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2|回復: 0

[戰史] 【冷戰系列12之2】古寧頭戰役(下)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16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341 天

    [LV.10]昇任副理

    2023

    主題

    2977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2569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昨天 03: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10-29 03:37 編輯

    原文:金門戰役——國軍視角下的勝利原因分析(中、下)

    下篇請點此

    作者:射鵰英雄的傳人(發表於知乎)

    時任第12兵團司令、負責堅守金門的胡璉在其「檢討事項」中總結勝利的原因,主要有「光榮傳統」、「精神戰力」、「師克在和」、「軍貴選鋒」、「密切協同」等5條經驗。在下文的評析中都有反映。

    1)在戰略上著眼「保衛臺灣」,著手戰略佈局,爭取戰略主動

    19491月,胡璉在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中大敗,隻身逃回上海療傷期間,奉老蔣在南京召見,示「迅速整訓舊部,以備續為國用」。胡即向蔣面報:

    「戰事演進至長江流域後,山川形勢,將限制大兵團之活動。陳毅、劉伯承兩股共軍,已無可能統一集中運用。若蒙予以3個軍之眾,深信必可協同友軍擊敗敵寇。蔣肯定後面示:「應肅清閩粵叛變團隊,打通後方補給地之潮汕,並準備保衛臺灣。」(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老蔣在解放軍結束淮海戰役,正在籌畫渡江戰役之機,在「下野」之前,已考慮到長江以南可能不保,作了據守臺灣、保衛臺灣的準備。

    當時胡璉已是孤家寡人,手下並無部隊,老蔣即任命他為第2編練司令部司令,計畫在浙、閩、贛新編整訓3個軍共4.5萬人,作保衛臺灣之用。胡璉在浙江和福建省政府主席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不同意在其管區徵兵,遂轉向江西,得到江西省主席方天的支持,胡璉「得此答覆,喜出望外」,提出「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為軍」的徵兵辦法,「每甲十二戶,共推一丁人伍,兩年期滿,再推一丁以代舊丁。」(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用這個辦法,在江西臨川、東鄉、進賢、貴溪、金雞、資溪、南城、黎川、南豐、余江、餘幹、上饒等十數縣,於19494月底完成徵兵。同時在南京、杭州、南昌、武昌設失散官兵收容站,收攏舊部和散兵游勇。

    422日解放軍打響渡江戰役,512野進入鷹潭,513日攻下南城、延平。此時胡璉的最大困難是「被服缺乏,械彈無著,新集之兵尚未訓練」,隨時可能逃散回鄉。胡璉自己的評價「以目前兩軍,僅1811875師等3個師尚可維持其軍隊形態,其餘皆為烏合,實難應戰。」胡璉對戰局的判斷是:

    「蓋當時上海保衛,正在激烈進行,陳毅部被羈於滬。逆料劉伯承或將整頓後方,集中兵力,然後一鼓作氣,長驅而入閩南粵東。事後始知毛澤東每以善用大兵自詡,此次卻喪失了戰機。彼以劉伯承大包圍於陳毅之南,俾陳全力攻滬。迨滬陷落,彼又以陳毅接替劉伯承,使劉伯承與林彪交叉運動,劉由贛西人西南,林由鄂南越兩廣,以致曠日費時。此一段時間,對12兵團來說,十分重要。向使劉伯承不待淞滬陷落,奮力追擊,直越閩粵,而使林彪入蜀侵滇,則12兵團必將在萬分狼狽之情況下,潰不成軍。兵團主力迅即部署於長汀、連城及瑞金、會昌間,以瑞金為中心,從事整訓。」(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老蔣答應胡璉補給3個軍武器,但大部讓陳誠轉運去臺灣,裝備在臺灣新成立的各軍。胡璉武器裝備無著,得知昆明還有新造武器,冒著雲南盧漢【註】封鎖的風險,自籌經費雇民航飛機數十架次空運到汕頭,裝備了第18軍高魁元部的第118師,而金門反突擊機動部隊的主力正是此第118師。

