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5|回復: 0

[戰史] 【早期近代戰史17】索爾戰役(1745.9.30)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3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341 天

    [LV.10]昇任副理

    2023

    主題

    2977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2569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5-9-30 23:5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10-1 06:28 編輯

    原文:被兩倍於己的兵力突襲——索爾戰役

    2017-02-16 由虎說霸道發表於歷史

    霍恩弗里德堡戰役之後,腓特烈試圖追擊,但是慢了半拍,追了一段發現到戰果不大。而且腓特烈認為普魯士再繼續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耗下去實非良策,已經有談判停戰的打算,於是他把為了伏擊奧地利人而集結起來的60000大軍再度打散,前往波希米亞各地肅清奧地利及其附庸軍的殘餘據點和游擊部隊,並號令部隊建設冬營,準備在波希米亞渡過冬季。

    1.jpg
    老熟人洛林親王卡爾

    17459月,此時距離霍亨佛里德會戰已經過了3個月。在霍恩弗里德堡遭遇普魯士軍埋伏導致大慘敗之後,洛林公爵親王卡爾率軍退回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境內,重整軍勢。卡爾親王為了一雪前恥,絞盡腦汁積極地尋找普魯士軍在波希米亞戰線上的弱點。功夫不負有心人,奧地利騎兵掌握了普魯士部隊在史陶登茲Staudenz一帶的分布狀況及具體人數。卡爾親王收到情報,腓特烈駐紮在波希米亞南部的本隊大概22000人左右,僅約自己率領軍團40000人的一半,雙方相距僅有不到10天的行軍路程。

    卡爾親王認為這是擊敗腓特烈一雪前恥的絕佳時機,於是他揮軍從波希米亞出發,矛頭直指腓特烈軍團的冬季營地。奧地利軍推進神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挺進波希米亞,打破先前世人對奧地利軍厚重緩慢的印象,自925日起至27日間,其軍團就攻占了近30個普軍散布在波希米亞的陣地和補給站,而且截殺所有普軍傳令兵、斥候,成功地封鎖了卡爾親王進軍的消息。

    929日,卡爾親王的40000部隊歷經一系列零星戰鬥後抵達了特烈近衛軍團所在的布爾克斯朵夫Burkersdorf雖然因為高強度的快速行軍,使奧地利軍中出現大批非戰鬥損員和脫隊落伍者,但是建制尚完好。

    2.jpg
    腓特烈大帝

    在用肉眼看到神聖羅馬帝國軍的旗幟後,從這個令人震撼的消息中回過神來的腓特烈,立刻下令普魯士軍準備迎戰。然而,卡爾親王的部隊在29日黃昏抵達戰場之後,並未立刻發起進攻,而是下令部隊就地建立防禦陣地休息。這恐怕是因為奧地利軍不善夜戰和強行軍導致士兵們的體能大幅下降之故。

    腓特烈在慶幸奧軍未發動最讓他擔憂的夜襲或人海衝鋒之時,則嘗試派出斥候,了解目前戰場上的情況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在經過一夜大量的偵查和分析後,大致摸清了奧軍的情況。現在我們所知的當時的戰場上的狀況是這樣的:

    普魯士軍所挑選的駐紮地布爾克斯朵夫,是一座座落在和緩台地上的中小型市鎮。因交通發達,以城鎮中心為基座有5條道路呈放射線狀擴出,是波希米亞地方的交通要衝。

    自戰場西南方的索爾為據點逼近的奧地利軍,派出了快速部隊占據了布爾克斯朵夫西北方的格拉納.庫柏高地(Graner-Koppe),並迅速在山頭上設置了16門野戰砲,調來野戰工兵連夜趕工將其要塞化。這座極具戰略價值的高地遭到奧地利軍先占,連腓特烈都自認為是非常大的失策。

    敵軍的數量也差不多有底了,約4萬名奧地利軍,其中有10000名騎兵,這10000名騎兵多數都是作為快速乘馬步兵運用,移動至高地與高地之北成為奧軍的左翼。普魯士軍的步騎比例與奧地利軍相似,但數量只有奧軍的一半,地勢上又居絕對的不利,倘若奧地利軍以要塞化的格拉納.庫柏高地發揚砲兵火力,將困守在城鎮內的普軍轟出到野地上進行決戰,不論普軍如何精銳,都必輸無疑。

    方圓120公里內沒有任何可以支援的部隊,自第一仗以來一直隨侍在身旁的馮.施維林元帥也去別處率領另一個軍團了,腓特烈手中不管是大砲、槍枝、騎兵、步兵數量上均感不足,同時也極缺乏良將。

