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兒時回憶之端午節討香包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小時我們直接就說是「肉粽節」,文雅的說是「五日節」。五日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在門上懸掛驅邪植物。但對小孩子來說,五日節最好的就是有平時吃不到的粽子吃,另外就是可以去跟新娘子”討”(要)香包。 大約是五歲的時候,鄰居小朋友高興的跑來邀我一起要香包,因為聽說有一戶人家在送香包。由於香包顏色鮮豔漂亮,香氣濃郁,我當然也跟他一起去要香包。記得香包還有很多種圖案,不過一個人只能要到一個。 小時候我把香包稱為”虎仔香”,可能是因為當時香包以”虎”的造型最多吧。另有人說香包的台語是”香薰”。 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當時有新嫁娘在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的習俗。聽說這些香包是用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的,可以保佑小朋友。而縫製香包的精緻與否,也顯示了新娘手藝的靈巧程度,所以新嫁娘都會挖空心思而且非常認真的縫製。畢竟在鄉下地方,每天出門碰到的大概都是那幾人,話可是傳得很快,每一家媳婦的評價都很快就會傳開。不過,後來好像都變成買現成的來分發了。 我們這些小朋友要香包來佩帶,有人說是沾上喜氣或避邪,但我想大部分小朋友應該是喜歡香包的漂亮造型和香氣吧。
香包的相關紀載 中華文化天地(http://media.huayuworld.org)”香包的起源”一文提到,”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虫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ching的幸運草工作室2016年5月26日為文記載,有些地方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回娘家「歇熱」,新嫁娘回夫家時必須帶著香包分送親友,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送香包的用意在於「求子緣」祈求能夠順利為自己求得麟子鳳女,以及幫自己和未來的孩子跟大家結個好緣份。一般都會買一大串,其中要有一對大公雞香包,就跟結婚時"帶路雞"的「起家」意思一樣。還要一對虎,可以為新嫁娘招來福氣。 註:20190607老虎香包超吸睛!老師傅純手工製作80年 佛光山人間衛視•2019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