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8日逝世,查理王子繼位新王,是為查理國王三世(King Charles III);外界過去長期揣測查理王子將不會使用「查理」的稱號,因為過去兩位以「查理」為名的父子檔君主,前者聲名不佳、下場悽慘,後者則是上半生顛沛流離,下半生毀譽參半。
1625年至1649年間在位的查理一世與國會關係劍拔弩張,從與西班牙的外交關係、愛爾蘭的動亂,到矛盾最深的宗教、徵稅,幾乎每一項重大議題都與國會對立;查理一世也因為強行闖入下議院,試圖逮捕議員的史無前例舉動而聲名狼藉。
查理一世與國會的高度對立,最終讓雙方兵戎相見,是為「清教徒革命」,這場內戰的最終結果,是查理一世被控叛國罪而被送上斷頭台,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處死的君主。
查理一世被處死後,「護國公」克倫威爾施行共和,18歲的兒子、後來的查理二世流亡在外,看著克倫威爾以共和為名、獨裁為實的統治。
在克倫威爾治下,英國力行極嚴格的清教徒規範,戲劇、體育、節慶、舞會、唱歌、罵髒話等全部遭到禁止,莎士比亞時代的光輝燦爛文藝一去不復返,連過聖誕節都變成違法行為。
克倫威爾1658年逝世,其子理察繼任,無力壓制對共和統治早已不滿的文武百官;隔年,國會宣布查理二世復辟,查理二世旋即展開報復,處死簽字同意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的官員,連克倫威爾的屍身也被挖出來斬首。
查理二世有「歡樂王」之稱,在他的統治下,喜劇、狂歡等活動重新傾巢而出,看在不少清教徒眼裡已達放蕩的程度,而查理二世也不吝參與其中。
但是在查理二世的治理下,英國也曾爆發奪走10萬人性命的大瘟疫,以及1666燒毀泰半倫敦的大火等災難;此外,查理二世與國會的關係依然十分緊張,埋下未來「光榮革命」的種子。
如今的查理三世全名為查理‧菲利普‧亞瑟‧喬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理論上,他可以選擇名字中的任何一部份作為自己的君主稱號,但最終並未如此,畢竟全世界的人已稱他為查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