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9-3 18:37 編輯
海地地圖
海地,如今成了「失敗國家」的典型。
但是,當年的海地奴隸革命,和同時期的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等,是當年世界革命浪潮的重要組成份子。
在西方世界的概念之中,這場革命是自斯巴達克斯反抗羅馬共和國失敗以來規模最大的奴隸起義。
海地革命(法語:Révolution haïtienne或海地克里奧爾語:Lagè d Lendependans)是聖多明哥(即現在的海地所在島嶼)境內奴隸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一次成功起義。
起義始於1791年8月21日,1804年隨著前殖民地的獨立而結束。
參加起義的有黑人、黑白混血族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英國人和波蘭人--前奴隸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成為海地最傑出的將軍。
革命的成功是大西洋世界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時刻,整個美洲都感受到了革命對奴隸制的影響。法國統治結束、前殖民地廢除奴隸制之後,前奴隸們成功捍衛了自己贏得的自由,並在已經獲得自由的有色人種的配合下,從歐洲白人手中獲得了獨立。
這場革命也影響了美國此後的黑人奴隸制,給予黑奴爭取自由的希望。
1625〜1804年的法屬聖多明哥(海地)
先看當年黑人的現狀。
18世紀加勒比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對蔗糖的需求。種植園主通過種植甘蔗生產蔗糖,這是一種商品作物,需要大量勞動力。
聖多明哥殖民地也有大量的咖啡、可可和藍靛種植園,但這些種植園規模較小,利潤也不如蔗糖種植園。
在惡劣的條件下維持蔗糖生產,只能靠奴隸制;瘧疾(從非洲帶來)和黃熱病等疾病在加勒比海熱帶氣候下肆虐,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革命前的法國每年得從非洲向聖多明哥進口約2萬名奴隸,才能維持生產。
在聖多明哥島上,種植園主及其家人,加上由商人和店主組成的小資產階級,其人數比奴隸多出10倍以上。即使按照加勒比地區的標準,法國奴隸主對待奴隸也是極其殘忍的。他們用暴力威脅和暴力行動來維持控制和鎮壓叛亂。
奴隸逃亡或不服從命令,會遭到鞭打或更極端的酷刑,如閹割或燒死。法國國王路易14於1685年通過了《黑色法典》,試圖規範殖民地奴隸的暴力和一般待遇,但奴隸主們公然且持續地違反了該法典。奴隸主用盡可能少的花費讓奴隸幹最多的活,因為無論如何他們都可能死於黃熱病。由於奴隸沒有合法權利,種植園主或監工強姦奴隸的事件在種植園中屢見不鮮。
1758年,多明尼格種植園主通過立法,形成一個嚴格的種姓制度。大多數歷史學家將當時的人分為3類:
第一類是白人殖民者,或稱白種人。這個群體一般又分為種植園主和下層白人,他們通常擔任監工或日工,以及工匠和店主。
第二類是有色人種自由人,他們通常是混血兒(有時也被稱為黑白混血兒),既有非洲血統,也有法國血統。這些有色人種往往受過教育並識字,男子通常在軍隊服役或在種植園擔任管理人員。許多人是白人種植園主和被奴役母親的子女,或者是有色人種的自由婦女。也有黑奴從主人那裡獲得自由的,通常接受教育或工匠培訓,有時還從父親那裡繼承自由或財產。一些有色人種擁有並經營自己的種植園,成為奴隸主。
