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10-30 03:50 編輯
原文:中東第2次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上、中、下)
撰寫|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說過:「戰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然而享譽智慧美名的他並不知道在2000年後的地中海沿岸,卻發生著並非以「和平」為目的之戰爭。
第1次中東戰爭(1947〜49年)結束後,雖然以色列贏得勝利,然而剛復國並迎來世界各地猶太移民的以色列,不得不面臨經濟上的問題,尤其在周邊阿拉伯國家都對其不懷好意的情況下,以色列只得仰賴其他國家的支持。正值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國強權的較勁下,相對於蘇聯處心積慮想獲得中東石油所擁的經濟效益,美國在西亞到北非地區的利益上傾向支持阿拉伯國家的獨立。為了防止蘇聯在中東擴展權力,美國兜售武器給以色列,透過以色列確保其在中東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1955年,大衛.本-古里安與摩西.戴揚參與以色列獨立日慶祝活動。(圖片來源:Moshe Pridan/GPO)
1956年,賈邁勒.阿卜杜-納瑟(Gamal Abdel Nasser)成為埃及總統後,首先拋棄舊政府親西方的政策,施行阿拉伯民族主義政策(Arab nationalism),不選擇站在西方國家陣營,開始向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靠攏,上任時就聲明自己「反對以色列」立場的納瑟總統,開始從蘇聯進口武器,並試圖謀劃新策略來對抗以色列。
1956年6月賈邁勒.阿卜杜-納瑟當選為埃及總統。(圖片來源:Samoa Global News)
此外,面臨埃及困頓的經濟處境,他亦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註:蘇伊士運河在促進世界經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緣角色,當時航空業尚未發達,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洲與亞洲貿易往來至關重要的運輸航線。)此項聲明引發英法兩國的不滿。
1956年蘇伊士運河(圖片來源:National Army Museum)
英法以三方私下會晤
於是英法兩國私底下與以色列進行秘密的軍事協商。10月22日,為了對付納瑟,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以色列國防部長希蒙.裴瑞斯(Shimon Peres)和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摩西.戴揚(Moshe Dayan)前往法國色弗爾(Sèvres)一處與世隔絕的房子,與法國國防部長莫里斯.布爾熱-莫努里(Maurice Bourgès-Maunoury)、法國外交部長克里斯蒂安.皮諾(Christian Pineau)還有法國軍隊參謀總長莫里斯.沙勒(Maurice Challe),以及英國外交大臣塞爾文.勞埃(Selwyn Lloyd)與其助理派翠克.迪恩爵士(Sir Patrick Dean)私下會面。
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摩西.戴揚(左)與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里安(中)及法國外交部長克里斯蒂安.皮諾(右)(圖片來源:JSTOR)
一開始英國提出的計畫會使以色列被貼上侵略者的標籤,而英法兩國則扮演締造和平的角色。以色列本-古里安總理反對這樣的計畫,並提出一個全面性的中東重組計劃:「約旦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是不可行的,應該分裂約旦。伊拉克將獲得東岸,換取安置巴勒斯坦難民並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的承諾,而西岸將作為一個半自治地區歸屬於以色列。……蘇伊士運河應屬於國際共有的區域,而阿卡巴灣的蒂朗海峽應受以色列控制,以確保航行自由。實現這項計劃的先決條件是將納瑟消滅,並用親西方政府取代他的政權。」
