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8-14 00:23 編輯
戰役背景:一封遺囑引發的戰爭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2世(1665〜1700在位)死後無嗣。其生前曾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姐姐瑪麗亞.德蕾莎和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14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等地)、義大利地區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美洲、非洲和亞洲的領土)。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併為一個國家。
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1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的王位。他認為西班牙公主瑪利亞.德蕾莎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14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1701年路易十四宣佈腓力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5世(1700〜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戰爭進行到1704年,路易十四將部分法國軍隊從尼德蘭抽調出來,由塔拉爾公爵率領(Marshall Tallard),越過萊茵河向哈布斯堡帝國發動進攻,馬爾森(Marshall Marsin)和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2世.埃曼努爾率領的另一支法國-巴伐利亞聯軍從多瑙河,在義大利的法國軍隊則通過蒂羅爾進攻,3路大軍齊進,意圖迫使哈布斯堡王朝屈服。
為了對抗路易14的戰略,英國統帥馬爾博羅(約翰.邱吉爾,也就是英國二戰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遠祖),率領21000英荷聯軍前往多瑙河支援哈布斯堡家族。與法國人行軍不同的是,馬爾博羅的交通線沿著萊茵河,直接暴露在法軍的干擾下,因為法國軍隊控制著萊茵河左岸和中游,同時,荷蘭人原本就強烈反對從尼德蘭抽出軍隊,馬爾博羅使用保密和欺騙的方法,他向他的荷蘭盟友謊稱自己只是將部隊轉移到摩澤爾河流域,同時他承諾,一旦法國人進攻荷蘭,他會迅速帶領軍隊回來支援。遺憾的是,法國人未能對英國人的進軍進行任何有效的干擾,同時也未在尼德蘭地區採取有效的行動牽制住英荷軍隊。
戰前機動
