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2|回復: 0

[戰史] 【早期近代戰史19】柏絲沃原野戰役(1485.8.22)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13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295 天

    [LV.10]昇任副理

    1975

    主題

    2906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1983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5-8-22 07: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8-22 07:36 編輯

    原文——博斯沃斯戰役:英格蘭玫瑰戰爭的終結

    1.jpg
    金雀花王朝兩大家族族徽——白玫瑰代表約克家族,紅玫瑰代表蘭卡斯特家族

    經過了近20年的廝殺,玫瑰戰爭終於因約克家族的勝利而看似已經結束。但英格蘭內部的眾多不穩定因素,卻時刻威脅著新王朝的長期統治。暫時壓住場面的強者,卻很難逃過命運的摧殘。和平也會將原本因外鬥而被壓制的內部矛盾,重新激發出來。

    最終,約克王朝在其後期又經歷了一場殘酷的內部傾軋。當年伴隨父親和兄長征戰的理查,從一個熱血青年蛻變成權謀的奴隸。家族的江山也將在他手裡毀於一旦。1485年的博斯沃思戰役,就是對整段混亂歷史的最終清算。

    短暫的約克王朝盛世

    2.jpg
    圖克斯伯里戰役的獲勝,預示著愛德華的約克王朝趨於穩定

    1471年,年輕的愛德華4世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頂峰。經歷了巴內特與圖克斯伯里的兩次戰役勝利,蘭開斯特家族的抵抗力量被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所消滅。約克王朝和整個英格蘭王國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這樣的和平對於這個已經飽受戰爭敲門的國家來說,真是難能可貴。

    自從愛德華3世發動百年戰爭至今,斷斷續續的和平就很少有超過10年的。如今,同樣具備一流軍事天賦和戰功的愛德華4世終於為國家帶來了又一次和平的喘息。他的兒子小愛德華已經在誕生,繼承人問題不會再困擾這個新的王朝。對於各地的大小領主和他們的佃農而言,這也意味著往後幾年不必擔憂隨時可能被徵召參戰。對於城市裡的手工業者和商人而言,貿易路線將會因為戰爭的結束而得到拓展和釋放。所以,約克王朝的穩定,對所有人而言都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

    3.jpg
    愛德華4世統治期是英格蘭幾十年裡少有的和平歲月

    不過,和平與繁榮依舊不能讓陰謀和戰爭威脅遠離英格蘭。由於在玫瑰戰爭中,約克家族和蘭卡斯特家族分別受到了海峽對岸的勃根地公爵和法國國王的支持,這讓約克王朝很自然的成為了勃根地公國的天然盟友,並且將與法國人的仇恨延續了下來。當英格蘭的烽火逐漸消散的時候,海對岸的矛盾已經進一步激化。已經將自己的新式軍隊編練的爐火純青的勃根地公爵查理向愛德華4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一起參加對法國的遠征。

    1475年,愛德華4世重披戰甲、招募軍隊。按照他與查理的計劃,英軍將在諾曼第地區登陸,隨後與從東面進軍的勃根地軍隊在法國的蘭斯會師。勃根地公爵甚至承諾將法國的王冠給予年輕的英國國王,幫助他完成祖先們沒有能夠完成的英法王權合一設想。

    4.jpg
    愛德華4世險些加入勃根地公爵的反法王同盟軍

    然而,愛德華並非那種一頭載入戰爭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好戰者。路易11國王「慷慨」的貢獻出大量金幣來買去和平,並用啤酒和美食將他的整支軍隊餵飽。愛德華便選擇了妥協,帶著歲幣凱旋而歸。1年後,查理就在自己引起的勃根地——瑞士戰爭中被擊斃,整個公國被法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瓜分。