    註:彝族人,原國軍二級上將,1949年任雲南省主席,於同年129日宣布投誠中共,國民政府也在同日自重慶撤退來台

    胡璉的第12兵團從1949496個月間,在贛南、閩西一邊打擊解放軍地方武裝和國民黨地方投誠武裝,一邊編練部隊。胡璉有此評價:

    「此次蕩平叛變團隊之所獲,各師輕便裝備,粗告充實。至此,第12兵團經過短短6個月的重整,已由殘兵敗將的頹廢氣氛中,一變而為聲鼓軒軒,士飽馬騰之大軍矣!」胡璉在解放軍大軍橫掃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之際,為什麼能有6個月的時間從贛入閩,退守潮汕,苟延殘喘,獲得恢復的機運?胡璉自己說,「由南豐及南平方面南犯之共軍,亦止於會昌及長汀。事後始悉陳毅部之作戰地區止於贛閩,粵東則屬林彪。而林此時正翻越大庾嶺,以廣州為目標前進中。此段時間,對第12兵團之整編訓練與爾後行動自由,亦有莫大關係。」(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其實就是利用了3野、4野兩個重兵集團進攻的接合部,3野進攻止於福建,而4野主攻方向在廣州,遂使胡璉得以在此夾縫中由小壯大,幾成近10萬大軍,給解放軍爾後解放金門造成極大障礙。

    2)重視金門的戰略地位,思想統一、指揮統一,破釜沉舟,堅守意志堅決

    老蔣說:「金、馬是我們攻擊(反攻大陸)時的兩個拳頭,也是我們防禦(鞏固臺澎)時的兩把鎖。」又說「無金馬便無臺澎。」(臺灣國史館史料處《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197910月)

    胡璉曰:

    「金門之戰略價值,對於臺灣之雄峙海上,表示中華民族,在其偉大領袖蔣總統領導下之艱苦卓絕反共精神,實難以估計。古寧頭大捷10年之後,毛澤東又以金門為目標,掀起一次史無前例之火砲轟擊,且親臨督戰,可以念知。徵之歷史,鄭成功及施琅之攻取臺灣,都以金廈為出發地。換言之,臺灣之危,首在金廈之失。以今日敵我對峙情形,共軍欲取臺灣,必須發兵百萬。戰備集運,若由金廈。朝發夕至,往返行船,節短勢險,事半功倍。反之,我以金門堵塞水深港闊、設備良好之廈門,則敵之戰備集運港口,必須北由上海,南發廣州(溫州、汕頭只能作為輔助港口),航程迂遠,需船過多。而長途海運後之士兵,登陸復又戰鬥,其戰力必受削弱。故金門之縱阻橫扼,實為強拳塞喉,使敵欲逞不得,正乃臺澎海上長城,不獨反攻跳板,使敵如芒刺在背也。」(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1.jpg

    筆者閱讀的國軍的連以上軍官的回憶錄,對金門軍事地位的認識,與胡璉的認識完全一致,使用了「臺澎屏障」、「臺灣鎖鑰」、「海上長城」、「反攻前哨」……等一系列戰略層面上的用語,可知國軍在堅守金門島認識上的統一。根據當時的戰局,解放軍挾橫掃半壁江山之雄風,國軍金門如不守,臺灣亦指日可下。胡璉對臺灣兵力部署作了如下評析:

    「當時之臺灣軍事情勢:臺北第6軍之207師雖已成立,但339師卻尚人員不足。163師由原臺灣警備旅兩團所改編,臺南第80軍之201師戍守金門,206師尚稱完整,340師則正在編練之中。外此則由上海撤退而來之52軍及54軍,實力如何,國防部當有資料,此處暫不論及。偌大臺澎,僅此兵力,金門不守,臺澎如何,可想而知。」(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2.jpg

    《古寧頭戰紀》的作者李福井有此說:

