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斑魚蛉初相見 那天在一處陰涼的山壁看到一隻昆蟲,小小的橘紅色的頭及長長的頸部,兩根長長的觸鬚,大大的翅膀。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它,它的頭有點像豆芫菁,它的體態有點像鳳斑蛾,它翅膀上黑白條紋錯雜醒目,看似熟悉但又講不出名字或類別 它究竟是誰? 以google圖片比對,它是斑魚蛉的一種。簡言之,其實是一種我從未看到過的昆蟲,但卻給我似曾相識的錯覺。從網路搜尋相片,推測見到的是雌斑魚蛉,因為它的絲狀觸鬚不像雄斑魚蛉是羽毛狀。 查到它是斑魚蛉後,把相片考考已在工作的兒子,問說知不知道它是什麼昆蟲,想趁機展示一下老爸我的“博學多聞“(借google的神威)。 沒想到兒子毫不遲疑回答說這應該是蛉,並說是在小時候看昆蟲圖鑑的印象。當場把我嚇住了,他的小時候至少是二十年前了,當時看過的圖鑑竟然還記得,真是不可思議。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與有榮焉吧!他還補充說道,他印象中蛉的特色就是小小的頭,長長的頸部,大大的翅膀,他所說的跟網路上查到的資料相符。
斑魚蛉的相關資料 一、以下資料摘自香港蟲誌https://insectshk.blogspot.com/2019年12月31日水源蟲子(四):魚蛉 魚蛉的幼蟲是清澈溪流中兇猛獵食者,以大顎捕捉任何吞得下的水生動物,甚至包括同類。和齒蛉一樣,牠們腹節兩側都有氣管腮,形態上比齒蛉更配得上水蜈蚣的稱號。幼蟲期是魚蛉生命史中最長的一部分,一般要兩三年才發育完成,爬到岸邊化蛹。據稱在蛹期的魚蛉仍有移動的能力,可能這是最原始完全變態昆蟲的特徵。 一如很多其他水生昆蟲,魚蛉成蟲的壽命都不長,大概只有一個星期左右。牠們的顎部比齒蛉小,更多是雄蟲用來吸引異性,或者和同性打鬥之用;雄性的觸角呈羽毛狀,與雌性的絲狀觸角有很大分別,相信也是因求偶而演化出來。如大家有留意這裏的文章,應該會發現這些套路在不同類群的成蟲身上都很常見,始終繁衍後代是牠們成熟後的首要甚至是唯一追求。 二、以下資料摘自嘎嘎昆蟲網http://www.gagaphoto.com/new23/9402/b02.htm 中華斑魚蛉(魚蛉科)體長 40- 55mm,體色黃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呈長方形,下緣具黑斑,翅膀底色米黃色,翅脈明顯,散生許多黑色的碎斑,觸角及各腳黑色,雄蟲觸角櫛齒狀,雌蟲絲狀。 本種又稱櫛角石蛉,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幼蟲水棲,有8對無節側鰓呼吸,且腹部未端有鈎狀的尾腳,狀似蜈蚣,俗稱水蜈蚣。口器發達,肉食性,以水中的小魚、蝦為食。喜愛清澈無汙染的水流,也是一種河川指標性生物。 成蟲常棲息於溪流附近的環境中,白晝於葉背休息,夜晚出沒具趨光性,常見於山區的路燈附近的樹林或草叢裡休息。 三、 以下資料摘自嘎嘎昆蟲網http://gagaphoto.com/9404bx/A000%20-S881.htm 臺灣斑魚蛉(魚蛉科)型態描述: 體長 36- 52 mm,...(以下之內容和上一則中華斑魚蛉全一樣,故略過不錄,不知是誤植,還是兩者僅只是體型大小不同) 四、朝中斑魚蛉:網路目前查無說明資料。 五、齒蛉科(維基百科) 齒蛉科(英語:Corydalidae),又稱魚蛉科,是廣翅目下的一個科,包含了魚蛉、齒蛉等昆蟲。全世界已知240餘種,廣泛分布於美洲、亞洲、大洋洲和非洲。 齒蛉是一種大型的昆蟲,完全變態,成蟲翅膀寬大,翅展可達十三厘米,翅脈網狀,具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取食其他水生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雌蟲在河邊產卵,每次3000粒左右,幼蟲孵化後在水中的石塊下生活,身體分節,2-3年成熟,遷至水邊化蛹後羽化成蟲。 齒蛉的幼蟲俗稱「爬沙蟲」或「水蜈蚣」,是一種珍稀的食藥用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