3路法軍中,馬爾森正與巴伐利亞選帝侯合作對付帝國軍司令巴登的路易士王子,但這支軍隊與法國本土相分離,惟一的一條交通線是穿越黑林山的一條石路。6月10日,馬爾博羅公爵在位於多瑙河與萊茵河之間的蒙德爾斯海姆第一次會見了在拉蒂斯拉伯爵陪同下的帝國戰爭委員會主席歐根親王。6月13日,帝國戰地指揮官巴登的路易士親王在韋因斯塔特加入了他們。軍事會議決定歐根帶著2萬8千人回到萊茵河畔的斯托霍芬一線監視費里羅與塔拉爾,以防止他們增援多瑙河畔的法國-巴伐利亞聯軍。同時,馬爾博羅與巴登的軍隊則聯合在一起,一共8萬人,向多瑙河畔進軍,以期在選帝侯與馬爾森得到增援前擊敗他們。
意識到馬爾博羅的目的以後,塔拉爾與費里羅於6月13日在亞爾薩斯的蘭道會見並計畫採取行動挽救巴伐利亞,但是法軍的指揮體系十分僵硬,所有對於原計劃的修改都要經凡爾賽宮批准。塔拉爾軍中的弗拉芒人部隊指揮官梅羅德.維斯特洛寫道:「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們令人難以理解地把自亞爾薩斯的行軍推遲了這麼久。」直到6月27日路易十四支援巴伐利亞的批覆才到達前線。法軍的行軍過程也是令人遺憾的滯緩。塔拉爾的軍隊在7月14日才穿越黑林山,並且行軍過程中的損失嚴重,不少戰馬得了馬鼻疽,而且2000輛四輪馬車的補給很難通過山間通道。當地的德意志農民也對法軍的掠奪感到憤怒,對法軍展開騷擾,使塔拉爾的問題更加嚴重,梅羅德.維斯特洛抱怨道:「憤怒的農民在我們靠近黑林山之前就讓我們損失了好幾千人。」與此相反,6月22日,馬爾博羅的軍隊與巴登的帝國軍在勞法伊姆會面。他們5周之內行進了250哩(400公里)。在計畫全面的後勤表的指導下,行軍的損失被降到最小。派克上尉描述了行軍紀律——「我們行軍穿過盟國的鄉村時,有指定的軍需官提供人員與馬匹的各種必需品,士兵們除了搭帳篷,把水壺煮熱,躺下休息之外就沒什麼要做的了。」在7月2日,馬爾博羅就搶先突襲了關鍵要塞舒倫堡,並奪取了這一俯瞰多瑙沃特的要塞,迫使法國-巴伐利亞聯軍撤退到要塞城市奧古斯堡,佔領了戰場主動權。
盟軍7月2日突襲並攻克舒倫堡為聯軍渡過多瑙河掃清了障礙
塔拉爾率領34000人抵達了烏爾姆,並於8月5日在奧古斯堡與馬爾森和巴伐利亞選帝侯匯合。同樣在8月5日,歐根抵達多瑙河畔赫希斯泰特,並連夜趕往施羅本豪森會見馬爾博羅。歐根的部隊在霍赫施塔特,位於多瑙河北岸,而馬爾博羅的部隊在賴恩,位於多瑙河南岸,因此塔拉爾與選帝侯就他們的下一步行動展開爭論。塔拉爾認為自己的部隊行軍疲憊,應當等待時機,直到重新補給並等到天氣寒冷時在發動進攻。但巴伐利亞選帝侯與馬爾森在得到增援之後執意要求推進(聯軍丟失了舒倫堡並且馬爾博羅在巴伐利亞採取三光政策燒毀建築和莊稼)。最終法軍和巴伐利亞軍指揮官們達成一項計畫,決定先攻擊軍隊數量較少的歐根親王的部隊。8月9日,法巴聯軍開始渡過多瑙河到達北岸。8月10日,歐根退往多瑙沃特並向馬爾博羅發出急件,馬爾博羅接到求援後迅速集結軍隊,並於8月11日與歐根部會合。8月11日,塔拉爾從迪林根的河灣處向前推進,到12日,法巴聯軍在尼貝爾小溪之後紮營,此地位於霍赫施塔特平原上的布倫亨村附近。同一天馬爾博羅和歐根從塔普夫海姆的教堂頂偵察到了法軍位置,並將聯軍帶到距離法軍營地5哩(8公里)的明斯特。一名法軍西西里的馬奎斯所部的偵察兵企圖刺探敵軍,但被聯軍行軍部隊的先頭部隊驅逐了,他們此時正在向西通向霍赫施塔特方向的河流縱橫地帶前進,並鋪路架橋,為大部隊開闢道路。馬爾博羅命令威爾克斯將軍與羅威旅長指揮的兩個旅守住位於多瑙河與福赫斯堡山丘叢林地帶之間狹窄條狀的施魏寧根狹路。
在8月9〜13日戰役之前的戰前機動,紅色為法國
戰役開始:兩翼牽制,中路突破