    「臺灣當時的兵力,依胡璉的資料推論不會超過10萬,那時部隊編制不足,只有6成,在金門是如此,在臺灣恐怕也差不多,而且裝備殘缺,有些部隊無法應戰。臺灣守不住,大家都是悲觀的。因此,國民黨面臨了存亡絕續的關頭,那時國軍有一部在西南,一部在海南島,一部在舟山群島,臺灣後方空虛。有人說,如果毛澤東在福建造船,揮軍直攻臺灣,再來收拾上述那些地區,或許整個情勢改觀,歷史重寫。但是,毛澤東是大陸戰略專家,他可以在陸地上把蔣介石一手建立的革命武力摧毀殆盡,卻在金門之役,敗給海洋戰略專家蔣介石。這一役讓國民黨有如吃了還魂丹,重新振作了起來。」

    胡璉回憶錄校訂者王禹建說:

    「所以金門之戰,無疑是當時敵我爭衡中的一場生死決業,也是關係中華民國與存亡的一次決定性戰役。蓋此戰敵若得逞,必將乘勝奪取臺灣,摧毀我反共的最後根據地。我軍獲勝,則可保障臺、澎,徐圖建設相機反攻以光復大陸。此後30年來的事實發展,完全肯定了這一看法。古寧頭大捷的重要價值,即在於此。」

    3.jpg

    在戰役作戰層面,國軍金門守軍高級將領的思想和指揮也是前所未有地統一。胡璉謂曰:「打仗,打將!」

    在金門指揮作戰的有:東南長官署副長官羅卓英、廈門(漳州)綏署主任總司令湯恩伯、第12兵團司令胡璉、第22兵團司令李良榮、第18軍軍長高魁元、第19軍軍長劉雲瀚、第25軍軍長沈向奎、第5軍軍長李運成,海軍第2艦隊司令黎玉璽,各師師長尹俊、羅錫疇、李樹蘭、劉鼎漢、范鹿舜、勞聲寰等。

    他們不在一個序列,很多也不在一個「山頭」,部隊裝備、人員補給等綜合戰鬥力更不在一個層次上。如第25軍的40師、45師由空軍機場警戒部隊轉來,毫無實戰經驗。但他們都能在堅守金門這個統一意志下,服從命令,團結協作,積極主動,實不多見。胡璉回憶錄校訂者王禹建說:

    「在金門的12兵團和22兵團的部隊指揮關係,由福州綏署代主任湯恩伯將軍,於1022日發佈了一道作戰命令:所有金門島部隊在12兵團胡司令官未到達以前,均歸22兵團李司令官指揮。

    迨進犯的共軍於25日凌晨,由後沙、壠口、古寧頭一帶防線突破深入之後,22兵團李良榮司令官,便以其控制之118師及戰車部隊,對敵實施反擊。而由18軍高魁元軍長由島東到島西之湖南高地前線,負責指揮。以後19軍的14師和18師陸續開到參戰,均仍由高軍長統一指揮,以律定各部隊的齊一行動。此種適切的統一指揮和靈活的運用兵力,乃是我軍能夠發揮戰力的主要因素。」

    4.jpg
    李良榮

    3)戰鬥精神頑強,背水一戰,強調「無形的精神戰力」

    國軍在金門戰役中,戰鬥精神之頑強,也是在解放戰爭各次戰役中所不多見的。

    一是高級指揮員親臨一線,給官兵的士氣以極大提升。湯恩伯、胡璉、高魁元等兵團和軍級指揮員,把指揮所設在132高地(一說湖南高地),距解放軍戰鬥線不過7800公尺,甚至有段時間湖尾、觀音亭山已被解放軍直接攻擊,他們冒著彈雨折回。胡璉在指揮所用望遠鏡觀察戰場,直接指揮到班排和坦克單車,並親自與一線連排長通話,鼓舞士氣。屆時蔣經國在軍內沒有任何職務,在戰鬥打響後由臺灣飛來,親臨一線指揮部和戰車內鼓舞士氣。

    二是營團指揮員身先士卒,帶頭衝鋒。第353團團長李光前所部大部分是新兵,攻擊林厝時被我火力壓制臥地不起,支援火力只有5挺輕機槍,其中兩挺打不響,3挺不連發」。李光前冒著解放軍綿密火力,親自帶領部隊衝鋒,被擊中身亡。時任第18師師長尹俊在回憶錄中說:

    「戰鬥至此,我352團已有3個連長陣亡,2個營長和5個連長負傷未退,形成一時的攻擊頓挫。我為打開此一僵局,乃親自指揮警衛營前進攻擊,並要求戰車3輛支援之。鏖戰1小時,卒將該兩碉堡攻克,導致全軍攻擊之進展,然該營自營長以下幹部非死即傷,僅餘指導員1、士兵57員而已。」(臺灣國史館史料處《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197910月)

    三是連以下戰鬥骨幹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在一線陣地和灘頭碉堡被包圍分割、屢次受到解放軍強大攻擊時,能各自為戰,頑抗到底。其觀音亭山、壠口、東西一點紅等一線支撐點解放軍都沒能攻佔,只能從其間隙滲透到東保、湖南、安岐、埔頭、林厝等二線陣地前,僅奪占古寧頭、北山、南山、林厝少數幾個據點,而關鍵要點雙乳山、湖南、132高地未能攻佔。待天明時解放軍攻擊部隊暴露在敵火力下,遭到重大傷亡。

    國民軍的戰鬥力何處之來,第18師師長尹俊有如下見解:

    「本師於徐蚌會戰後,雖能重振旗鼓,然皆系新聚之卒,裝備不全(每步兵連僅有輕機槍6挺),但由於各級幹部悉能保持傳統精神,因而此次戰役中皆能奮勇殺敵,誓以報雙堆集之仇為職志,前仆後繼,裹創再戰之精神,即共軍亦為之驚欽不置(俘敵之團長劉天祥所述),故保持各部隊之團隊精神,實為發揮戰力之重要條件。」(《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5.jpg

    時任201師(青年軍)師長鄭果有如下見解:

    「金門古寧頭大捷戰役,本人統率陸軍201(欠603團)兩個團和配屬直屬部隊約5000餘人,奉命守備古寧頭附近海岸,所以能堅毅不拔,不僅抗拒了當時優勢共軍瘋狂進犯,且每個官兵主動的冒險犯難發揮了獨立作戰的精神戰力和物質戰力於極致,這應歸之於青年兵素質高,受領袖精神感召,經嚴格訓練後愛國心強烈與新受敵害流浪之苦的經歷而仇共恨共。」(鄭果《明恥教戰-並述古寧頭戰役史實》,196910月)

    6012營營長趙樹軍是這樣認識的:

    「如何破除恐懼心理?如何奠定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其要點如下:

    1.本營之戰鬥技能,曾獲全師營級冠軍,今以既設陣地對敵作戰,余認為勝利左券在握。

    2.『新兵怕大砲,老兵怕機槍』其中『怕大砲』完全是心理問題,依餘一數年作戰經驗,未聞有砲彈直接命中頭顱者。因此要求官兵破除恐懼心理,不可永遠畏縮碉保內,而必須每保派23人位於碉保兩側散兵坑,擔任監視、聯絡與掩護。

    3.宣達兵團司令李良榮將軍之『十殺誡律』。

    4.宣佈本營長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並要求『全面督戰』。其大致內容為:『戰鬥開始後,不准一人後退,否則格殺勿論。余位置於營指揮所,倘余向前運動,官兵有掩護之責;倘余自指揮所後退,任何官兵有殺余之權。』

    5.金門為一海島,無後退餘地,,如不殲滅敵人,即將被敵殲滅。因之要求官兵按既定計劃,奮戰到底。

    6.領導全營陣前宣誓。本營於此次作戰,能始終確保陣地,並獲輝煌戰果,心理建設,樹功厥偉。」(《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4)各軍兵種積極主動協同,發揮整體戰力

    據時任國軍第2艦隊司令黎玉璽回憶:

    「我掃202及南安艦由在場海上資深官中榮艦長馬焱衡依既定作戰計畫指揮下,立即駛入古寧頭西北烏沙水道,以猛烈砲火攻擊敵船及其沿岸登陸之敵軍,協殲犯敵,另飭轉戰經月機動能力較差之楚觀、聊錚、淮安、掃203、砲15、砲16等艦艇佈防大小金門間海域,以求大金門西側後方之安全,嗣因戰場擴大,遂對古寧頭附近犯敵行廣正面射擊,斃敵至眾,中榮軍艦於500到達古寧頭以西海域參加戰鬥,以熾盛火力予敵重創。當我陸軍第118師、第14師、第18師正對犯敵實施全面反擊之際,以中榮艦之加人予以有力支援,士氣為之大振。」

    「一面支援友軍陸上反擊,一面阻敵後續部隊海上增援,戰至日晚,擊毀敵船及人員甚多,該兩艇長均為優秀幹部,能征慣戰,雖在共軍密集砲火下,仍驍勇直前,尤其202艇艇長李濟民於長山八島及廈門戰鬥中,亦均表現極為優異,而中榮艦長馬焱指揮卓越,更充分表現我革命軍人之精神。」(《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6.jpg

    國軍空軍在戰鬥中壓制了解放軍位於大、小嶝的砲兵陣地,炸毀了解放軍部分登陸後擱淺的漁船,振奮了陸軍的士氣。特別使解放軍遭受重大傷亡的是國軍戰車(坦克)部隊。敵戰車營只有兩個連,22輛美製M5A1輕型坦克,從上海撤至臺灣,又從臺灣前抵金門,很多坦克是無槍、無砲、無電臺、無發動機的「鐵殼子」,一路走來一路修理加裝,一路加強訓練,抵金門1個月後已形成戰鬥力。戰鬥骨幹均是淮海戰場潰敗的坦克乘員,政治上仇視解放軍,技術上精通專業。其對解放軍殺傷在3個地點:

    一是解放軍進攻當晚有1輛坦克在演習中陷於壠口附近沙灘中,另1輛來拖救,正好解放軍搶灘上陸,這2輛坦克(一說3輛)發揚原地火力,使解放軍進攻壠口切斷金門島蜂腰部的部隊進攻受阻,不得已轉向觀音亭山方向。二是配合金東第118師逆襲部隊,沿東一點紅向西一點紅沿海灘攻擊前進,殺傷解放軍大量因進攻受阻隱蔽在海灘上的部隊,並擊毀部分擱淺船隻。三是在其步兵攻擊解放軍最後據守的林厝、南北山、古寧頭村落時受阻時,依靠抵近射擊,殺傷解放軍據屋堅守部隊。

    7.jpg
    美製M5A1輕型坦克

    18師師長尹俊回憶:

    「協力友軍圍攻北山敵最後固守之村落據點,所有敵千百餘,帽集於一堅固家屋,頑強抵抗,迫使我方一面掃蕩周邊地區,一面以戰車與火箭筒抵近射擊,打得該屋百孔千瘡,牆壁傾塌,直至27日凌晨,始全部攻佔,進入一觀,血肉淋漓,慘不忍睹。」(《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據敵我雙方戰後史料,都沒有解放軍擊毀、擊傷其坦克的記錄,解放軍在淮海戰場上以炸藥包、集束手榴彈甚至登上敵坦克往砲塔內投手榴彈的場景,在金門戰役中都沒有發生。戰後,「臺灣國防部」授予該營榮譽稱號「金門之熊」。

    黎玉璽評價三軍協同作戰:

    「三軍一家如手如足,是我們國軍團隊精神之極致。本次戰役中,我海軍官兵不計其本身安全,奮不顧身,克服惡劣天候,增援金門,及在水深不足之金門水道,涉險作戰,都充分表現我海軍之革命精神,而此種群策群力,無我無私之團隊精神,將為我未來反攻堅戰勝利之確切保證。」(《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8.jpg
    為增援金門,國軍出動了唯一一個B—25轟炸機中隊

    5)籌畫周密,判斷準確,準備充分

    金門戰役當面一線守軍為國民黨青年軍第201師所轄601602兩團,擔負瓊林、古寧頭、湖下地區(即金門島西北部)守備。時任該師師長鄭果,作戰部署與作戰指導如下:

    1)師採取直接配備,決心以兩團並列重點置右,步兵第602團為右地區團,佔領右起瓊林、後沙,左至安岐以北小溪口(不含)間海岸之守備,步兵第601團為左地區團,佔領右起安岐以北小溪口(含)、古寧頭,左至湖下間海岸之守備,師置重點於觀音亭山、小溪口以東海岸和湖尾鄉高地,各地區才酌情控制少量預備隊,佔領雙彩山、觀音亭山、132高地等各要點,實施機動戰鬥,師屬砲兵75山砲4門、42迫擊砲4門)行一般支援,友軍353團為機動打擊部隊,於下堡、安岐保持機動。
    2)師即行加強防禦工事,依既有訓練構築堡群,強化各要點並構成阻絕工事以阻止敵軍接近與滲入,配以強大火力,有效封鎖陣地間各孔隙,以瞰制全戰場,彌補我兵力之不足。

    作戰指導:

    1)主力直接配置海岸線,藉工事與火力,趁敵登陸前後混亂期,全力摧毀敵船於水上,殲滅犯敵於水際。

    2)敵大部登陸成功時,應堅守陣地,全力殲滅敵人於灘頭與陣地前或拘束之,以阻止其擴張,待機配合我打擊部隊反擊。

    3)縱然陣地被敵軍突入,土堡被摧毀。應視當時狀況,依各堡之相互支援,得以猛烈火力急射與果敢逆襲,堅決殲滅敵軍於陣地內。

    4)各部隊當情況緩和時,應主動協力戰況陷於膠著之鄰接友軍作戰。舉凡各部隊實施防禦配備與編組,陣地編成與構築,糧彈儲備與保養,以及人員作戰訓練等,均應把握住發揮獨立作戰。

    兩個要求:

    一切要求必須能夠承受數倍敵軍連續數次之突擊,仍能獨立作戰,固守陣地。
    一切要求必須能經數晝夜,無支援狀況下,仍能進行堅決的獨立作戰,且能連續擊潰敵軍於陣地前,殲滅敵軍於陣地內之能力。

    他在總結作戰經驗時說道:

    「師之作戰準備適切,如地形利用,土堡、據點構成以及大小部隊輕重兵器、步戰砲、打擊力與拘束力聯合防禦作戰實彈演習等,戰鬥開始後,各部隊均能按演習計畫以行動、配合恰當,乃是制勝主因。」(鄭果《明恥教戰-並述古寧頭戰役史實》,196910月)

    在戰備期間,各級都到一線監督防禦陣地建設情況,第22兵團司令李良榮:

    「以勤勞克苦之精神,日夜奔走於島之周邊,督導防務之設施,碉堡之構築,雖一射擊孔,一槍座,以及砲兵陣地之選擇,必躬親檢定。」李良榮判斷:「自1012日大嶝島陷敵,17日廈門失陷,金門大有風雨欲來之勢;得同安方面敵情。積極徵集民船,可能於2526日攻擊金門。」(臺灣國史館史料處《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197910月)

    9.jpg

    24日上午兵團部召集會議,有沈向奎軍長及第45師、第201師、第118師等團以上及特種部隊長參加,由李良榮主持,湯恩伯列席。會議決定,即晚演習,偶想敵情,為自蓮河、大嶝起航之敵,於壠口——古寧頭之線登陸,以第201師於第一線配合砲兵擊滅犯敵於海上及灘頭;以第118師為打擊部隊,擊滅敵登陸部隊;第45師固守原陣地,以擊滅一部登陸之敵軍,而策金東地區之安全。

    最後湯恩伯結論:「敵不登陸金門則已,如登陸金門,則必在東西一點紅之間,演習時希確實認真。」(臺灣國史館史料處《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197910月)