    之後的幾年,英格蘭國內再無大的戰事。唯一的隱患來自潛伏的陰謀家以及愛德華自己的身體。曾經背叛過愛德華的克拉倫斯公爵喬治,再度鋌而走險。這個毫無勝算可言的陰謀在1478年被發現,審法庭很快將喬治判處叛國罪。隨之而來的秘密處決卻充滿了戲劇性,喬治選擇在裝滿了甜酒的酒桶內溺斃。曾經的約克家族三兄弟,如今只剩下了愛德華與理查。三足鼎立的平衡模式,也自然被削弱為兩頭並立。

    5.jpg
    選擇溺斃在酒桶裡的克拉倫斯公爵

    愛德華自己的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沉迷酒色是年輕國王的新愛好。失去戰爭的陪伴,讓這位習慣了戎馬生活的國王感到百無聊賴。一直到1482年,北方的蘇格蘭內亂才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次,愛德華選擇資助蘇格蘭貴族奧爾巴尼公爵去奪取原本屬於詹姆斯3世的王位。後者曾經支持蘭開斯特家族,割走英格蘭的領土,並且對他父親理查的死負有責任。雖然奧爾巴尼公爵最終失敗,但是動盪的蘇格蘭將在30年內無法威脅英格蘭的北境。

    1483年,愛德華4世終於因提前耗空身體而迅速病逝。他12歲的兒子,成為了需要眾人輔佐的愛德華5世。這讓很多人都隱約覺得,一個時代已經過去。

    6.jpg
    愛德華資助的蘇格蘭內亂,讓其30年沒有能力威脅英格蘭

    內憂外患

    7.jpg
    理查成為了約克家族的實際掌門人

    現在,曾經意氣風發的約克家族三兄弟,只剩下了碩果僅存的格羅斯特公爵理查。他在圖克斯伯里戰役後娶了沃里克伯爵的遺孀——安妮為妻。隨即繼承了內維爾家族留下的大片領地。作為愛德華在玫瑰戰爭後期的得力助手,理查以他的忠心和能幹贏得兄長信賴,並在愛德華4世臨終前被授予了攝政王頭銜。

    但沒有愛德華4世這樣的主心骨,各種原本已經趨於緩和的內憂外患,又隨即開始逐個爆發。這其中既有流亡法國的蘭卡斯特黨人威脅,也有約克王朝內部統治集團的利益重新分配問題。

    8.jpg
    流亡法國的亨利.都鐸,依然是蘭卡斯特黨核心

    愛德華去世不久,作為蘭卡斯特家族新核心的亨利.都鐸便正式粉墨登場。由於長期在法國流亡,他已經被法國的瓦魯瓦王朝視為可以動搖英格蘭內政的一枚重要棋子。以金錢外交和拆散同盟為絕招的法王路易11,決定幫助亨利奪回江山。愛德華的死,則讓很多迫於形勢而臣服於約克家族的地方派,有了重新選擇國王的想法。於是,在路易臨終之前,就給了亨利以足夠的資金和一支僱傭軍。後者立刻帶著這些人馬,登上了返回英格蘭的海船。

    亨利.都鐸若要掀翻約克王朝的江山,就必須有足夠的英格蘭內部勢力配合。理查3世與約克王朝的內部統治集團矛盾,在這方面給了很大幫助。原本依靠王后伊莉莎白而躥起的伍德維爾家族,希望通過對愛德華5世的影響來穩固權勢。但議會中的貴族們,卻找來了攝政王理查做主。一夥人迅速挾持了愛德華5世,並將伊莉莎白王后的兩位兄弟處死。隨即,理在議會的支持下,宣布王后與愛德華的秘密結婚是非法行為。這不僅意味著王后的失勢,也等於是將愛德華5世和年幼的弟弟理查都判定為私生子。

    9.jpg
    短暫加冕為王的愛德華5

    到這年的8月之後,兩位王子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儘管坊間一直有兩人被殺的傳聞流出,但理查還要忙於先對付正要回國的亨利.都鐸。後者在蘭卡斯特傳統支持區的威爾斯有很大影響力,並很容易獲得英格蘭北方貴族的同情。若非因為暴雨肆虐,身處三地的叛軍沒有及時匯合。約克王朝可能在這一年就被眾人聯手消滅。