戰場範圍綿延有將近4哩(6.4公里)。法巴聯軍的最右端有多瑙河的掩護,最左端則是綿延起伏的被松針林覆蓋的士瓦本侏羅山。法軍陣線前方是一條尼貝爾小溪,溪水兩岸都是鬆軟的沼澤地,小溪本身只是斷斷續續的可供涉渡。法軍的右翼駐紮在布倫亨村,正好位於尼貝爾溪注入多瑙河的入河口,村子本身周圍就有很多樹籬、柵欄、封閉的花園和灌木。在布倫亨村與下一個多瑙河畔赫希斯泰特村之間,是一片已經收割了的小麥田,這是一塊理想的部署軍隊的地方。而從上格勞到盧欽根小村之間則佈滿了壕溝、樹叢與荊棘,對於進攻方來說相對不利。
法巴聯軍5.6萬人,共計82個步兵營、135個騎兵和龍騎兵中隊,90門火砲,塔拉爾位於右翼,馬爾森及巴伐利亞選帝侯位於左翼,在布倫亨村部署16個步兵營、12個騎兵中隊、2個重砲連、2個輕砲連,此外有11個步兵營、2個重砲連作為預備隊,在布倫亨-上格勞空地部署9個步兵營、64個騎兵和龍騎兵中隊、3個輕砲連。在上格勞村部署10個步兵營、4個輕砲連、1個工兵隊,此外有10個步兵營、3個重砲連作為預備隊;在上格勞-呂特金根空地部署47個法國騎兵中隊、23個巴伐利亞騎兵中隊;在呂特金根村部署15個步兵營、6個重砲連、1個工兵隊;在左翼外側部署12個步兵營、3個重砲連、1個工兵隊。盟軍(包括英、奧、荷蘭、黑森、普魯士等國的部隊,為了方便統稱盟軍)方面約5.2萬人,共計67個步兵營、181個騎兵和龍騎兵中隊,60門火砲。馬爾博羅位於左翼,歐根位於右翼。布倫亨方向部署20個步兵營、17個騎兵中隊、3個重砲連,另有17個騎兵中隊作為支援。中路部署28個步兵營、68個騎兵中隊、6個輕砲連、2個重砲連。右翼部署92個騎兵和龍騎兵中隊,另外右翼外側有19個步兵營和4個輕砲連。總體來看,法巴聯軍擁有的優勢兵力並且佔據的有利防禦地形,同時後方還有源源不斷的援軍。此時擺在馬爾博羅與歐根面前的有兩個選擇:要麼決定孤注一擲在敵人援軍到來前擊敗他們,要麼率領軍隊後撤。最終馬爾博羅與歐根決定冒險進攻。
布倫亨戰場全域圖,紅色為盟軍
8月13日凌晨2:00,盟軍方面40個騎兵中隊向敵軍方向前進,到了3:00,盟軍主力列成8個縱隊緊隨其後,從卡塞爾前進。早上6:00他們抵達施魏寧根,距離布倫亨2哩(3公里)。此時駐守施魏寧根的英軍與德意志盟軍也加入了行軍行列,他們列為第9個縱隊,位於全軍行列的左側。馬爾博羅與歐根親王制定了最後的作戰計畫:馬爾博羅在左翼指揮3600人攻擊塔拉爾的33000人並奪取布倫亨村,同時歐根親王指揮16000人在右翼攻擊巴伐利亞選帝侯與馬爾森的23000人的聯軍;如果這一攻擊足夠猛烈,選帝侯與馬爾森就無法抽調兵力支援塔拉爾的法軍右翼。中將約翰.卡茲負責攻擊布倫亨以配合歐根親王的攻擊。在法軍兩翼被吸引住以後,馬爾博羅就帶領主力渡過尼貝爾小溪,對法軍的薄弱的中部發動致命一擊。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歐根親王的攻擊必須要達到牽制住塔拉爾軍隊的效果。
塔拉爾絕沒有想到盟軍會在當天早上發動進攻。根據前一天從敵軍俘虜口中獲知的欺騙性資訊以及目前法軍佔據的有利防禦地位,塔拉爾與他的同僚將軍們深信馬爾博羅與歐根親王一定會向東北方向撤退至訥德林根。早上6點左右,隨著法軍偵察隊的開進,戰鬥的第一次小規模衝突發生了。當天早晨霧氣瀰漫,看不清戰場,因此儘管偵察兵之間發生了戰鬥,但塔拉爾仍然認為馬爾博羅是在向北進軍,以恢復他的交通線,而不是尋求全面行動。許多法國和巴伐利亞的騎兵團分散在鄉間,為他們的馬匹收集草料。早上7:00,濃霧散去,法國指揮官展終於看到了部署在河對岸的進攻部隊,此時僅距離他們半哩。法軍連忙放出號砲召回騎兵糧草隊和警戒部隊,同時法軍與巴伐利亞軍試圖列成戰鬥隊形應對不期而至的威脅。