    普魯士軍的背後就是狹窄的道路、河流,與山岳組成的夾角地帶。一但被奧軍打出布爾克斯朵夫,往東北方退卻的話,很快就會因為撤退中的部隊全部塞在小路上動彈不得而變成大屠殺。

    局勢可說是非常的不妙。這是腓特烈的人生中,第3次在戰場上遭遇危機。

    但是,注意到奧地利軍以格拉納.庫柏高地作為支撐點,主力部隊陸續進入布爾克斯朵夫西南方的偏重右翼布陣狀況之後,腓特烈的腦海中萌發了某種想法。在凌晨4點鐘左右,腓特烈下達了最終的兵力配置指令,並駁回一切勸其向北撤退與施維林軍團會合的諫言,決意展開會戰。

    在腓特烈的面前,卡爾親王指揮的40000奧地利軍在布爾克斯朵夫前方排成戰列,準備展開決戰。

    奧地利軍左翼的快速軍團是由羅布柯魏茲Lobkowitz元帥指揮,曾經與腓特烈交手過的奈貝格伯爵擔任其參謀長兼步兵指揮官,就是因為他的高機動行軍,奧軍才得以搶先奪占有利的地理位置展開作戰。其麾下配備有兩個輕裝步槍兵團,15個擲彈兵中隊、1個龍騎兵團、1個重騎兵團、1個新式驃騎兵中隊、16門野砲,還有大量的馬車與堅固的防禦工事,數量約10000人。

    中央軍由卡爾親王本人坐鎮,其胞弟法蘭茲親王率兩個步兵團與5個直衛擲彈兵中隊扼守中央的本陣,數量約4000人。

    右翼的主力軍則是由賀佐克.馮.安海堡Herzog von Arhemberg元帥所指揮,右翼第一陣的華利斯Wallis將軍指揮3個步兵團與1個被抽走半數兵力的擲彈兵團,配備大量步兵砲,準備不惜一切代價打進布爾克斯朵夫,擄獲或擊斃腓特烈。老成持重的道恩伯爵Daun則坐鎮右翼第2陣,指揮4個步兵團,負責擔任奧地利軍用以處理緊急狀況之用的預備隊。

    位於奧地利軍最右翼末端的霍亨.埃姆斯Hohen Ems將軍則指揮3個騎兵大隊,負責掩護右翼的步兵主力。

    完全被奧地利人排除在戰力外的薩克森軍殘部,則在薩克森親王哥塔Prinz von Sachsen-Gotha的指揮下,奉命移動到戰場的最邊緣去,與騎兵一同擔任奧軍右翼掩護的工作--然筆者認為這是很明顯把薩克森軍放到不會礙手礙腳的地方冷凍的作法,因為這批薩克森軍全是步兵。光是奧軍右翼就有超過普軍總數的20000人以上兵力。

    面對眼前嚴峻的局勢,腓特烈做出的最終兵力配置如下:

    所有工兵與擲彈兵全部交給親王斐迪南Prinz Ferdinand指揮,配備腓特烈親衛隊的3個擲彈兵大隊與4個工兵中隊,總數約2000,其任務是在開戰後第一時間仰攻打下格拉納.庫柏高地。不過這只不過是誘敵的行動而已。

    3.jpg
    斐迪南親王

    普魯士的中央軍是由腓特烈手下目前僅次於施維林的步兵專家——耶茨將軍指揮的約兩個步兵團,配備有火砲,總兵力約5000人。布陣於布爾克斯朵夫鎮前,負責一邊後退一邊吸引奧地利軍的右翼深入布爾克斯朵夫。他們的側翼由利奧波德親王的游擊驃騎兵來掩護。

    腓特烈的主攻方向在右翼,他所有的主力部隊與快速部隊往右翼集中。騎兵全部交給擅長指揮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老將布登巴洛克指揮,其麾下配備了4個驃騎兵大隊,貝歐斯龍騎兵團下轄的1個大隊與與1個擲彈騎兵中隊。在騎兵之後,則是腓特烈本人指揮的主力步兵縱隊。普軍右翼的兵力是10000以上。

    簡單的說,腓特烈的策略是把他的左翼最大限度的削弱,然後用少數精銳對敵人占領的戰場制高點強攻,目的之一是占領敵軍的砲兵陣地,同時吸引敵軍的注意力。另一邊趁敵軍注意力被吸引在高地上之時,集中右翼所有騎兵全速繞過高地,碾過奧地利軍兵力最少的左翼,一口氣讓奧軍砲兵陣地和左翼失守崩潰。當然,如果弄巧成拙,在左翼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的耶茨軍團一旦崩潰,那麼普魯士就不僅僅是輸那麼簡單了。