    迫於形勢的無奈,理查親自逼迫議會宣布自己為國王。這位日後因各種原因而變得臭名昭著的理查3世,在短暫的統治期內需要不斷用恐怖手段來維持統治。蘭卡斯特家族的殘餘勢力,則不時從海上發起一些突襲,擾得英格蘭沿海不得安寧。理查既不能有效的保護沿海經濟,又沒辦法彈壓或安撫貴族集團,只能靠密探和定期殺人來期待轉機。

    然而,理查唯一的兒子愛德華,也在1484年病死。由於妻子安妮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約克王朝的繼承人問題就變得非常嚴重。理查自己也因為少時就患上的脊椎疾病,便的身體非常虛弱。不斷彎曲的脊柱,讓他不具有父親和兩位兄長的良好外形。病痛與壓力都迫使他的脾氣便的日益暴躁,更加疏遠了可能聯合的勢力。

    10.jpg
    兒子的去世,意味著理查夫婦已沒有能力培育繼承人

    命中注定的博斯沃斯決戰

    11.jpg
    亨利.都鐸的紋章,顯示了他一統兩大家族的野心

    亨利.都鐸在1483年的反攻失敗後,繼續留在海對岸的布列塔尼地區蟄伏。由於路易11在那一年病逝,新的法國宮廷沒有立即考慮到他的需求。一直到1485年夏季,來自巴黎的支持才抵達大西洋沿岸。

    新繼位的法王查理8世,還只是一個13歲的孩子。但掌握實權的波旁公爵皮埃爾卻決定支持亨利.都鐸,去顛覆約克人的搖搖欲墜統治。當時的法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兼併或控制了國內的地方大貴族。但要解決布列塔尼問題,就不能不先給英格蘭人解除武裝。所以,支持亨利.都鐸回國繼位,就等於將布列塔尼人的重要後援切斷。為此,亨利除了身邊的蘭卡斯特流亡者外,還獲得了法王買單的小隊志願軍與1000蘇格蘭僱傭兵幫助。

    12.jpg
    亨利在威爾斯登陸後的前進線路

    8月,總數只有2000人的都鐸軍隊出發。他們按照既定路線,坐船繞過英格蘭海岸的南部,在容易獲得支持的威爾斯沿海登陸。身在倫敦的理查,以最快速度得知了他的到來。雙方便在英格蘭國內展開了一場徵召部隊的數量比拼。

    理查儘管已經眾叛親離,卻還在表面上擁有國王的權力與威嚴。所以,在自己帶來的3000部隊外,他還能用各種手段招募比都鐸更龐大的兵力。鐵桿支持者諾福克公爵,就帶來了2000多精銳部隊和砲兵。兒子被扣押在國王那邊的史坦利,則擁有近6000人馬。他們在得知亨利向北尋求更多支持者後,也在倫敦西北的博斯沃斯荒原駐紮設防。全軍占據著可以俯視整片荒野的山丘,並有大片沼澤地來掩護未來的主戰場,位置選擇非常不錯。

    13.jpg
    博斯沃斯戰役之初,理查還占有天時地利

    亨利在不斷遊走的過程中,也慢慢聚攏了趕來支持他的人。這讓他的軍隊規模從最初的2000人,擴張到了5000。可他還是需要去主動找兩倍於自己的理查決戰。後者至少在表面上占據大義名分,並有精心選擇戰場布置。而亨利的部隊則由海外流亡者、法國地方軍、蘇格蘭僱傭兵、威爾斯支持者和各北方小貴族們的私家軍拼湊而成。不僅數量吃虧、指揮協調也更加困難。更要命的是,理查自少年時期就經歷過戰爭考驗。亨利雖然長期流亡海外,卻沒有任何軍事經驗。因此,叛軍一方的最高指揮官就由同為流亡者的牛津伯爵擔任。

