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5|回復: 0

[戰史] 【冷戰系列11】贖罪日戰爭(1973.10.6〜26)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16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341 天

    [LV.10]昇任副理

    2023

    主題

    2977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2569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5-10-6 01:16: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10-29 04:32 編輯

    原文:中東第4次戰爭-贖罪日戰爭14

    撰寫|校稿|編審|耶路撒冷全球華人敬拜中心團隊

    19676日戰爭(第3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從敘利亞獲得將近一半的戈蘭高地,吞併巴勒斯坦並拿到西奈半島部分地區的主權,使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感到十分不滿。

    戰後以色列在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建立許多防禦工事,1971年以色列沿著蘇伊士運河東岸建造巴列夫防線Bar Lev Line,被譽為堅不可摧及以色列完美軍事防禦的象徵。

    1.jpg
    巴列夫防線。(圖片來源:Alchetron

    早在19676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決定要將戈蘭高地與西奈半島交還給敘利亞與埃及,換取以色列與埃敘兩國間的和平協議,一心寄望能與阿拉伯國家和平共處,然而阿拉伯國家提出對以色列「拒絕和平、拒絕接觸、拒絕談判」3條原則,使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十分緊繃。

    埃及新任總統

    2.jpg
    埃及薩達特總統(圖片來源: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Presidency

    1970年埃及納瑟總統逝世後,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Mohamed Anwaral-Sadat接班成為新任埃及總統,當時埃及還籠罩在6日戰爭戰敗低迷的氛圍與經濟困境中,痛失如阿拉伯民族英雄般的納瑟使埃及民心渙散,新總統薩達特深知以埃及目前的狀況,沒辦法無止盡採取攻打以色列,但以色列提出的和平條款也不符合薩達特的期待,薩達特思索後,決定再次攻擊以色列,抱著即使戰敗,也要讓埃以雙方深知和平是必要的。

    薩達特當時希望能以小規模的戰爭並透過談判來改變現狀,然而敘利亞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總統卻認為只有完全的軍事手段才能奪回他們失去的戈蘭高地。

    3.jpg
    1973年敘利亞阿塞德總統與士兵。(圖片來源:Wikipedia

    1971年,薩達特在和聯合國調停大使貢納爾.賈林Gunnar Jarring談話中聲明:「除非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與加薩地帶所有的武裝部隊』,並履行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埃及才會『與以色列和平共處』。」以色列拒絕薩達特的提議。因此薩達特名正言順著手訓練埃及部隊,重振埃及士氣,將以戰爭手段對抗以色列。蘇聯雖然提供武器給埃及,但實際上希望埃及不與以色列發生衝突。薩達特擔心戰爭意圖被蘇聯察覺,於是驅逐在埃及的蘇聯軍事顧問團,且在外交政策上開始傾向美國。

    4.jpg
    聯合國調停大使賈林前往以色列。(圖片來源:The National Library of Israel

    以色列的自信-埃及的陰謀

    1973年,阿拉伯國家舉行數次大型軍事演習,引起以色列的的警戒,以色列軍方也枕戈待旦,隨時預備反擊,然而每次都在幾天後又恢復平靜。同時,以色列深信,即使戰爭爆發,以色列空軍一定能像之前一樣迅速擊潰敵人。

    以色列的軍事情報部,俗稱「阿曼Aman(註:由以色列國防部總參謀部所管轄),評估認為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建立在幾個條件下:

    1.敘利亞不會與以色列開戰,除非埃及也參戰。
    2.以色列在埃及軍事高層安插了一位間諜,消息指出埃及在取得蘇聯的轟炸機與飛毛腿飛彈前不會發動戰爭。

    5.jpg
    1971年戰爭尚未發生時,在甘-什穆爾基布茲慶祝假期的猶太人。(圖片來源:Wikipedia

    埃及早就進一步刻意製造這些假情報和假消息,促使其他國家降低對於戰爭的危機意識。直到以色列贖罪日前1週,埃及在蘇伊士運河進行軍事演習,以色列情報部早已注意到運河邊有大量埃及軍隊集結,然而以色列判定這只是「另一場演習」,同時敘利亞軍隊也在以色列邊境大規模集結,但以色列軍方堅信他們情報部的判斷及消息。

    然而埃及的戰爭計畫是在最機密的情況下擬定,即使是軍中的高階指揮官也只能在戰爭前幾天才會被告知,士兵們更是在幾小時前才知道戰爭即將開打,埃及攻打以色列的計畫稱為「滿月行動」Operation Badr

    6.jpg
    埃及軍隊戰前閱兵,埃及投入5個師,約10萬士兵的軍力。(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k88moq.html

