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2|回復: 3

[社論] 黃仁勳口中的Chinese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奮鬥
    2025-9-5 19:57
  • 簽到天數: 92 天

    [LV.6]開始上班

    163

    主題

    309

    帖子

    818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18
    發表於 2025-7-17 20:00:08 http://gotoeusa.com/ds1/static/image/common/logo.png 歡迎來到網路遊美國 請您註冊成為會員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1024x683_wmkn_607735437337_0 (1).jpg
    黃仁勳脫下皮夾克穿上唐裝在中國大陸說:I am Chinese
    就有很多人,尤其是粉紅,大力的宣傳,他說自己是中國人
    其實這是陷入了一種中國人的迷思


    「中國人的迷思」涵蓋了多方面的社會、文化與歷史錯誤認知,常見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  大國崛起與經濟迷思:許多人以中國經濟發展與GDP全球第二為自豪,認為中國已經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不願正視仍存在的社會不平等、民生問題與歷史悲劇被掩蓋的現實。
          
    •  歷史連續性與文明自豪感:「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常被用作民族自信,但中國歷史實際充斥暴政、戰爭和苦難,且這段歷史多為統治者粉飾過的版本,真正的自由與民主幾乎從未實現過。
          
    •  儒家、法家思想的束縛:儒家思想強調等級、服從,維持社會穩定但壓抑了人權與創新;法家則以權術維穩,為專制循環提供思想基礎,使中國人難以擺脫極權枷鎖。
          
    •  愛國、命運、自卑三大民族性迷思:中國人對愛國主義的盲目信仰、自卑心理及宿命論,使社會普遍迴避從人性與普世價值審視問題,反而先問「愛不愛國」、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權利之上。
          
    •  文化優越感與集體主義:經常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立,如認為中國文化重精神、倫理、內省,西方文化偏重物質、科學、外求,這種區分不僅簡化現實,也容易陷入自大或防禦性心理。


    這些迷思一方面形成民族自豪感與優越感,另一方面也遮蔽社會弊端、阻礙思想多元和制度進步,使現代中國人往往在自信與自卑、集體利益與個人權利間失衡。
    繼續奮鬥~來美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TA的每日心情
    喜歡
    29 分鐘前
  • 簽到天數: 933 天

    [LV.10]昇任副理

    1799

    主題

    3116

    帖子

    4527

    積分

    管理員

    Rank: 12Rank: 12Rank: 12

    積分
    4527

    站長程式達人支持烏克蘭

    發表於 2025-7-17 20: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人的迷思
    chinese.jpg
    喜歡來美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TA的每日心情
    喜歡
    29 分鐘前
  • 簽到天數: 933 天

    [LV.10]昇任副理

    1799

    主題

    3116

    帖子

    4527

    積分

    管理員

    Rank: 12Rank: 12Rank: 12

    積分
    4527

    站長程式達人支持烏克蘭

    發表於 2025-7-17 20: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hungi888

    拆解「中華」迷思:從歷史到文化,破解國族主義的陷阱
    當我們談論「中國」、「中華文化」、「華人」這些詞時,許多人會下意識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概念,甚至會覺得「台灣本來就是華人社會」、「台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但如果我們深入探討這些詞的歷史與概念,就會發現這些觀念並非自古以來就存在,而是近代政治塑造的產物。
    一、「中國」的歷史:從地理概念到政治構造
    1. 「中國」並非一個持續存在的國家
    許多人以為「中國」是一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國家,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歷史上,「中國」的意義一直在變化,最初只是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區」,後來才逐漸被不同政權使用,並非一個固定的國家概念。
    ▶ 古代:「中國」只是地理範疇
    在周朝,「中國」指的是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即中原),並不是一個國家名稱。
    即使在戰國時期,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之間彼此獨立,並沒有「中國人」的概念。
    ▶ 歷朝更替:「中國」並不具備國族連續性
    秦、漢、唐、宋、元、明、清這些不同的國家政權之間並沒有「同一個國家」的概念。