如果實現這項計畫,蘇伊士運河將恢復成國際共有的水道,英國也將繼續透過約旦及伊拉克獲取石油資源,法國能透過以色列鞏固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若促進該地區穩定與親西方的政權。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本-古里安提出的計畫,除了達成英法在中東的期待,同時也定義以色列的領土目標,而這些目標實際上與蘇伊士運河危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三國會晤達成共識,開啟戰爭序幕
最終英法規劃對埃及採兩步入侵,首先以色列從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攻擊埃及,而英法兩國會以分離戰爭人員與保護運河為由出兵。談判過程中,以色列其實不信任英國也不想與英國聯手,然而法國表示若沒有英國將不會採取行動,以色列只得試圖與英國打交道,英國當時與一些阿拉伯國家保持密切聯繫,也不希望以色列損害他們的關係,在保有各自立場與持續斡旋中,本-古里安總理(以)、皮諾外交部長(法)與迪恩爵士(英)簽署了7點協議,在以色列的堅持下,為防止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後被英法遺棄,同時留下一份用法文寫的簽名副本。此外,雖然不是協議的一部份,但透過這次的會談,法國給予以色列在內蓋夫(Negev)核研究中心及提供天然鈾(uranium)【註】的承諾。
埃及納瑟總統(圖片來源:CVCE.EU)
除了英法以3國的協議外,埃及和敘利亞與約旦也簽署一項三方的軍事協議,同意由埃及納瑟總統擔任3個國家軍隊的總指揮。於是在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率先襲擊埃及的西奈半島,正式開始了中東第2次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anal Crisis)。
戰爭開始-加低斯行動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00以色列開始展開行動,以色列空軍首先將傘兵部隊帶至米特拉山口(Mitla Pass)附近,如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戴揚所計畫的,封鎖米特拉山口,藉由空軍精挑細選的優秀飛行員駕駛P-51戰鬥機,飛到埃及軍隊後方,冒著墜地風險,超低空飛行,切斷了西奈半島電話線路,擾亂埃及的指揮和控制,從傘兵旅進到西奈半島的那刻,即開始「加低斯行動(Operation Kadesh)」。以軍突然的襲擊下,埃軍一片混亂,以色列繼續趁勝追擊,僅花了1天的時間,攻下埃及重要軍事要塞:米特拉山口要塞,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打下基礎。
以色列傘兵部隊,從軍機上降落至米特拉山口。(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加低斯行動時的以色列士兵。(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加低斯行動時的以色列士兵。(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10月30日,英國與法國帶著軍隊進駐蘇伊士運河,對以色列與埃及下達最後通牒,要求以埃雙方停止敵對行動,並退到蘇伊士運河岸各10公里遠處,以及要求埃及同意英法兩國「臨時」佔領蘇伊士運河地區,以色列接受英法的要求,可想而知埃及拒絕這項要求。美國則發起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要求以色列撤軍,但英國和法國不接受安理會的決議。10月31日,英法兩國發動空襲,摧毀埃及的空軍基地,接連幾天後在11月5日征服埃及的塞得港(Port Said)與法德港(Port Fouad)。以色列則繼續進軍,攻佔加薩地帶(Gaza Strip)與西奈半島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阿里什(Arish)、阿布奧格拉(Abu Ageila)等地區。
蘇伊士運河戰役圖。(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阿布奧格拉戰役
蘇伊士運河戰役圖。(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以色列的傘兵部隊降落在埃軍的南方,埃及軍力徹底被牽制住,以軍直奔阿布奧格拉而去。主攻阿布奧格拉的原因是因其地理位置很重要,為埃及的重要交通樞紐,埃及也部署大量軍事據點保護該地區。戰役開打時,埃及朝著以色列不斷開火,以軍士兵憑藉著強大的火力壓制著埃及軍隊,戰爭打得非常激烈,以軍沒有想到埃及士兵的防禦會如此堅固,最後打破僵持局面的是以軍的機械化步兵旅(Mechanized infantry),砲火猛攻之下,成功壓制住埃及軍隊。最後,埃及士兵抵擋不了,以軍的裝甲車衝破埃及大部分的防線,阿布奧格拉幾乎完全落在以色列部隊的手上,然而剩下的埃及部隊沒有放棄抵抗,仍然不斷開火,戰爭依舊落幕,埃及僅存的陣地離阿布奧格拉已經有些距離,於是以色列部隊停止繼續進攻,徹底接管阿布奧格拉。