第三類人的數量以10:1的比例超過其他群體,他們是在非洲出生的奴隸。由於死亡率很高,這意味著種植園主不得不不斷輸入新的奴隸。這使得他們的文化更加非洲化,並與島上的其他人區分開來。許多種植園集中了大量來自非洲某一特定地區的奴隸,因此這些奴隸保持了文化、宗教和語言元素。這也將來自非洲的新奴隸與克里奧爾人(在殖民地出生的奴隸)區分開來,克里奧爾人已經有了親屬網路,通常在種植園中擔任地位更高的角色,也有更多的解放機會。
大多數奴隸是來自現在的奈及利亞的約魯巴人,來自現在的貝南的豐人,以及來自現在的安哥拉北部和剛果西部的孔戈王國的孔戈人。
奴隸們發展了自己的宗教,這是一種天主教和西非宗教的混合宗教,被稱為伏都教,英文通常稱為「voodoo」。
1789年,聖多明哥生產了世界上60%的咖啡,法國和英國進口了40%的蔗糖。該殖民地不僅是法國殖民帝國最賺錢的領地,也是加勒比地區最富裕、最繁榮的殖民地。
殖民地的白人人口為40000人,黑白混血兒和自由黑人為28000人,黑人奴隸估計為452000人。
在聖多明哥的4萬名白人殖民者中,出生於歐洲的法國人壟斷了行政職位。蔗糖種植園主,即「大白種人」(字面意思為「大白人」),主要是小貴族。大多數人希望儘快返回法國,以躲避經常席捲殖民地的可怕的黃熱病。下層白人,即petits blancs(字面意思為「小白人」),包括工匠、店主、奴隸販子、監工和日工。
2
當年的聖多明哥是個充滿仇恨的社會,白人殖民者和黑人奴隸經常發生暴力衝突。法國歷史學家保羅.弗雷戈西(Paul Fregosi)寫道:
「白人、混血兒和黑人互相仇視。貧窮的白人無法忍受富有的白人,富有的白人鄙視貧窮的白人,中產階級白人嫉妒貴族白人,出生在法國的白人看不起出生在當地的白人,黑白混血兒羡慕白人,鄙視黑人,也被白人鄙視;自由黑人殘暴對待仍然是奴隸的黑人,出生在海地的黑人視來自非洲的黑人為野蠻人。每個人--理所當然地--都生活在對其他人的恐懼之中。......海地是地獄,但海地很富裕」。
很多逃亡黑奴居住在山坡樹林中、遠離白人控制的地區,被稱之為「馬龍人」。大批逃亡奴隸經常對島上的蔗糖和咖啡種植園發動暴力襲擊。法國作家紀堯姆.雷納爾(Guillaume Raynal)在他的《歐洲殖民史》中抨擊了奴隸制。他警告說:「非洲人只需要一個足夠勇敢的首領,帶領他們復仇和屠殺」。
有個法國人說:「聖多明哥白人『睡在維蘇威火山腳下』」,這表明如果大多數奴隸發動持續的大規模起義,他們將面臨嚴重威脅。
法國大革命開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國民議會對法國法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於1789年8月26日發表了《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宣佈人人自由平等。
不過,《宣言》在平等是否適用於婦女、黑人奴隸或殖民地公民的問題上含糊其辭。白人種植園主將其視為從法國獲得獨立的機會,這將使他們能夠控制該島,並制定貿易法規來促進自己的財富和權力。
島上的非洲人開始聽說種植園主鼓動獨立的消息,他們知道,如果聖多明哥由白人奴隸主領導獨立,那麼他們會肆無忌憚,種植園主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經營奴隸制,非洲人很可能會受到更嚴厲的對待和更多的不公正。