    下午各部隊按上述方案演習,直至步、砲、坦協同,拘束部隊和打擊部隊配合嚴密圓滿,才告結束。當夜解放軍即發動進攻,進攻行動與國軍演習如出一轍。金門守軍對解放軍進攻時間、進攻地段、攻擊要點、穿插路線判斷之準確,是戰役戰術層面上要記取的教訓之一。

    國軍防禦陣地構築也很嚴密。當時只有17歲、擔任班長的李志鵬回憶:

    「我們每一個班築一個碉堡,碉堡周圍再築散兵坑及交通壕,以保護碉堡。以我們第2營而言,在安岐村前線的班碉堡,就有5060個之多,是採縱深配備方式,每一個碉堡都是獨立作戰的單位,而且有充足的彈藥存放在碉堡中。以我這個碉堡而言,裝備有1挺重機槍,兩支步槍,排長攜帶1枝衝鋒槍,留存彈藥9000發,這種陣地佈置法,的確是國軍的新戰法,前所未聞。如以我201(缺603團)包括師直屬部隊的全部碉堡而言,總計恐在400個以上。在自己的防區裡,組成了一個星羅棋佈的天羅地網。碉堡與磚堡之間,前後左右不過100餘公尺,彼此可以相互支援,構成一個極有效的火網。無論日間、夜間,敵人縱然可能攻下少數的碉堡,但絕對多數的碉堡,仍然可以堅守成功。」

    他還說:「在沙灘上構築工事,非常困難。尤其是重機槍陣地,更是困難。因為在沙灘上挖深一點,兩邊的沙就會垮下來。與在泥土地帶作工事,完全不一樣。不得已,只有借用安岐村民家的門板。門板不夠,就借用古寧頭山地墳墓的石碑。真是缺德,我們1個班就在古寧頭搬了大約230塊墓碑,勉強築成了一個初步的重機槍陣地。」

    時任201601團第2營營長趙樹澤回憶:

    「本營防禦地區全部是平坦沙地,毫無起伏,無險可守。陣地前之海岸傾斜甚緩,低潮時灘長數百公尺,高潮時則海水直抵陣地前緣。居此易攻難守地形,決以碉堡構成堅固據點,並將自動火器配置於第一線,配合副防禦工事,構成濃密火網,期達殲滅敵軍於水際之目的。竟兩周之努力,全營構築碉堡47個,並以56連及營指揮所為核心,構成3個堅強據點。副防禦工事方面,在工兵第20團及技術總隊人員協助下,陣地前構築半屋頂形鐵絲網,並廣布絆網、觸發地雷及拉發地雷,營連指揮所亦構築鐵絲網以加強防禦韌性。本營配有250磅炸彈12枚,方形黃色藥包2000包,於是雷區佈置十分濃密。」(《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當解放軍乘高潮抵灘時,竟距沙灘堡不過10幾公尺,而淹沒於水下的鐵刺網不僅牽掛敵船不得進,甚至攔阻解放軍涉水官兵難以逾越。戰後水退,鐵刺網上竟掛解放軍官兵遺體400多具!

    201師在構築和完善防禦體系時,還加強了「任務演習」,「師律定各級任務演習時間,並以排、連、營、團、師之順序實施之。」

    6)解放軍部分部隊政治思想基礎不牢,缺乏頑強的戰鬥意志

    解放軍在金門戰役中全軍覆滅的教訓,除敵我雙方已形成的共識,即驕傲輕敵,登陸部隊指揮不統一,情報不準確,潮汐氣象掌握不準,輸送船隻不足等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登陸部分部隊政治思想基礎不牢,基層官兵缺乏頑強的鬥志。據國軍資料,解放軍登陸部隊9000多人,除3000餘人陣亡外,其餘6000餘人均被敵所俘。除最後堅持在古寧頭村落裡打盡最後一槍一彈,大多身負重傷的少數官兵被俘外,解放軍部分官兵在戰場上主動繳械的場面多次出現時任國軍戰車連排長的張月回憶說:

    「敵人望風披靡,毫無招架餘地,只有投降,別無他途,紛紛將槍送到我們車上來,遵照指示,雙手抱頭,坐到指定的空地上,俘虜越來越多,我們車裡車外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武器,砲塔幾乎搖不轉了。」