以色列坦克車駛向埃及。(圖片來源:History CENTRAL)
美蘇介入並結束戰爭
美國艾森豪總統對英法以3國秘密策劃將埃及趕出蘇伊士運河的行動感到不安。以色列無視美國不要開戰的要求,導致美國隨後加入蘇聯,迫使以色列撤軍,告知以色列美方將停止所有援助,並透過聯合國制裁以色列,甚至威脅將以色列驅逐出聯合國。
蘇聯威脅將要使用「破壞性武器」來制止英法以3國的入侵行動,美國見狀後,則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轉資金,促使英國經濟發生變動,藉此讓英國放棄繼續侵佔蘇伊士運河地區,於是英法最終在11月6日接受停火決議。
戰爭結束時,摩西.戴揚在沙姆沙伊赫檢閱部隊。(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儘管以色列的盟友未能實現他們的目標,但以色列只用100小時的行動就達到他們原先的作戰目標,直至戰爭結束時,以色列佔領了加薩地帶,並沿著紅海到沙姆沙伊赫。
國際的施壓下,英法兩國最終接受停火決議。自10月29日開始的戰爭,過程中埃及遭受英、法、以3國的猛攻,埃及有近1650人陣亡,5000多人受傷,有6200人失蹤及被俘;以色列則有226人陣亡,近1030人受傷。11月7日,英法在埃及停火,以色列也在隔天(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島。
戰爭結果
一、日落的英國
至始至終,英國與法國聯軍攻擊埃及的這項決定是背著美國進行的,美國十分憤怒,自2次世界戰爭後兩國建立的友好合作關係化為烏有。英國國內也充斥著反對伊登總理的聲音,英國國會中,工黨議員們對於伊登出兵埃及的行動感到非常憤怒,議會當時甚至不得不休會,國會間的爭持十分激烈,伊登總理的聲望大跌。
英國伊登總理透過電視廣播,向全國說明蘇伊士危機。(圖片來源:The Irish Times)
蘇伊士運河危機對伊登總理而言是一場災難,他的國家並不支持他的決定,連他的盟友美國也拋棄了他,直到隔年(1957年)1月時,伊登總理宣佈辭職。痛失蘇伊士運河及殖民體系受到重創的英國,也從日不落帝國的神壇走了下來,徹底喪失在世界的影響力。
二、埃及納瑟總統的崛起
埃及納瑟總統。(圖片來源:Real Life Heroes Wiki)
這場危機雖然使埃及在軍事上慘敗,然而政治上卻贏得完全勝利。埃及納瑟總統更因此成為阿拉伯與埃及民族主義運動中的指標性人物,成為阿拉伯世界對抗殖民主義的英雄,更奠定他在阿拉伯國家的地位,埃及同時也奪回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三、夾縫中依然勝利的以色列
以色列在第2次中東戰爭,憑藉著事前的規劃及謹慎的行動,贏得勝利,雖然國際間有著對以色列的譴責聲,然而以色列因著蘇伊士運河危機,再次拿回在蒂朗海峽運輸貨物的權利。美國承諾將保持水道航行自由,也發起一項聯合國決議,成立聯合國緊急部隊(UNEF,全名為: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監督以色列軍隊撤出後的加薩以及西奈半島。
1956年,聯合國緊急部隊進駐蘇伊士運河。(圖片來源:History of Yesterday)
1956年蘇伊士運河(圖片來源:National Army Museum)
第2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英法以3國聯軍在軍事上勝利,埃及卻獲得政治上的勝利。過程中,不論是實際參戰的英國、法國、以色列與埃及,和未出兵但在背後動用政治手段影響戰爭的美國與蘇聯,這場政治博弈改變了歐洲在中東的領導地位,也促使阿拉伯國家的覺醒,使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處境更加險峻,也為中東第3次戰爭埋下了伏筆。
卡爾.馮.克勞塞維茲(Carl Philip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在其著作《戰爭論》提到:「戰爭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再現,戰爭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原本作為列強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然而卻成為軍事上及利益上雙贏的唯一國家,雖然中東戰爭並未因此止息,以色列卻透過這次戰爭更多的去研究及了解自己在各戰役中的弱點,為保護國家繼續做出努力。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正式從西奈半島與加薩撤出,中東第2次戰爭就此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