聖多明哥的有色人種自由人呼籲法國給予他們與白人完全平等的公民權,根據《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要求獲得選舉權。法國革命政府於1791年5月給予富有的有色人種自由公民身份。由於白人種植園主拒絕遵守這一決定,兩個月後前奴隸和白人之間爆發了孤立的戰鬥。這些自由人精英1791年初被抓,在被砍頭之前被「在車輪上碾碎」,慘遭處決。衝突發生在白人派別之間,以及白人與自由黑人之間。被奴役的黑人則袖手旁觀。
隨著局勢發展,黑奴們出手了。
3
1791年8月21日晚,聖多明哥的奴隸們奮起反抗;數千名奴隸在熱帶風暴來臨時參加了一個秘密的伏都儀式,伴隨燈光和雷聲--被視為吉兆。當晚,奴隸們開始殺死他們的主人,殖民地陷入內戰。
早在8月14日晚,在內地密林中舉行的一次宗教儀式上,伏都教大祭司兼馬龍人奴隸領袖Dutty Boukman和Cecile Fatiman發出了開始起義的信號。白人只控制了幾個孤立的堅固營地。奴隸們通過「掠奪、強姦、酷刑、肢解和死亡」來報復他們的主人。多年來種植園主的壓迫使許多黑人對所有白人都懷有仇恨,起義一開始就充滿了極端暴力。
主人和女主人被從床上拖起來殺死,法國兒童的頭被放在長矛上,扛在起義隊伍的前面。在南部,從9月開始,由羅曼-拉-普羅菲特斯(Romaine-la-Prophétesse)領導的13000奴隸和起義軍以特魯-科菲(Trou Coffy)為基地,從種植園奪取物資並燒毀種植園,釋放奴隸,佔領燒毀該地區的兩個主要城市萊奧甘(Léogâne)和雅克梅爾(Jacmel)。
長期以來,種植園主們一直擔心會發生這樣的叛亂,並做好了一些防禦準備。但幾周之內,北方參加起義的奴隸人數就達到了10萬,規模遠超白人奴隸主的預料。
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奴隸們毫不留情地殺死了4000名白人,燒毀了180個蔗糖種植園以及數百個咖啡和藍靛種植園。至少有900個咖啡種植園被毀,兩周內造成的損失總計達200萬法郎。
1791年9月,倖存的白人組織起民兵進行反擊,殺死了大約15000名黑人。
叛軍雖然要求擺脫奴隸制,但此時並不要求從法國獨立。他們認為法國國王頒佈了解放奴隸的法令,而這一法令卻被殖民地總督鎮壓了。因此,他們要求獲得國王賦予的法國人的權利。
到1792年,奴隸起義軍控制了聖多明哥1/3的土地。
1792年3月,法國國民議會賦予殖民地有色人種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歐洲各國和美國都對這一決定感到震驚,但國民議會決心阻止叛亂。除了給予有色人種自由權利外,議會還向島上派遣了6000名法國士兵,軟硬兩手雙管齊下。
4
法國軍隊剛剛出發,英國和控制東部聖多明哥的西班牙加入了戰局。
1793年法國向英國宣戰。聖多明哥的白人奴隸主對法國不滿,與英國達成協議,宣佈英國對該殖民地擁有主權,並認為英國會維持奴隸制。英國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認為,聖多明哥奴隸起義的成功會激發英國加勒比殖民地的叛亂。他還認為,聖多明哥是法國最富有的殖民地,佔領聖多明哥將成為最終與法國進行和平談判的有用籌碼,在此期間,佔領聖多明哥意味著將其巨大的財富轉入英國國庫。