    1973106日以色列贖罪日當天,結束演習後理應撤回的埃軍,卻開始朝以色列發動砲擊,在以色列毫無戒備的情況下,中東第4次戰爭正式開打。

    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埃及這次做好充分的預備,特意選擇在1973106日,正好是猶太節期的「贖罪日」,進攻以色列。按著猶太教習俗,以色列人在贖罪日當天會進行禱告與齋戒,屆時全國會進行交通管制,道路將會封閉,各行各業也會歇業。埃及故意選在這天攻打以色列,為的就是要讓以色列完全措手不及。

    7.jpg
    埃及軍隊人數輾壓以色列軍隊。(圖片來源:Ynet News

    鎮守邊境的以色列士兵在105日中午才正式收到軍方最高層級的戰略命令,距離埃敘聯軍發動攻擊只剩1天,以軍緊急召集部隊、整理軍備武器及物資,然而收到的消息是敵軍會在10月6日晚上6點發動攻擊,想著還有時間緩衝的以軍不知道的是在6日下午2點,埃及與敘利亞各自朝著蘇伊士運河與戈蘭高地展開砲擊,即使人力及物資還未到位,以色列軍方依然趕緊還擊並全力抵擋敵方的攻勢。

    「滿月行動」開始,埃及攻破巴列夫防線

    埃及軍隊試圖穿過以色列設置的巴列夫防線,以色列工程專家認為,要突破這道防線,埃及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突破,所以當蘇伊士運河西岸出現大量埃軍戰車的聲響時,駐防在防線附近的以軍,並未嚴陣以待。

    8.jpg
    埃及薩達特總統與埃及將領討論如何奪回西奈半島。(圖片來源:AP Photo

    然而以色列低估埃及的決心,埃及為了衝破防線,在這裡特地調動兩個軍的兵力(約12萬兵力),並早為攻破巴列夫防線做了十足的準備,藉由猛烈的砲火掩護,派出冒著必死決心的數千名埃及士兵迅速通過蘇伊士運河,使用高壓水泵water pump,集中水力向巴列夫防線射擊,防線瞬間變成沙流,幾個小時後,埃及成功在巴列夫防線開了多道缺口,其餘埃軍就著這些缺口朝以色列進攻,本以為埃及要花1天才能突破防線的以色列,沒想到埃軍的進攻速度如此迅速,寡不敵眾的以色列軍隊立時陷入一番苦戰,最終只有防線最北邊的一個據點成功防守直至戰爭結束,其餘據點都被埃軍攻破,埃及在巴列夫防線的成功,是失敗的25年來第1次戰勝的標誌。

    9.jpg
    穿越蘇伊士運河的埃及軍隊。(圖片來源:Wikipedia

    10.jpg
    越過蘇伊士運河,高興的埃及士兵。(圖片來源:Reddit

    記取6日戰爭(第3次中東戰爭)的教訓,從西奈半島淺灘登陸的埃軍,並未長驅直入奔向以軍,而是確保自己不會脫離地對空飛彈Surface-to-Air Missile,又稱為「防空飛彈」)的範圍,以防再次暴露成為以色列空軍攻擊的目標。埃及也在停火線部署了大量的地對空飛彈部隊,抵擋以色列空軍的攻擊,因為當時以色列空軍對此並未找著有效的反制方法。無法空襲的情況下,以色列派出地面裝甲部隊,但埃及早已預料以色列的行動,部署相當數量的反裝甲武器,平均每3名埃及士兵就有1人配備反裝甲武器,以色列此時才意識到埃及非贏不可的戰鬥決心。即使雙方兵力上有著懸殊的差異,甚至迫在眉睫而必須讓後備軍隊直接上陣,但以色列漸漸找回面對敵軍的步調,開始整軍並拿出相應的心志,竭力對抗埃及。

    11.jpg
    埃及進攻西奈半島路線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12.jpg
    埃及軍隊在蘇伊士運河一處插國旗時歡呼雀躍。(圖片來源:AP Photo/Pool/Ahmed Tayeb

    108日,本已退休的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立刻返回軍隊,迅速復職並成為指揮官,他率領以色列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打破埃及進攻的後盾,經歷一番激烈戰鬥之後,夏隆的部隊包圍埃及第3軍,當時夏隆指示以軍在高地插上以色列國旗,這樣埃及人回頭就能看到他們被困在水面上,當日戰鬥結束時,雙方暫時沒有能力再次發動大規模攻擊,彼此退居各自陣地並再次整軍戒備。