    儘管聽起來極為冒險,但是為了取勝,也為了生存,別無他法。腓特烈把他的重心集中在奧地利的左翼,同時卻把自己的左翼幾乎放空,僅留下構成戰線的最小必要人數。

    這個被後世稱之為斜線型戰術的初次使用,究竟將在索爾會戰中發揮什麼樣的神奇作用,只怕連腓特烈自己也沒有底。

    4.jpg
    雙方布陣,紅色為卡爾親王率領的奧地利軍隊,黑色為腓特烈2世率領的普魯士軍隊

    1745930日,早上800,在士兵們都用過早餐之後,霧也散了,會戰以格拉納.庫柏高地上發出的第1聲砲響作信號揭開了戰幕。

    奧地利軍發動猛烈的火砲射擊,其右翼以步兵海向布爾克斯朵夫推進。受到砲兵火力與奧軍步兵砲的攻擊,耶茨將軍認為把部隊置於城外無疑會變成活靶子,遂下令將部隊退回城中。普魯士軍退入布爾克斯朵夫之後,奧地利軍砲兵就開始利用高地居高臨下的優勢,發射砲彈,玩起了拆房子的遊戲。

    830過後,普魯士軍的斐迪南攻堅軍團從樹林的掩護下走出來,隨後在奧地利軍高地砲兵的猛烈火力射擊下向前整齊的步行了600步,來到手榴彈的攻擊範圍內,投擲火把、手榴彈、炸彈等手擲武器,發動頑強的猛攻。

    5.jpg
    普魯士擲彈兵

    然而,這些勇敢的擲彈兵在奧軍榴散彈和步槍火力下,損失極為慘重。高地上燃起的硝煙遮蔽住了天空,也令奧地利軍本陣無法用目視直接觀察到高地上的變化了。

    不過此時奧地利軍右翼的進展十分順利,在普魯士軍「積極」的敗退下,華利斯直覺認為是卡爾親王的作戰策略奏效了,命令所部全力進攻,很快占領了腓特烈的在布爾克斯朵夫的大營,奪取了腓特烈的大量私人用品和財物,順便還把腓特烈的王旗給砍倒了。卡爾親王見到右翼的突破顯得十分興奮,他命令右翼第2陣的道恩也向前推進,但是遭到道恩的反對。

    6.jpg
    道恩將軍

    穩沉持重的道恩將軍主張目前所看到的普軍充其量也只有10000人左右的兵力,與情報相差甚多,如果普魯士軍保有預備隊的話,那麼奧軍也要保有最低限度的預備兵力可供投入。卡爾親王遂冷靜下來,打消了全線攻擊的想法。

    900,奧地利軍駐守在高地上的瞭望員發現狀況有異。從高地上無法察覺的東北方某個丘陵與凹地間之處,衝出了總數約3000名的普魯士騎兵,瘋狂地策馬奔馳過格拉納.庫柏高地的左翼,然後在繞過要塞之後猛然向左迴旋,撞擊在奧地利軍的騎兵縱隊側面上。

    這出乎意料的一擊令奧地利軍的左翼陷入混亂狀態,陷入崩潰四散狀態的奧地利騎兵隊完全地失去戰鬥力了,砲台上的部隊頓時失去掩護。但是,擅長步兵戰術的法蘭茲親王把他的禁衛步兵團轉向北方面對普魯士騎兵組成橫隊,以絲毫不輸給普軍步兵的猛烈火力和整齊隊形擊退了布登巴洛克的騎兵衝鋒。穩住陣腳之後,法蘭茲親王把他的步兵組織起來實施反擊,而普魯士騎兵卻對這群毫無驚慌,陣容整齊的步兵感到束手無策。

    7.jpg
    奧地利擲彈兵

    就在這個時候,趁法蘭茲親王調兵對付普軍騎兵之機,斐迪南親王的要塞攻堅隊揮舞著斧頭與刺刀攻下了格拉納.庫柏高地,並在高地上樹立起普魯士的黑色鷹旗。當他看到山丘下的奧地利軍禁衛步兵之後,便帶領他那群浸泡在鮮血與硝煙裡的擲彈兵和工兵殘餘們,直接挺著刺刀揮著斧頭,咆哮叫著衝下山去殺向奧地利人。

    奧地利軍禁衛兵即使是在面對重裝騎兵的衝鋒時都仍能面無懼色的組成方陣,理論上來說區區千人出頭的步兵應該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這群殺氣騰騰的普魯士兵很顯然把他們嚇壞了,而且在剛剛接戰過布登巴洛克騎兵隊之後,奧軍步兵大多數都剛剛裝子彈裝到一半而已。