    營長趙樹澤回憶:

    「當時敵俘數目大於我軍兵力6倍以上(營指揮所兵力僅80餘人),雖然因我士氣高昂,部署適切,敵俘不敢妄動。但終須嚴予看管以防突變。筆者於古寧頭作戰第1日,因傷亡過重,挑選曾在國軍中服役之敵俘數十人臨時編入各班以補充戰力,此非得已,但對士氣及戰力均有較佳之影響。」(《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據國軍有關資料,大約有1000多名俘虜戰時即加入國軍與解放軍登陸部隊作戰。時任營長的徐逑說:

    「拂曉時,自觀音亭山駛下戰車3輛,行至沙灘,成一字隊形,槍砲齊發,掃蕩共軍,我看敵兵四處逃竄情形,即指當面之敵雖多,已成烏合之眾,但屆時如有敵幹集中指揮來攻,則不但我之陣地難保,更可能影響整個戰局。遂命副營長兼第6連長史堃,集中附近官兵約40餘人,有槍者持槍,無槍者(運補彈藥之炊事文書等)持手榴彈,會同第4連由觀音亭山向沙灘進擊,由號兵3人吹奏衝鋒號,副營長在前領導,我在後督陣,由正面衝出。官兵怒吼,殺聲霹天,頃刻間,即見敵兵約百餘人。高舉雙手投降。此次戰役,我營俘敵共1037人,武器甚多。」

    時任201601團團長的雷開瑄說:

    「除部分堡毀人亡外,其餘各堡均堅守到底,使進攻共軍無處藏身,天將明時,暴露於我陣地防禦火網之前,即有千餘共軍於我軍陣地前棄械投降,其餘共軍,則竄入古寧頭南北山村莊,居嵎頑抗,本團13營,聯合於26日午後肅清南山之敵,最後頑抗之敵軍3000餘人,亦於27日晨全部繳械投降,而結束古寧頭戰鬥。總計此次戰鬥,共俘獲共軍約7000餘人。」(《金門大捷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載《近代中國》第12期,19798月)

    胡璉也說道:

    「未知此時尚有3000餘待俘之共軍,及由廈門增援而來之一營,尚困伏於古寧頭村北之海岸斷崖下,正進退不能,彷徨無計中。27日上午930我戰車及步兵搜索前進時,突然發現此龐大之人群,當即令其投降,此輩見大勢已去,抗亦不能,乃束手歸降。」,「忽有一隊約百名之共軍,武裝齊全,自山澗間躍出,未經包圍戰鬥,彼乃自動解除武裝,可為當時戰場上混亂情形留下一寫照」。(胡璉《泛述古寧頭之戰》,臺灣國防部印刷廠,1975815日)

    國軍從金門戰地最高指揮官到班長、排長的一致回憶大概不會有大的誤差。解放軍登陸部隊繳械投降(被俘)集中在4個地點。

    一是我軍從壠口至東一點紅突擊部隊在觀音亭山附近失利後,繳械投降近千人;二是25日天明後,金東守敵在坦克引導下橫掃東西一點紅海灘時投降千餘人;三是圍攻最後據點古寧頭、南北山時,彈盡糧絕,被俘數百人;四是敵清掃戰場發現古寧頭瀕海斷崖下集結了約3000人,在突圍無望的情勢下,第246團團長孫玉秀負傷自殺,餘大部投降。

    10.jpg

    除古寧頭、南北山被俘人員外,其餘3處降敵者,大多缺乏戰鬥意志,在失去上級指揮情況下,難以堅持戰鬥。究其原因,登陸部隊基層大多是解放戰士,也有一些是解放大軍南下途中參加的新兵,都來不及整訓,政治思想覺悟不高,戰鬥精神不強。

    教員說:「軍隊的基礎在士兵」。這一情況可以看出戰鬥精神教育的重要,士兵基礎的重要,是我們要認真記取的重大教訓。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10-30 16:39 , Processed in 0.2978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