    109日,在以色列損失大量的軍備武器後,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爾夫人(Golda Meir)呼籲國際希望能獲得援助,歐洲國家全數拒絕,僅美國答應要支援以色列,尤其是在蘇聯開始支援阿拉伯國家軍火的情況下。

    13.jpg
    西奈戰場被炸毀的以色列坦克。(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1010日美國決定要運送軍火與物資至以色列,當時只有以色列航空El Al願意負責這項行動,然而因為美國高層內部利益上的糾葛,以及運送物資到以色列的這趟航線,找不著中繼點(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願意開放自己的機場給以色列使用,因為害怕戰後會被阿拉伯國家抵制)直到葡萄牙開放拉日什機場,美國得以成功安排物資運送行動,最終行動推延至1014日才正式將軍備資源開始載往以色列,是謂「5分錢救援行動」Operation Nickel Grass。緊要關頭時得到來自美國的幫助,迅速補足以色列在戰爭初期損失的武器,這項行動也被稱為「救了以色列一命的行動」。

    14.jpg
    1014日以色列國防軍運送來自美國的軍備物資。(圖片來源:Israel State Archives

    西奈戰事轉折點

    以色列在初期已有656名以色列士兵在戰鬥中陣亡,受傷人數達到2000人,相比過去的戰爭,以色列這次實在損失慘重,以色列高層知道已經無法再拖延下去,緊急召開會議要在48小時內決定他們下一步。根據摩薩德的情報,13日晚上,有部分埃及軍隊準備潛入,以色列決定若埃及展開攻擊,以色列將予以回應,以色列知道唯有埃及主動派出大量裝甲師,以色列才能反擊(若以色列先發動裝甲部隊,獲有強大反裝甲武器的埃及,得以輕而易舉的阻止以軍,對以色列而言會消耗他們的武力)。所以當埃及總統薩達特下令埃及發動攻擊,以色列知道這是他們的機會,並在接受陸陸續續來自美國的軍備物資後,以軍阿里爾.夏隆指揮官帶領裝甲師,頑強迎擊埃及裝甲部隊。

    15.jpg
    整兵後穿越蘇伊士運河,以色列傘兵沿著開羅公路行進。(圖片來源:Ron Ilan/GPO

    1014日西奈半島爆發大規模的以色列與埃及裝甲戰,這是埃及自贖罪日以來最大的一波攻擊,然而埃軍完全戰敗。西奈戰役戰局翻轉的主要原因,除了美國的軍援外,就是埃及選擇攻擊的地方,以色列早以佈局完善防禦的陣地,以致埃及當天便痛失近200輛裝甲戰車,以色列僅損失10輛。

    16.jpg
    以色列坦克在西奈半島駐紮。(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以色列大規模的反擊行動代號為「勇敢壯士行動」Operation Stouthearted Men,一改過去大幅仰賴空軍支援奪得制空權的戰術,這次首先善用步兵發起攻勢,大量以色列步兵透過輕型充氣船渡過蘇伊士運河,迅速擊毀埃及部署的地對空飛彈基地與反裝甲飛彈基地,反轉戰局弱勢之態,在挫敗埃及陣地後,再輔以具壓倒性優勢的裝甲部隊及空軍支援,繼續向埃軍前進。17日以色列在蘇伊士運河架設臨時浮橋,大批以色列步兵師南下,切斷埃及原先設定要撤回埃及的後路,埃及再度陷在被以軍夾攻的危勢,當時以色列軍隊距離埃及首都開羅僅剩下99公里。

    17.jpg
    以色列裝甲車使用臨時浮橋跨越蘇伊士運河(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Archive

    1022日,聯合國在美蘇談判後,下達停火決議,命令以色列與埃及立即停止戰爭,然而埃及違反停火令,依舊在22日當晚攻擊以色列裝甲車,於是國防部長摩西.戴揚(Moshe Dayan)同意以色列部隊繼續向南進攻埃及第3軍團。隔日,蘇聯偵查機發現以色列向南推進,譴責以色列,美國得知後也向以色列施壓,不希望以色列再往南推進,美國國務卿季辛格(Kissinger)告訴以色列絕對不可以摧毀埃及第3軍團,權衡之下以色列最終也收手。直到26日,戰鬥全都結束,西奈戰場上只剩下一些偶發的衝突事件。

    埃及薩達特總統最終同意只要以色列肯讓埃及第3軍團獲得非軍用物資補給(食物與水),則願意與以色列進行對話,最終薩達特簽署由美國提出的協議,以埃雙方達成休戰協議,以色列開始撤出部隊,直到197435日撤完所有部隊。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與埃及的西奈戰場到此為止。

