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探馬 於 2025-10-19 10:18 編輯
探馬說古暫二十二 老師與先生
黃武雄老師:<我當學生的時候,學生不像今天稱呼教授為「老師」,我們稱呼「施先生」、「許先生」、「賴先生」…,這也許與日據時代「先生」本身含有尊崇的意味有關吧。日本人對學校教師、醫生,都尊稱為「先生」。1972年我回台大教書,學生叫我「老師」或「黃老師」,我一直覺得不習慣。 我自己也不盡然受日據時代的稱呼所影響,我覺得大學生是成人,稱呼「先生」比較平等。「先生」雖也是尊崇的稱呼,但所尊崇的是對方的專業,而不是像稱呼老師那樣,把對方看成自己心智及人格的帶領人。我當學生時,心裡便很明白的意識到這件事。當教員時仍然這樣想。可是形勢比人強,幾年之後,經耳濡目染,自己也慢慢習慣於老師這種稱呼。語言畢竟不是個人所能左右。> 提到日文先生,谷歌一下:<至於「先生」,尤其香港都會以「先生」尊稱老師,這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先生」是對一些從事受人尊敬的職業、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尊稱,例如作家、教師、醫生、政治家、畫家等等,一般都是在他們的姓後面加上「先生」,以示高度尊敬。」 我看日劇<<王牌大律師>>,管家會稱呼古美門律師為律師(中文字幕),可是日文字幕是先生,看出中文日文的不同。出生香港的丘成桐大師的學生正稱呼他先生, 其實這是古稱,例如王守仁就稱為陽明先生,日本的稱呼法是中國古法,禮失求諸野,如此而已!聯副主編林海音女士 一般尊稱林先生,數學界的徐道寧女士也是尊稱徐先生,達者為師,尊稱先生,就這樣簡單! 至於老師,我小學是老實稱呼老師,剛上初中,也是如此,結果有同學說直接叫名字就是了,我想有理,就這樣叫,有天被家父聽到,訓一頓,日本時代,家父只讀了小學,後上私塾,最重師道,既有父訓,我就這樣作,不再改了! 家父晚年,喜歡到嘉義公園走走,有時候碰到我的高中數學老師王健二先生都會打招呼,我大學幾個老師和家父也熟,我祖師爺Finn到台灣時,我和陳金次老師請Finn到嘉義,家父招待,祖師爺知道家攵是綉學號的,盛贊台灣社會流動大,家父叫計程車送祖師爺夫婦到嘉義名勝半天岩,表達對師道的敬意! JH:<a、讀本文感想:“先生”、“老師”這是文字語言隨時代演進之用法,從眾隨俗就是。唐朝韓愈的師說已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另外他也感嘆“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讀本文感想:在今日台灣尊師重道已成辛酸的笑話,時代既已改變,為師者必須改變觀念,“老師只是一種職業”,就是知識販賣,想要言教身教,只是很容易引來災難的想法 c、百度百科上記載的: 先生,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因此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正所謂“達者為先,師者之意”。 (1)年長有學問的人: 《孟子·告子下》:“宋牼將之楚 , 孟子遇於石丘 ,曰:‘先生將何之’?” 趙岐 注:“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 (2)稱老師: 《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見先生,從人而入。” 孔穎達 疏:“先生,師也。” 宋·曾鞏《太原王氏墓志銘》:“夫人姓王氏……為人明識強記,博覽圖籍,子孫受學,皆自為先生。” 明·陶宗儀《輟耕錄·端本堂》:“太子授業畢,徐令左右戒之曰:此讀書之所,先生長者在前,汝輩安敢褻狎如此。” JH兄引用的曾鞏文章,說王氏皆自為先生,自己當老師,有可能嗎?我把曾鞏文章找岀來,發現王氏明識強記,博覽圖籍,是宋代的女知識分子,自己教孩子沒有問題,再看墓志銘 「嗚呼夫人!既有其質,又肆爾力。古有遺辭,罔不採獲。克踐以躬,亦畀爾息。維瘞有銘,尚以載德。」 說王氏是不但有知識,還會發揮能力教孩子,看口氣曾鞏真的佩服,不是諛墓,最後。探馬向曾鞏和王氏致敬,時代的進步,是有許多先輩的! JH:「、以前以男為尊,女子是陪襯的角色,一般只能被稱為“xx氏”,對女子的要求是“無才便是德”,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子從子”,讀書做詩是不被認可的。所以王氏竟然可以讀書明理,還自為業師,簡直是“離經叛道”。曾鞏是古文八大家,理應是“老古董”,竟能肯定女子為師。 2、清李汝珍鏡花緣中,百花仙子托生百位才女參加科考,也是“不同凡響”」 探馬:王氏應該出身富貴,才能受教育,可是婚後自己教孩子,不容易,但是曾鞏會強調這個,也要自己超脫時代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