西班牙軍隊入侵聖多明哥,叛軍也加入其中。在衝突的大部分時間裡,英國和西班牙向叛軍提供糧食、彈藥、武器、藥品、海軍支援和軍事顧問。到1793年8月,島上只有3500名法國士兵。
1793年9月20日,約600名英國士兵從牙買加登陸熱雷米(Jérémie),迎接他們的是法國民眾高喊的「英國人萬歲!」,9月22日,法國在聖多明哥的主要海軍基地聖尼古拉鼴鼠島(Mole St. Nicolas)向英國皇家海軍和平投降。
英國在聖多明哥戰役中最大的諷刺是,它以徹底失敗告終,英國國庫損失了數百萬英鎊,英軍白白犧牲了成千上萬人。
為保住在海地的法國主權,法國專員松托納克斯(Sonthonax)和埃蒂安.波爾韋雷爾(Étienne Polverel)向同意與他們並肩作戰的奴隸提供自由。隨後,他們逐漸解放了殖民地的所有奴隸。
1794年1月底,松托納克斯派出3名代表,即殖民者路易.杜法伊(Louis Duffay)、自由黑人軍官讓-巴蒂斯特.貝爾利(Jean-Baptiste Belley)和有色人種自由人讓-巴蒂斯特.米爾斯(Jean-Baptiste Mills),尋求國民大會批准解放奴隸。
國民大會頒佈了一項引人注目的法令:「在所有殖民地廢除黑人奴隸制;因此,國民大會宣佈,居住在殖民地的所有人,不分膚色,都是法國公民,享有憲法保障的一切權利。」
國民大會通過法律廢除了法國及其所有殖民地的奴隸制,並賦予殖民地所有黑人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解放黑奴被視為其他國家自由的典範,正如美國革命被視為眾多解放運動的開端一樣。出席國民大會會議的法國人之一喬治.丹東表達了這種情緒:
法國人民的代表,直到現在,我們的自由法令都是自私的,只為我們自己。但今天,我們向全宇宙宣告自由,後世子孫將以這一法令為榮;我們在宣告普世自由......我們在為後世子孫努力;讓我們把自由帶入殖民地;今天,英國人已經死了。
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廢除奴隸制也是法國在道義上對英國的勝利,這一點從上述引文的後半部分可以看出。然而,杜桑.盧維圖爾直到後來才停止與西班牙軍隊合作,因為他對法國人心存疑慮。
5
杜桑.盧維圖爾是黑奴起義初期成長起來的,他起初與法國奴隸主作戰,幫著西班牙人打法國人。1794年5月,因為法國廢除奴隸制,杜桑突然加入了法國人的行列,並轉而反對西班牙人。
5月6日,他的義軍盟友和西班牙人在聖拉菲爾教堂參加完彌撒後,被杜桑伏擊了。海地人很快就將西班牙人趕出了聖多明哥。
實際上杜桑對白人是寬容的,他堅持認為自己是為了維護奴隸作為法國黑人的自由權利而戰。他說自己並不尋求從法國獨立,並敦促倖存的白人,包括前奴隸主,留下來與他一起重建聖多明哥。
英軍也損失巨大,主要因為疾病。英國歷史學家約翰.福特斯庫爵士(Sir John Fortescue)寫道:「1794年有一萬兩千名英國人葬身西印度群島,......」
不服輸的英國首相派出了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用200艘船運載約3萬人。
在都柏林和科克,第104、105、111和112團的士兵在得知他們將被派往聖多明哥後乾脆發生了暴動。
這次「大舉進攻」的艦隊於1795年11月16日離開朴茨茅斯,在12月9日再次出航前遭遇暴風雨沉船不少。