    之後以色列也按照協議,將西奈半島部分地區歸還給埃及,甚至在1978年,以色列繼任總理梅納罕.比金Menachem Begin與埃及薩達特總理簽下了「以色列與埃及和平條約」Peace Treaty Between the State of Israel and the Arab Republic ofEgypt1982年歸還西奈半島最後一部份區域給埃及,至此以色列與埃及再也沒發生過戰爭,以埃間正式達成和平共處的生活。

    18.jpg
    1982年埃及薩達特總統、美國卡特總統(Jimmy Carter)和以色列比金總理在簽署和平條約時握手。(圖片來源:美聯社)

    血戰戈蘭高地-眼淚谷

    除了西奈半島的戰場,以色列北方的戈蘭高地也展開激烈的戰役。以色列與敘利亞兩國間,有塊隆起的土地可以俯瞰以敘兩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也就是「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第3次中東戰爭結束後,敘利亞一直在伺機拿回兩國邊界的至高點,除戰略位置外,戈蘭高地毗鄰約旦河谷,也鄰近加利利海,為重要的水源地。

    19.jpg
    贖罪日戰爭,戈蘭高地戰場地圖(圖片來源:Jewish Virtual Library

    106日下午兩點,敘利亞率領5個師(超過45000兵力)與近1500輛戰車與,向以色列發動猛烈攻擊。當時以色列僅兩個旅(約6000兵力)170輛戰車與的軍力,正面迎擊敘利亞。敘利亞以直昇機空降突擊隊攻佔以色列位於黑門山Mt. Hermon的賈巴爾謝赫堡壘Jabal al Shaikh以色列軍隊第7旅與第188旅死守著南線與北線的防禦,雖然第1天戰事中,敘利亞壓倒性的兵力獲勝,然而以色列依然擊毀不少敘利亞的坦克車。

    相對於西奈戰場而言,西奈半島本身距離以色列本土還有一段距離,然而戈蘭高地若被攻陷,敘利亞軍將能長驅直入以色列,所以北方的戰役被以色列高層列為第一優先,所有被召回的後備役軍人儘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分派至戈蘭高地,當他們一到達士兵站據點,就立即被分配戰車直奔前線。一開始敘利亞軍方估計以色列後備軍人至少要24小時才能到達前線,但以色列後備軍隊在戰爭爆發15個小時就已經陸續抵達戰場。

    20.jpg
    1973107日,隨著贖罪日戰爭的爆發,以色列軍隊衝向北部邊境。(圖片來源:GPO/Eitan Harris

    抱著誓死如歸心情的敘利亞,決定以量取勝,以色列裝甲車對抗敘利亞裝甲車的比例是13,甚至是14的狀態,當天下午,以色列第188裝甲旅在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晚上剛被分到戈蘭高地前線的茲維卡.格林戈爾德中尉(Zvika Greengold),憑藉1輛戰車與幾名士兵,拼命抵擋大批湧入的敘利亞戰車,死守納法赫(Nafakh)戰略要點,在20個小時內,茲維卡中尉的戰車在戰線上來回奔馳,到處換地點朝著敘利亞軍隊開砲,直到其他增援的士兵抵達。

    21.jpg
    被敘利亞俘虜的以色列軍人。(圖片來源:CNN News

    108日雖然以色列持續死守著防線,敘利亞軍隊仍從其他方向進攻以色列,眼看當時敘利亞軍隊即將越過戈蘭高地,但敘軍卻在晚上11點時突然停下來,一停就停下幾個小時,給了以軍重整自己的緩衝時刻。10日時,來自美國的軍備物資陸陸續續被運輸到以色列。以色列強烈反擊,當日敘利亞軍隊已經被以軍擊退回開戰時的邊界,以色列繼續朝向敘利亞國土進攻。到14日以色列開始砲擊大馬士革Damascus的市郊,當時以軍距離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僅剩下40公里。約旦與伊拉克在得知敘利亞的劣勢後,也先後派遣部隊前往敘利亞支援,然而他們也無法抵擋以色列勢不可擋的軍力。

    22.jpg
    以色列將領於北方司令部討論如何進攻敘利亞。(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23.jpg
    19731011日,以色列軍隊從戈蘭高地發射1門大砲。(圖片來源:Radovan Zeev/Bamahane/Defense Ministry Archives

    24.jpg
    被擊毀的敘利亞坦克。(圖片來源:Israel Defense Forces

    直到1022日,在敘利亞阿塞德總統本要再度發動大規模攻擊的前一天,聯合國發佈了停火令,躊躇後,23日敘利亞也決定取消攻擊並接受停火令,而約旦與伊拉克也命令其部隊返國,於是零星的戰鬥直到1026日全部結束。