早上8:00法軍右翼的砲兵開始砲擊,盟軍布拉德中尉指揮的砲台發砲回擊。1個小時以後,塔拉爾、選帝侯與馬爾森爬上了布倫亨的教堂頂進行討論,確定了他們的最終作戰計畫。他們最終達成一致,由選帝侯與馬爾森防守從山地地帶到上格勞的戰線,塔拉爾負責防守自上格勞到多瑙河的防線。但是法軍在如何據守尼貝爾小溪時也進行了分工,選帝侯與馬爾森認為最好還是直接把步兵列在小溪岸邊阻止敵人渡過小溪,但最終塔拉爾的計畫是引誘盟軍渡過小溪,然後塔拉爾在防守上格勞到多瑙河正面的同時放出騎兵衝擊敵軍以造成敵軍混亂,此時布倫亨與上格勞的法軍就可以用火力覆蓋被困在沼澤地上的敵軍。這一計畫本身如果能夠得到有力執行的話將是一個出色的計畫,但是它卻給了馬爾博羅渡河的機會,最終反過來幫助英軍突破了法軍陣地。
下午12:30,歐根親王報告說他已經就位並做好了準備,馬爾博羅命令庫茨準將進攻布倫亨。下午1點,由第1近衛軍、第10步兵、第21步兵、第23皇家威爾斯燧發槍手和第24步兵組成的Row旅在猛烈的砲火下向村莊推進。英國步兵被命令不要還擊,以免拖延前進的速度,直到進軍到第一個防禦工事,然後,英軍在指揮官刺刀的指向下衝進村莊。經過激烈的戰鬥,該旅損失嚴重,被迫後撤,當該旅的殘餘部隊後退時,他們遭到了Gens D率領的法國軍隊的追擊,幸好後面的普魯士軍隊頂住了法軍的進攻。隨後,5個英國騎兵和龍騎兵中隊從Row旅左翼穿過尼貝爾河,用一次衝鋒擊退了Gens D率領的法國軍隊。弗格森率領另一支英國步兵旅集結剩下的Row旅士兵繼續前進。他們衝進了布倫亨外緣,與法國步兵進行了交手,但仍然無法進入村莊。
在右翼中心,霍爾施泰因-貝克親王率領兩個步兵旅向奧貝格勞發動了攻擊。但在渡過尼貝爾河時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因為這裡防守嚴密,駐守在這裡的有3個法國步兵團:為法國服務的愛爾蘭軍團(包括Lee、Dorrington和Lord Clare這3個營)、法國的Champagne團和Bourbonnois團。儘管有幾個盟軍的營冒著砲火成功渡過內貝爾河,包括Benheim團和Goor團,但最終在守軍的進攻下被擊敗,這兩個團幾乎被全殲,霍爾施泰因-貝克親王受了重傷,近2000盟軍士兵被俘,在攻佔奧貝格勞方面沒有取得真正的進展,這個小村莊一直堅守到塔拉德的軍隊崩潰。在盟軍的右翼,歐根親王對巴伐利亞陣地發動了3次有力的進攻,但都被巴伐利亞軍隊擊退,因為巴伐利亞也在尼貝爾河的邊緣部署了大量的軍隊。
8月13日中午時的軍力部署,紅色為法巴聯軍
儘管對布倫海姆、奧貝格勞和盧廷根的進攻受到了挫折,但這3個村莊的法國和巴伐利亞軍隊被成功牽制住,使得馬爾博羅能夠把軍隊帶過尼貝爾河,過河的英軍第一線為步兵,第二線為騎兵。儘管塔拉爾按照計畫趁著英軍剛剛渡河時的混亂命令法國騎兵半渡而擊,但進攻被普魯士博特瑪律將軍率領的騎兵擊退。當全部的部隊過河後,馬爾博羅向布倫亨和盧廷根之間的空地上的法國部隊發起進攻,這裡是塔拉爾和馬爾森率領的兩支軍隊的結合點,也是法軍的薄弱之處。戲劇性的是,馬爾森的部隊竟然撇下塔拉爾,向奧貝格勞撤退,這使得塔拉德的部隊孤立無援。面對馬爾博羅軍隊的進攻,塔拉爾的部隊潰不成軍,紛紛向多瑙河方向撤退,不少士兵在渡過多瑙河時掉入水中被淹死,塔拉爾也因為受傷被俘。馬爾森和巴伐利亞選帝侯目睹了塔拉德軍隊的崩潰後,在奧貝格勞和盧廷根放火,並向西北方向急速撤退,法巴聯軍隨即全線潰敗。這場戰爭盟軍陣亡約4000人,負傷約8000人,法巴聯軍陣亡、淹死6000人,7000人負傷,近14000人成為俘虜。