    1485年的822日,必須尋求決戰的叛軍,漸漸出現在博斯沃斯荒原的邊緣。在他們通過附近的沼澤來尋求隱蔽時,就遭到了山坡上的約克砲兵射擊。好在15世紀的野戰砲兵還不夠精準,英格蘭軍隊在當時也不以砲兵技術見長。都鐸全軍得以順利的在平原上展開隊形。牛津伯爵考慮到自己一方的成分負責問題,放棄了玫瑰戰爭中常見的三路陣線布置。幾乎全部人馬被集中成為一個大的戰陣,並統一接受他的指揮。沒有戰爭經驗的都鐸,則隨著法國僱傭軍一起位於二線位置。

    14.jpg
    整個玫瑰戰爭中,約克軍隊的砲兵都更有存在感

    位於山坡上的理查3世,則將諾福克的部隊推到自己一方的最前沿位置。他親自從倫敦帶來的軍隊,緊挨著鐵桿的部眾。至於原本用來防禦另一頭位置的史坦利,也收到了國王要求他迅速出擊的消息。理查甚至威脅後者,如果不及時出兵,就立刻將他作為人質的兒子斬首。史坦利顯然不想在這場戰爭中過早站隊,直接讓人回覆:我還有其他兒子!

    怒不可遏的理查,立刻下令諾福克率軍打頭陣。同時,讓手下去將史坦利的兒子處死。然而,陽奉陰違的扈從們卻對國王表示,需要等到開戰後再順勢處死犯人。於是,在之後的戰鬥中,原本具有數量優勢的理查一方,其實只能動用和都鐸一樣多的兵力作戰。

    15.jpg
    理查在抵達戰場後就失去了應有的兵力優勢

    儘管如此,憑藉著多年的戰爭經驗,理查的布陣還是在很大程度上給叛軍以極大麻煩。尤其是對其較為忠心的諾福克公爵,指揮長弓射手與砲兵一起,再次阻礙了牛津伯爵的步兵進攻。後者只能下令全軍加上衝鋒,將諾福克的步兵給趕了回去。接著,理查的王室軍隊也從山坡上衝下來,聯合諾福克的潰軍一起,形成了一道擋住都鐸士兵的陣線。大量穿戴全套護甲的貴族,就此廝殺成一片。身後的弓箭手也收起箭矢,換上佩劍或戟這樣的長武器肉搏。

    由於牛津的部隊更加靠攏,而國王與諾福克的部隊較為分散,叛軍開始在肉搏戰中獲得優勢。此外,牛津伯爵還在步兵兩翼安排的重騎兵壓陣,非常容易威脅到幾乎全員下馬步戰的王室軍隊。於是,原本占據天時地利的約克王軍,便在流亡者們的步步緊逼下開始後退。

    16.jpg
    數量相當的兩方步兵主力,展開了成果不大的交戰

    在山坡上觀戰的理查3世,已經失去了全部的耐心。他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對一半以上軍隊的控制。在山坡的另一頭,諾森伯蘭伯爵的還保留著幾千人的部隊。然而,自從開戰以來,這些人就像觀眾一樣駐足不前。這迫使理查決定親自出馬,解決掉維繫叛軍士氣的亨利.都鐸。

    戰役的最後時刻,理查下令王室衛隊和幾乎所有的預備隊一起發起衝鋒。他自己也拖著彎曲的脊柱,上馬廝殺。一行人繞過尚在激戰的正面,從左翼畢竟亨利.都鐸所在的位置。在都鐸軍隊的二線位置,他們成功發動了引發一切的害群之馬。憑藉自幼習武與多年征戰所積累的經驗,理查僅用幾百人就震撼了篡位者與他的僱傭軍。

    17.jpg
    法國僱傭兵的方陣,挽救了亨利與都鐸王朝的命運

    年輕的亨利因為恐懼,不得不下馬躲入法國傭兵陣中。恰好後者是1480年的法國軍事改革產物,使用瑞士方陣步兵那樣的長槍作戰。約克國王的騎兵衝鋒再猛,也無法攻破長槍方陣的銅牆鐵壁。他們只能不斷在周圍發起試探性的衝擊,嚇得亨利在左右人護衛下重新上馬,再次向著更南方逃避。