拉爾夫.阿伯克龍比將軍是「大舉進攻」部隊的指揮官,他派遣戈登.福布斯(Gordon Forbes)少將率領1支部隊前往太子港。法軍用柵欄築起了一道很深的防禦壕溝,而福布斯忽略了攜帶重型火砲。法軍指揮官、黑白混血兒亞歷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將軍是一名出色的砲兵,他利用堡壘中的火砲擊沉了停泊在港口的3艘英國軍艦中的兩艘,然後將砲口轉向英軍;法軍的一次出擊導致英軍潰敗,福布斯撤退回太子港。
黃熱病還是英國人的最大敵人,隨著更多的船隻和英軍抵達,更多士兵死於黃熱病。英軍指揮官預測,按照目前的黃熱病感染率,到11月,登陸兩個團的所有士兵都會死亡。
最終,1萬名英國士兵在6月前抵達聖多明哥,但除了在邦巴德附近發生了一些小規模戰鬥外,英國人滯留太子港和其他沿海飛地,而黃熱病繼續將他們全部殺死。
1797年4月11日,第62步兵團的湯瑪斯.梅特蘭(Thomas Maitland)上校在太子港登陸,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駐聖多明哥的英軍已被黃熱病消滅。
杜桑的黑人部隊奪回了米勒巴萊要塞,在1797年6月7日杜桑的海地黑人部隊進攻邱吉爾要塞,這次進攻既專業又兇猛,在狂風暴雨般的砲擊下,海地人在城牆上架起雲梯,4次被擊退,損失慘重。雖然杜桑被擊退了,但英國人還是對他將一群毫無軍事經驗的前奴隸變成了技能與歐洲軍隊不相上下的軍隊感到驚訝。
這幾個要塞是太子港周邊要地,英國人困守此地無法出擊,坐等被黃熱病殺死。1798年5月10日,英軍守將麥特蘭與杜桑會面,雙方同意停戰,5月18日,英軍離開太子港。8月31日,麥特蘭和杜桑簽署了一項協議,作為英國撤出整個聖多明哥的交換條件,杜桑承諾不支持牙買加的任何奴隸起義。英軍臨走解散了牙買加的「黑槍」民兵部隊,把他們留在了聖多明哥,擔心他們會返回牙買加發動革命,推翻英國殖民地的奴隸制。他們中的許多人加入了杜桑的軍隊。
英國人離開後,杜桑把注意力轉向了剩餘的法國軍隊。後者在聖多明哥南部密謀反對他。法軍部隊以黑白混血兒為主,不留俘虜,將黑人和白人斬於刀下。雖然美國對杜桑懷有敵意,但美國海軍還是同意支持杜桑的部隊,克里斯多夫.佩里(Christopher Perry)上校指揮的「格林將軍」號護衛艦在杜桑圍攻法軍黑白混血兒部隊佔領的雅克梅爾市時,為黑人提供了火力支援。
1800年3月11日,杜桑攻佔了雅克梅納,最後一批法軍乘坐法國雙桅帆船「La Diana」號逃走。雖然杜桑堅稱自己仍然效忠法國,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是聖多明哥的獨裁者。
杜桑.盧維杜爾
6
杜桑.盧維杜爾雖然是自學成才的前家庭奴隸,但卻是最成功的黑人指揮官之一。他自然是不會放棄權力的,1801年,盧維圖爾頒佈了聖多明哥憲法,規定他為終身總督,並要求黑人自治和建立黑人主權國家。
此時剛剛當權的拿破崙.波拿巴立即向該島派遣了一支由法國士兵和戰艦組成的龐大遠征軍,由波拿巴的妹夫夏爾.勒克雷爾(Charles Leclerc)率領,以恢復法國的統治。波拿巴下令,在法國軍隊建立之前,杜桑應受到尊重;一旦法國軍隊建立起來,杜桑就會被傳喚到勒卡普並被逮捕;如果他沒有出現,勒克雷爾就會毫不留情地發動「生死之戰」,杜桑的所有追隨者被俘後都將被槍決。一旦戰爭結束,奴隸制將最終得以恢復。
法軍包括有亞歷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和安德烈.里戈(André Rigaud)率領的黑白混血兒部隊。