馬爾博羅公爵率領軍隊發動總攻
塔拉爾被迫率領軍隊投降
點評
布倫亨的戰敗使得在西班牙王室繼承人戰爭之初佔據主動的法軍攻勢被遏制,戰爭陷入持久戰。同時巴伐利亞等法國的盟友又相繼投靠大聯盟,法軍幾近孤軍作戰。加之法國內部政局不穩,胡格諾派教徒起義不斷。連續的戰爭使得國庫枯竭,導致法國陷入內外交困的窘境。對英國而言,自從阿金庫爾戰役以後是他們在國外所贏得的第2次最偉大勝利。它擊破了法國陸軍的常勝威名。英國正式被列入一流大國,從之前重海輕陸的海上國家,升級為陸海軍雙料的軍事強權。
法國的失敗可以歸納為幾個原因:在戰略上,法國就未能干擾、牽制住英國人對哈布斯堡的支援,導致敵人力量不斷增強。在戰術上,法國人進軍遲緩,後勤保障不足,未能搶佔戰場主動權,同時法巴聯軍未能做到有效的統一指揮,並且指揮官未能對英軍提起足夠的重視,導致面對敵人的進攻準備不足,指揮遲滯,最終導致失敗。反觀盟軍,軍隊行動迅速,後勤準備充足,指揮協調一致,進攻頑強,全域下來除了在布倫亨冒險進攻外,鮮有失誤之處。
恩格斯曾評論說:這次會戰從戰術觀點來看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極其清楚地說明了當時的戰術同現代戰術之間的巨大差別。同一種情況,即兩翼前有兩個居民點,這在今天會被認為是防禦陣地的最有利的條件之一,而對於18世紀的軍隊卻成了失敗的原因。在當時,步兵完全不適於進行具有明顯的非正規性質的散兵戰,而在今天,散兵戰卻能使精銳部隊防守的磚石房屋居民點成為幾乎不可攻克的。從裝備上,首先是燧發槍開始普遍在軍隊中配備,火力要比過去提升一個檔次;其次是軍用刺刀的發明使得火槍兵擁有近戰能力(第一個推廣刺刀的人正是法國的沃邦元帥),過去的長矛兵則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使得同樣人數的步兵方陣比過去擁有更多更強的火力輸出;第三是投彈兵(投擲類似手榴彈的東西)的發明,使得步兵突破敵軍陣地的能力大為加強。也就是說當防守手段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進攻的手段與威力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過去500人也許能依託地形與陣地阻擋2000人的進攻,現在卻至少要1000人以上才能擋下。
使用燧發槍的英國步兵
參考文獻
溫斯頓.邱吉爾著,薛力敏、林林譯,《英語國家史略》 Falkner:Blenheim 1704 Holmes:Marlborough:England`s Fragile Genius 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二)》約翰.富勒,鈕先鐘譯 《OspreyCampaign Blenheim 1704》John Tincey 《The French Wars 1667〜1714》John A. Ly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