    已經殺紅眼的理查,自然是繼續快馬追趕。一路上,先後有4名亨利麾下的騎士轉身向他挑戰。看似因駝背而失去戰鬥力的理查,卻將這些人一一打落。混亂的隊伍就這樣進入了戰場附近的沼澤。末代約克君主的全部運氣,也就在那裡消耗殆盡。

    18.jpg
    身體狀況糟糕的理查,依然打死了數位亨利身邊的近侍

    此時的理查3世,在身邊僅僅剩下了少數侍從。而重裝騎士的坐騎,已經因為體力消耗而深陷沼澤泥潭。大部分跟隨他衝下山坡的人,卻還在遠處圍攻法國傭兵的方陣。看準時機的都鐸軍隊,卻開始朝這個方向合圍上來。一直在南方觀望的史坦利,也率軍進入了戰場。面對這些人的突然進攻,理察與手下被徹底困死。雖然他的騎士在雙腿被砍斷後,還堅持著高舉王旗,卻已經不能幫上任何忙了。

    很快,大量的叛軍湧上來,使用各種武器對理察一頓暴打。這位眾叛親離的君主,全身遭到了11處打擊,其中有6處被判定為致命傷。他的頭骨也在當場被敵軍打碎。掉在地上的王冠被叛軍撿起,立刻戴到了亨利.都鐸頭上。後者也就在一片腥風血雨之中,成為了今人所熟知的亨利7世。漫長的玫瑰戰爭也在這一刻宣告終結!

    19.jpg
    2012年發現的理查屍體,顯示了他的悲慘結局

    新的暴君

    20.jpg
    都鐸王朝的標誌,由紅白玫瑰合二為一

    1455年開始到1487年告結束,玫瑰戰爭幾乎波及了英格蘭境內的大部分區域。但是另人稱奇的是,這30年間,兵禍不斷,卻很少有普通百姓被波及遭殃。軍隊的搶劫暴行和屠殺行徑僅僅發生在個別蘭卡斯特軍隊身上,他們也早早的失去了自己的江山。

    歷次戰役中的戰死者不乏平民階層,但貴族血統的亦不在少數。兩個陣營為了爭取國內民眾的支持,或多或少的都會克制自己軍隊的暴行,這和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內戰以及其他國家的大量內戰又是截然不同。

    21.jpg
    亨利.都鐸繼位後對各方貴族也毫不手軟

    正是這種自我克制的「有限戰爭」,伴隨著民權等下層階級的力量增長,催生了英國後來的近代政治制度。

    至於那些在博斯沃斯戰役中幫助都鐸或作壁上觀的貴族們,日後也會感到非常後悔。因為亨利.都鐸是一個在性格上比理3世更加陰暗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英格蘭各地的貴族都會因為謀反嫌疑而遭到捕殺。號稱消滅了英格蘭大部分貴族的玫瑰戰爭,往往只是針對有繼承權的主要家族成員。而亨利的都鐸王朝,因為這種結構已經遭到破壞,而對更多人抱有天然敵意。亨利.都鐸也就因此成為了一個生前沒有暴君之名,但實際上施行更徹底特務統治的實質暴虐者。

    22.jpg
    亨利將把自己的陰鬱性格,投射到整個英格蘭

    當然,對於我們更多的普通人而言,玫瑰戰爭本身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史詩和神話。兩個家族-兩個陣營-兩個國王-兩批蠢蠢欲動的武士……沒有人能因為自身的強大而無所顧忌,沒有人能因為自身的血統而倖免於難。沒有人能因為自身的勝利而笑到最後,也沒有人可以宣稱自己是無辜的。這些只有在小說中才會出現的經常劇情,曾經在你我生活的世界上真實上演過......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9-14 13:15 , Processed in 0.0773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