法國人於1802年2月2日抵達勒卡普,勒克雷爾命令海地指揮官亨利.克里斯托夫(Henri Christophe)將該城交給法國人。克里斯托夫拒絕,法國人襲擊了勒卡普,海地人放火焚城而不願投降:「不用擔心你的個人財富。你的個人財富將得到保障,因為這是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的。不要擔心你的同胞的自由」。
法軍很強大,但是海地人燒毀了城鎮,殺死了所有法國人,千里達歷史學家詹姆斯寫道:「男人、女人和孩子們,確實都被燒死了:『他屠殺了男人、婦女和兒童,以及所有落入他手中的白人。他禁止埋葬,留下成堆的屍體在陽光下腐爛,讓在他的飛行縱隊後面辛勤勞作的法軍分遣隊感到恐懼。』」
法國人原本以為海地人會很高興地回去做他們的奴隸,因為他們認為黑人做白人的奴隸是天經地義的,但當他們得知海地人是多麼痛恨法國佬想讓他們回到戴著鐐銬的生活時,他們驚呆了。Pamphile de Lacroix將軍在看到城鎮廢墟後震驚地寫道:「『他們堆起了屍體』,這些屍體『仍然保持著原來的姿態;他們彎著腰,伸出雙手,乞求著;死亡的寒冰沒有褪去他們臉上的表情』。」
4個法軍縱隊向海地的主要基地戈納伊夫進軍,與杜桑親自率領的黑人部隊白刃格殺肉搏6個小時,損失慘重而撤退。
法軍重整旗鼓再次試圖進攻在山上一個英國人修建的名為克雷特.皮埃羅的要塞,杜桑部將德薩寧身先士卒將法軍殺的大敗。法軍死傷者開始在壕溝裡堆積起來時,法軍撤退了。下一個試圖進攻壕溝的法軍指揮官是夏爾.杜瓜將軍(Charles Dugua),不久後勒克雷爾指揮的縱隊也加入了進來。
法軍的所有進攻都以徹底失敗告終,在最後一次進攻失敗後,海地人向法軍發起了衝鋒,砍殺了所有法國人。
最後到達的法軍縱隊是羅尚博指揮的縱隊,他帶來了重型火砲,擊潰了海地的火砲,但他衝進壕溝的嘗試也以失敗告終,約300名士兵陣亡。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法軍不斷轟炸和攻擊要塞,但每次都被擊退,而海地人則蔑視地高唱法國大革命的歌曲,慶祝人人平等和自由的權利。
克雷特.皮埃羅要塞
海地人的心理戰取得了成功,許多法國士兵問他們為什麼要殺海地人,而海地人只是在維護大革命承諾的權利,讓所有人都獲得自由。最後,經過20天的圍攻,食物和彈藥耗盡,德薩林於1802年3月24日晚命令部下放棄要塞,海地人溜出要塞,準備再戰:是食物和彈藥的短缺迫使海地人撤退,而不是因為法軍的任何軍事壯舉。
克雷特-皮埃羅戰役後,海地人放棄了常規戰爭,轉而使用游擊戰術,這使得法軍對從勒卡普(Le Cap)到阿蒂博尼特河谷(Artibonite Valley)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控制變得非常脆弱。
隨著3月聖多明哥的雨季,積水越積越多,蚊子開始滋生,導致黃熱病再次爆發。到3月底,已有5000名法國士兵死於黃熱病,另有5000人因黃熱病住院治療,這讓憂心忡忡的勒克雷爾在日記中寫道「雨季已經到來。我的部隊疲憊不堪,疾病纏身」。
1802年4月25日,堅持不下去的海地軍隊大部分人都投靠了法軍。盧維圖爾也得到承諾,如果他同意將剩餘的部隊編入法軍,他就可以獲得自由。根據投降條件,勒克雷爾鄭重承諾不會在聖多明哥恢復奴隸制,黑人可以在法國軍隊中擔任軍官,並允許海地軍隊編入法國軍隊。勒克雷爾還贈送給杜桑一個位於恩內里(Ennery)的種植園。幾個月後,杜桑病死在汝拉山脈的汝堡監獄。
杜桑投降並不意味著海地抵抗的結束。