    陷入狂暴狀態的普魯士步兵們毫無組織也無陣形地衝進奧軍禁衛步兵團的陣形中,瘋狂地揮舞斧頭和鏟子攻擊每一個會動的奧地利人。被這種前所未聞的景象所震撼的奧軍步兵,開始驚慌地拋下武器逃跑。布登巴洛克趁機下令騎兵突襲,一口氣擊潰了士氣低落的奧地利軍精銳步兵。

    在布登巴洛克隊的後方,腓特烈親率的主力本隊源源不絕地灌入奧地利軍左翼的缺口,一邊旋轉一邊將奧地利軍往東南方壓縮,希望最終能將40000奧地利與薩克森軍全數殲滅。

    見到左翼崩潰的卡爾親王急於拉直他的戰線,意識到右翼華利斯的部隊實在是太過深入了,於是下令把部隊收攏來,恢復到會戰開始前的狀態,不過這道命令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華利斯的步兵軍團和負責掩護的薩克森軍接收到「退卻重整」的命令之後,雖順利的把軍令傳達下去,但誤解了指令的下級士官兵們開始人心浮動,因此形成了略欠組織度的混亂後退。尤其是本來紀律性就差的薩克森軍,在此之前往前推進尚能保持看起來頗正常的步兵橫隊,一變成要掉頭後退時,據道恩元帥事後回憶所言,「他們就頓時變得像一群無秩序的鴨子」。

    一直在右翼密切注視戰局的利奧波德親王,見到薩克森軍陣容散亂,直覺這是不可放過的時機,遂率麾下騎兵對薩克森軍發起衝鋒,薩克森軍果然一觸即潰。薩克森敗軍再一次的闖入奧軍戰線各處,甚至阻塞了華利斯軍團退卻的道路,普軍中間的耶茨將軍也立即發動了一次猛烈反擊,擊潰了和薩克森軍擠在一起的華利斯軍團。

    所幸道恩迅速出手救援華利斯軍團,帶領奧地利軍後退重整戰線,避免了再一次潰敗。但是,戰況至此已無取勝的希望,卡爾親王最終在下午4點鐘不甘不願地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索爾會戰就此宣告落幕。

    在這次會戰中,普魯士軍傷亡官兵數約3900餘人,而奧地利與薩克森軍的傷亡合計,約有7500餘人左右。以約敵軍一半的兵力,擊退敵軍並造成敵軍兩倍於己的傷亡,普魯士軍在腓特烈的指揮下,成功地發揮了超乎世人預想的戰鬥效能。

    將兵力集中側重一翼的斜斜線型戰術獲致了巨大的成功,儘管對腓特烈來說,他本人也很清楚這是一次不甚成功的實驗。腓特烈在事後曾經對馮.施維林元帥談到此一會戰,他曾對元帥說到,「如果當時是您在指揮我的左翼,或許將能導致更大的戰果。」由於普軍左翼過早的躁進,以及奧地利軍的道恩老謀深算的指揮,結果使得腓特烈原計劃用兩萬人殲滅4萬大軍的大勝成為一場普通的勝利。

    然而,這是腓特烈第一次有計劃的使用斜線型戰術的會戰,對於他日後使用自己的作戰法則和戰術思想是相當重要的。

    布登巴洛克雖為老將,但其勇猛不因70高齡而減,腓特烈能將加重右翼的攻擊矛頭放心交給他,就是對他能力的一種最佳肯定。年輕氣盛的利奧波德親王雖也是騎兵戰的良將,但由於太過主動獨斷和強烈的侵略性,破壞了腓特烈希冀壓縮全殲奧軍的計劃,可說是唯一遺憾。耶茨將軍的表現中規中矩,但以5000人之步兵抵禦20000奧地利軍的正面壓進,此種神經之緊繃非我等所能想像,日後也能發現腓特烈幾乎都是用耶茨來當作他的盾牌,可說是一防禦專家。

    奧地利軍在此役中之表現中規中矩,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卡爾親王的積極行動和快速進軍,相較他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戰術指揮能力上仍遜腓特烈一籌。這回他又輸給了腓特烈,這是第3次了。道恩將軍在此戰中表現了很優異的指揮能力和冷靜慎重的用兵態度,他也將在日後成為重挫菲特烈的頑強勁敵。

    雖然會戰過程和最終結果沒有達成腓特烈的作戰設想,但是能夠把奧地利軍擊退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這次戰役還是非常冒險的。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30 金幣 +30 收起 理由
    arco + 30 + 30 好文章~給您按個讚~

    查看全部評分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10-30 23:59 , Processed in 0.52822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