    死傷慘重的以色列

    雖然最終以色列在中東第4次戰爭再次以寡敵眾的贏了戰爭,然而以色列的勝利是以慘重的傷亡為代價換取的,第4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死亡人數估計近2800人,傷者近8800人。對以色列而言打擊很大,也讓他們從第3次中東戰爭的、大獲全勝的餘韻中徹底清醒過來,認知自己的不足,也在戰後審慎思考自己的情報系統、戰爭策略及武器的精進。




    1.jpg
    19731121日,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和國防部長摩西.戴揚在戈蘭高地會見軍隊。(圖片來源:Ron Frenkel/GPO

    戰後4個月,以色列群眾不滿政府在戰爭中的表現,發起抗議活動。最讓人民感到憤怒的一點,在於戰爭爆發前,已有許多徵兆與情報顯示戰爭迫在眉睫,但政府高層所做出的決定與忽視,造成戰爭初期慘烈的傷亡,以色列最高法院也展開戰爭咎責的調查,19744月調查報告結果卻是拔除了國防軍參謀總長大衛.拉扎爾(David Elazar)與軍事情報局局長以利.澤拉(Eli Zeira)及情報機關阿曼(Amam)的幾名負責人的職位,然而這樣的結果無法撫平民眾的怒火,民眾認為這些被點名的負責人只是「執行」上層的決策,真正該負責的應該是總理與國防部長。最終在411日,梅爾夫人辭職,內閣解散,連曾被梅爾夫人慰留兩次的戴揚部長也一同下台。

    與埃及的和平進程-大衛營協議

    戰後埃及與以色列所簽署的和平協議是自1948年中東第1次戰爭以來,阿拉伯國家首次與以色列進行公開對話。從6日戰爭以來承受著戰敗結果的埃及,埃及薩達特總統知道無法在軍事上擊毀以色列,於是找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方式。薩達特在197711月做了史無前例的行動——參訪以色列,他成為第1位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舉動也代表他承認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

    2.jpg
    參訪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埃及薩達特總統。(圖片來源:Miki Tzarfati/GPO archive

    因著他的參訪,隔年19789月中旬,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邀請薩達特與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梅納罕.比金(Menachem Begin)前往美國總統的行宮「大衛營」(Camp David)進行會談,最終談判成功,以色列與埃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A Framework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與「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A Framework for the Conclusion of a Peace Treaty between Egypt andIsrael) 兩份文件,即「大衛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第2項文件更是促成以埃雙方在1979326日簽訂的「埃及與以色列和平條約」(Peace Treaty Between theState of Israel and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使得以色列與埃及朝著關係正常化前進,陸續開通雙方航班,埃及供應以色列石油,還有雙方進出口商品與開放旅遊等。以色列也撤出在西奈半島的軍隊,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以換取兩國間長久的和平。

    3.jpg
    1978年埃及總統、美國總統與以色列總理在大衛營會面。(圖片來源:MiddleEast Monitor

    4.jpg
    1979年埃及薩達特總統、美國卡特總統和以色列比金總理。(圖片來源:ArabNews

    5.jpg
    1979年埃及薩達特總統、美國卡特總統和以色列比金總理於華盛頓簽署合約時。(圖片來源:Algerian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Studies

    然而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以埃間的互動感到十分不滿,認為作為阿拉伯國家聯盟領導者的埃及,此和平進程的舉動背叛了阿拉伯其他國家,故將埃及逐出阿拉伯聯盟。最終薩達特總統在1981年於開羅舉行的贖罪日戰爭8週年閱兵儀式上遭士兵刺殺,最終送醫後不治身亡。

    6.jpg
    埃及空軍穆巴拉克將軍(左)與薩達特總統(右)在開羅參與閱兵儀式。(圖片來源:美聯社)

    從第1次中東戰爭開始至第4次中東戰爭結束,25年來無數的死傷換取了以色列與埃及的和平,自第4次中東戰爭後至今,埃及沒有再向以色列發動任何一場戰爭,彼此在政治、外交與經濟上互相合作,締造出中東少數與以色列共處的和平地帶。

    以色列雖然在戰爭第2週力挽狂瀾,反轉初期混亂與死傷慘重的劣勢,自南與北雙向攻擊敵軍並戰勝,史無前例快速反轉戰況,然而獲勝從來就不是以色列最期盼的事,「和平」才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所渴望的,最終在以色列多位領袖,如總理梅爾夫人、國防部長戴揚與國防軍將領們的下台後,第4次中東戰爭正式落幕。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30 金幣 +30 收起 理由
    arco + 30 + 30 內容精彩加分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10-30 16:39 , Processed in 0.50825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