7
海地各地的反抗依舊持續不斷。法軍將領羅尚博發明了一種新的大規模處決手段,他稱之為「薰蒸-硫磺浴」:在船艙裡燃燒硫磺,製造二氧化硫毒死數百名海地人。
在拿破崙統治下的幾個月裡,島上保持表面平靜。但是,當法國人明顯打算重建奴隸制時(因為他們在瓜德羅普島幾乎已經這樣做了),前黑人奴隸們在1802年夏天起義了。黃熱病使法軍損失慘重;到1802年7月中旬,法軍因黃熱病死亡約10000人。到9月,勒克雷爾在日記中寫道,他只剩下8000名體格健壯的士兵,因為其他人都死於黃熱病。
1802年,拿破崙向聖多明哥派遣了一支約5200人的波蘭軍團,以打擊奴隸叛亂。
出發時,波蘭人被告知聖多明哥正在發生俘虜叛亂。而波蘭士兵到達聖多明哥後,很快就發現殖民地發生的實際上是一場奴隸為爭取自由而反抗法國主人的叛亂。波蘭的獨立在1795年第3次瓜分波蘭時已經結束了,波蘭人發生了起義,這些波蘭士兵正在為從1772年開始的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佔領軍手中奪回自由而戰。許多波蘭人相信,如果他們為法國而戰,波拿巴就會通過恢復波蘭的獨立來獎賞他們。
因此,波蘭士兵不願為奴役別人作戰,波蘭人崇拜他們的對手,最終背叛了法國軍隊,加入了海地奴隸的行列。波蘭士兵參加了1804年的海地革命,為建立世界上第1個自由黑人共和國和第1個獨立的加勒比國家做出了貢獻。海地首任國家元首讓-雅克.德薩林稱波蘭人為「歐洲的白種黑人」,這在當時被視為一種莫大的榮譽,因為這意味著波蘭人和海地人之間的兄弟情誼。
德薩林在杜桑投降後,也降了法國。1802年10月他們再次改換陣營,與法國人作戰。勒克雷爾因黃熱病奄奄一息,聽說德薩林反叛,他下令將居住在勒卡普的所有黑人投進港口溺死。
他的繼任者羅尚博子爵(Vicomte de Rochambeau)發動了一場更加殘酷的戰役。羅尚博從牙買加進口了大約15000隻攻擊犬,這些狗經過訓練,專門用來殘殺黑人和黑白混血兒。(其他資料顯示,這些狗可能是從古巴而不是牙買加成百上千地採購來的,在勒卡普灣,羅尚博將黑人淹死。)
波拿巴聽說他在聖多明哥的大部分軍隊都死於黃熱病,法軍只佔領了太子港、勒卡普灣和萊凱灣,於是向羅尚博派遣了約20000名援軍。
叢林游擊戰
和杜桑.盧維圖爾的寬容不一樣,德薩林的殘忍程度不亞於羅尚博。在勒卡普,羅尚博絞死了500名黑人,德薩林立即殺了500名白人,把他們的頭插在勒卡普周圍的釘子上,好讓法國人看到他的報復手段。雙方的許多人都認為這場戰爭是一場種族戰爭,絕不能手下留情。海地人將法國戰俘活活燒死,用斧頭砍死,或者綁在木板上鋸成兩段。
1803年5月18日,拿破崙與英國爆發戰爭,英國皇家海軍中隊很快封鎖了海地法屬殖民地北部海岸的法國佔領港口。聖多明哥幾乎被讓-雅克.德薩林指揮的海地軍隊完全佔領。在該國北部,法軍被孤立在兩個大港口Cap Français和Môle-Saint-Nicolas以及幾個較小的定居點,所有這些都由主要駐紮在Cap Français的法國海軍提供補給。
1803年10月8日,法國人放棄了太子港,因為羅尚博(Rochambeau)決定將剩餘的軍隊集中在勒卡普(Le Cap)。德薩林感謝他們的善意和對種族平等的信念,但他接著說,當他還是奴隸時,法國人曾把他不當人看待,因此為了報復對他的虐待,他立即將這100名白人全部處以絞刑。
11月3日,英軍「布蘭奇」號護衛艦在法國角附近俘獲了1艘補給船,這是為法軍提供補給的最後希望。
