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兒時回憶之養豬 媽媽是個很賢慧的女人,專職家庭主婦的她總是想方法要補貼家用。除了編鹹草、縫洋娃娃的衣服及各種家庭代工外,也養雞養豬。不過家父從來就不贊成母親做這些事,所以他從來不幫忙。 雖然有人說從生化需氧量(BOD)來計算,每頭豬的糞尿污染量約為人的五至六倍。只是在民國四○年代,鄉下人口稀少,住屋並不密集,而且普遍經濟情況較差,家家戶戶除務農外,畜養家禽家畜也是常見。養牛耕田,養豬養雞鴨賣錢,蓄養動物產生的異味,不會引來強烈的抗議。
我要幫忙養豬 我不喜歡養豬,因為要做很多工作。要幫媽媽去割野菜,將野菜放入籃子以扁擔挑回家,不知我生來細皮嫩肉還是怎麼,每次我挑起扁擔,肩膀被硬硬的竹扁擔弄痛,喊著痛而且面容很難看,家母就會罵我:「查餔囝仔(男生)連挑扁擔都不行,算什麼查餔囝。」 以前養豬也會買豆餅(台語:豆摳)加在豬食餵豬,以增加營養。豆餅大得像一個大牛車輪,非常的硬,要用刨刀,一片一片的把它刨下來。對小朋友來說,剛開始有些好玩,但刨幾下後也是又酸又累的。 家母會把野菜和豆餅片煮在一起,台語叫“噴”(餿水),豬食的味道實在不怎樣。但餵豬的時候,看它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加上豬吃東西的聲音,感覺好像吃什麼人間美食一樣,我總想著真的有那麼好吃嗎?
母豬配種牽豬哥 養母豬是為了生小豬再養來賣,就需要去找豬公來配種。有需求就有供給,當時就有專門提供豬隻配種的人。路上會看到這樣的人,走在路上,用鞭子趕著又肥又壯的大豬公,大豬公大搖大擺的走著到需要配種的豬舍去執行任務,為主人賺錢。這樣的人就稱他是“牽豬哥”的。
母豬生產時 母豬生產的時候,我的印象都在晚上。大概因為是夜晚,而且豬圈有只有一粒5燭光的小燈泡照著,媽媽會要求我陪她去守在豬圈,所以我才會有母豬都是晚上生產的印象。 看著小豬仔一隻一隻的生出來,還包著胎衣(?),眼睛還沒有開的“萌樣”,也是有點可愛。 小孩子嘛,有時候實在很想睡了,但母親說一定要守到母豬生產完畢,否則怕母豬有時候會難產或者壓死小豬,就很麻煩。當母豬生產完畢,母親會算著生了多少隻小豬,露出笑容,每一頭小豬可都是白花花的鈔票。等小豬養到一定大小,母親就會找豬販來把豬買走。母親說她會事先向鄰居借磅秤來先磅一隻看看大概多少斤,以免被豬販偷斤減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