    例如,元朝(蒙古帝國)與清朝(大清帝國)都不是偽漢族建立的國家,甚至在滿清時期,「中國」這個詞只是指漢地十八省,而非整個大清帝國。
    2. 「中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是 20 世紀的政治產物
    「中國」的民族國家概念,直到 20 世紀才誕生。
    清帝國更名改制後,孫中山等人將清帝國的版圖改造為「中國」的國土,試圖用「中華民族」的概念將滿洲、蒙古、西藏、新疆等族群納入「中國人」的範疇。
    「中華民族」是政治構造,不是自然形成的民族。
    這個概念是由梁啟超提出,目的是用來整合不同族群,使其服膺於同一個國家框架之下。
    3.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競爭的中國政權
    1949 年,中國內戰導致兩個政權並存:「中華民國」撤退至台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中國大陸建立。這兩個政權都自稱為「中國」,但彼此互不承認。
    這讓「中國」的定義更加複雜——它不再只是地理或歷史上的稱謂,而是變成了一種政治上的認同鬥爭。
    二、「中華文化」如何成為國族主義的工具?
    1. 東亞文化本來是多元的
    台灣的文化確實受到東亞大陸影響,但這並不代表「台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因為:
    「華」的概念在歷史上不固定——漢唐的文化與元明清的文化本質上有很大差異,無法用「中華文化」這個詞來概括。
    東亞文化圈並不等於「中華文化」——日本、朝鮮、越南等地都曾受到漢文化影響,但這些地區不會稱自己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 「中華文化」是怎麼來的?
    「中華文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 20 世紀,目的是為了支撐「中華民族」的概念,讓來自不同族群的人接受「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國族敘事。
    1949 年後,「中華文化」被「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重利用,作為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
    3. 台灣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台灣的文化是多元交融的,包含南島文化、日本文化、美國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中華文化」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國族主義的包裝。
    沒有「中華文化」,台灣的文化會消失嗎?不會,因為台灣文化本來就不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是擁有自己的多元文化根源。
    三、為什麼台灣人要擺脫「中華」的框架?
    1. 「中華」的概念讓台灣人無法建立自己的認同
    經過幾十年的教育與政治宣傳,台灣人普遍接受「我們是華人」,但這其實是「中華國族主義」塑造的結果,而非歷史與文化的事實。
    如果你聽到:「台灣人本來就是華人」、「台灣文化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一支」,應該問的是:
    「這些概念是客觀的,還是被政治塑造的?」
    「如果沒有這些敘事,台灣人還是台灣人嗎?」
    2. 擺脫「中華」的框架,台灣才真正自由
    ✔ 台灣的文化不會消失,它仍然是東亞與南島文化交織的產物。
    ✔ 台灣人的歷史不會消失,它仍然有明確的移民與發展脈絡。
    ✔ 台灣的未來將不再被「中國」的框架綁架,而能夠真正建立自己的國家認同。
    結語:台灣的未來,不需要「中華」來定義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不是一個持續存在的概念,而是近代才誕生的民族國家。
    「中華文化」則是國族主義的產物,目的是將多元的東亞文化綁進「中華民族」的框架。
    台灣的文化與歷史,從來不需要「中華」來定義。
    我們應該意識到,擺脫「中華」的框架,才能真正認識台灣,並走向真正屬於台灣的未來。


    喜歡來美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TA的每日心情
    喜歡
    29 分鐘前
  • 簽到天數: 933 天

    [LV.10]昇任副理

    1799

    主題

    3116

    帖子

    4527

    積分

    管理員

    Rank: 12Rank: 12Rank: 12

    積分
    4527

    站長程式達人支持烏克蘭

    發表於 2025-7-17 21:07:41 | 顯示全部樓層
    近日來,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日接受陸媒訪問時,直言「任何輕視華為、輕視中國製造能力的人,都極其天真」,並強調中國在AI模型和應用層面的發展「難以置信」。

    H20 晶片雖然是為了配合美國管制而「降級」的版本,但在當前中國 AI 市場仍具有實用價值。它的獲批銷售,不僅讓輝達有機會回補營收缺口,還可能再度強化它在中國雲端運算、AI 訓練與推理晶片市場的地位。

    這對我們投資人來說代表什麼?一來意味著輝達在全球的營收來源將更為多元、穩健;二來也暗示中國市場對美國科技巨頭來說,仍然不可或缺。

    黃仁勳特別提到華為的昇騰晶片是「厚積薄發的科技巨頭」,這番話頗不尋常。過去,美國公司鮮少公開肯定中國競爭對手的實力,如今這樣的發言,透露的是對中國 AI 硬體自給能力的尊重與關注。

    事實上,輝達在中國 AI 晶片市佔率已從 95% 降到約 50%,而華為、寒武紀、比亞迪旗下的芯片公司都在積極崛起。中國科技業雖然起步晚,但靠著快速學習與市場規模,很快就能補上差距。

    雖然地緣政治仍是未來的變數,但我們能看到科技巨頭像輝達,也開始調整策略,不再是一味的「割裂與封鎖」,而是追求在合法與合規的前提下,達到全球共贏。畢竟,科技創新若失去了市場土壤與交流平台,也無法真正走遠。

    對投資人來說,理解這些背後的趨勢與政策,是做出判斷的關鍵。未來像輝達這類受益於全球 AI 基礎建設升級的公司,依然值得長期關注。
    喜歡來美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9-14 06:46 , Processed in 0.0663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