1803年11月16日,德薩林開始進攻勒卡普城外的法軍碉堡。海地革命的最後一場陸地戰役--韋爾蒂耶爾戰役發生在1803年11月18日,地點在海地角附近,雙方是德薩林的軍隊和羅尚博子爵率領的殘餘法國殖民軍;奴隸起義軍和獲得自由的革命士兵贏得了這場戰役。
由於戰爭的壓力和黃熱病的折磨,雙方都「有點瘋狂」,法國人和海地人都拼死作戰,認為戰死沙場比被黃熱病折磨致死或被敵人折磨致死要好得多。法軍傷亡慘重、屍橫遍野。
法軍主將羅尚博(Rochambeau)眼看失敗不可避免,一直拖延到最後一刻彈盡糧絕(字面意義的),被迫向英軍指揮官投降。法軍在一次戰爭會議上得出結論:投降是逃離這「死亡之地」的唯一辦法。
他們不敢也不願向海地軍隊投降,擔心會被大屠殺。1803年11月30日晚,8000名法國士兵和數百名白人平民登上英國船隻,準備離開。在莫勒-聖尼古拉,路易.德.諾伊爾將軍拒絕投降,而是於12月3日率領一支小型艦隊駛往古巴哈瓦那,但遭到1艘英國皇家海軍護衛艦的攔截並受了致命傷。不久之後,聖多明哥僅剩的幾個法國人控制的城鎮向皇家海軍投降,以防止海地軍隊進行大屠殺。
德薩林領導起義直至結束,法軍最終在1803年底被擊敗。
1804年的海地
1804年1月1日,德薩林在戈納伊夫市正式宣佈前殖民地獨立,並以當地阿拉瓦克人的名字將其更名為「海地」。雖然他的任期從1804年持續到1806年,但海地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海地的獨立是對法國及其殖民帝國的沉重打擊,但法國在幾十年後才承認失去了這塊殖民地。隨著法國人的撤退,曾被稱為「安的列斯群島明珠」、世界上最富有的法國殖民地的海地變得一貧如洗,革命後的海地經濟一片廢墟。
根據1805年獨裁憲法產生的新領導人德薩林以海地人民的名義宣佈海地為自由共和國,隨後對剩餘的白人進行了屠殺。他的秘書博伊斯隆-通納爾(Boisrond-Tonnerre)說:「為了我們的獨立宣言,我們應該用白人的皮膚做羊皮紙,用他的頭骨做墨水瓶,用他的鮮血做墨水,用刺刀做筆!」
到1804年4月底,大約有3000〜5000人被殺,幾乎消滅了全國的白人人口。德薩林明確指出,法國是「新國家的真正敵人」。這使得某些類別的白人被排除在大屠殺之外,他們必須保證反對法國:從法國軍隊開小差的波蘭士兵;革命前就居住在西北部的德國殖民者;被允許保留財產的法國寡婦;部分男性法國人;以及一批醫生和專業人士。
1805年憲法宣佈其所有公民均為黑人,其中特別提到政府頒佈的德國和波蘭人入籍規定不受禁止白人(非海地人、外國人)擁有土地的第12條的約束。
海地是拉丁美洲第1個獨立國家,也是世界上第1個由黑人領導的後殖民獨立國家,還是唯一1個通過成功的奴隸起義獲得獨立的國家。
8
據《非裔美國人政治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Politics)稱,從1791〜1804年獨立期間,近20萬黑人死亡,成千上萬的黑白混血兒和多達10萬的英法士兵也死於此役。1791〜97年派往那裡的每5名英軍士兵中至少有3人死於疾病。
據估計,在海地革命中陣亡的法國士兵有37000人,超過了19世紀在阿爾及利亞、墨西哥、印度支那、突尼斯和西非殖民戰役中陣亡的法國士兵總數,後者陣亡的法國士兵總數約為10000人。
1793〜98年間,遠征聖多明哥使英國國庫損失了400萬英鎊(按1798年貨幣計算),10萬人因黃熱病死亡、受傷或終身殘疾,全身而退者不足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