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兒時記趣之灌「肚八仔」 民國四、五十年代,台灣經濟還在初期發展階段,民生並不富裕,尤其是在鄉下地區,生活更是簡樸。家庭經濟大都只能求個溫飽,連水果都很少買,當然更談不到有零食。小孩子當然少有零錢,市面上也沒有販售玩具。一群小孩子通常就是摘(或偷摘)樹上的芭樂、桑椹、黑蕊仔菜(龍葵)的黑色小果實等來吃,摘朱槿(扶桑)大紅花,吸食它的花心會有甜甜的汁液,玩的通常也都是以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為對象的遊戲。 當時的鄉下的道路大都是泥土路,有的地方是碎石路。道路之外,當然都是可以腳踏實地的泥土,灌「肚八仔」就是以泥土為基板的遊戲。 小時候口中稱「肚八仔」的名字據說是台灣大蟋蟀(不是用來相鬥的蟋蟀),另有稱「肚猴」(大概是各地方言口音有異),身體褐黃色,它住在土底下,農曆4到8月最多,至白露後即死。「肚八仔」也是一種食物,油炸香酥後食用。 小時候灌「肚八仔」,當然不是為了吃,只是小孩子遊戲一部分,抓到之後會對它怎麼樣,現在是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肚八仔」躲在土裏怎麼抓呢?先準備水和一隻硬棍子(或樹枝、竹片),然後找到地面上有一些小土粒鼓起小土堆,用手撥開,就可以看到約姆指大的洞口的洞。慢慢把水從洞口注入,發現洞口有動靜的時候(如看到它的頭頂的鬚),馬上將棍子斜下插到洞後方的土裏,擋住它退回洞裏的去路,它就只好乖乖爬出洞來,這時就要眼明手快的把它抓起來,否則它還是會跑掉。 聽說有人灌「肚八仔」,卻跑出其他東西的(如:蛇),但是我沒有這種經驗。而它每次爬出來的時候,我也都能抓到它,也許是因為小孩子的反應比較靈敏快速吧。 現在的路面不是柏油路,就是水泥面。現在的住家,除了建築物,有院子的也都是舖滿地磚的地面。有泥土的地方,或是施用太多化學品,或是人來人往,「肚八仔」的生活環境大概已經不存在了。據說為滿足嗜吃奇巧食客的欲求,現在餐盤上的「肚八仔」都是國外進口的,口感遠不及台灣土產的「肚八仔」。 現在的小孩子應該很少看過「肚八仔」,更談不上有灌「肚八仔」這種生活經驗,就此記下,和有經驗的人共同回憶兒時,供沒有經驗的人憑文想像。 註:想起當年農委會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法令時,對野生動物允許抓捕的種類竟然採取列舉式,非經列舉都不得抓捕。當時我就質問官員瞭不瞭解鄉下兒童的生活,這樣的法令訂下去後,鄉下小孩抓蚱蜢、抓蟬、抓肚八仔、抓蝴蝶、抓金龜子等等等,都觸犯法令了。農委會副主委徐享能(?)深有同感的也發言,慈祥的說起他的孫子在田野玩的事,很難想像在玩耍時都有可能觸犯法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