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原文──觀點投書:台海不是烏克蘭─無人機與低軌衛星如何重寫海峽戰爭劇本
2025-09-15 05:30 張厚光
透過微型無人機能掌握敵軍動向。(國防部提供)
烏俄戰爭是教材不是劇本
最近有網友問我:「說我總老是拿烏俄戰爭來說台海,這樣合理嗎?」這是一個犀利又真實的問題。烏俄戰爭確實讓世界看見無人機、低軌衛星在現代戰爭的巨大作用,但若將其經驗直接複製到台海,恐怕會出現嚴重偏差。因為地理、戰場態勢、戰略文化完全不同,台灣若不走出自己的戰爭設計思維,只會陷入「拿別人的劇本,演不下去的戲」。
一、戰場環境的根本差異
烏克蘭:廣大陸地縱深,縱深可供部隊轉進、隱蔽,補給線可由歐洲後方持續支援。無人機能在農田、城市、森林之間游走,承擔監視、攻擊與補給任務。
台灣:台海若爆發戰事,首先就是一場跨越台灣海峽的「海空戰爭」。補給線脆弱,無人機必須穿越解放軍重兵防空的「海峽殺戮帶」,無人機存活率面臨極大挑戰。
換言之,烏俄戰爭的無人機可以「以時間換空間」,但台灣無人機必須「以空間換時間」──在最短時間內創造最大戰術價值。
二、防空體系與作戰節奏的不同
在烏俄戰場,俄軍的防空網雖然龐大,卻難以全面覆蓋。尤其在俄軍推進到烏克蘭城市時,後方補給線與軍營常暴露於小型無人機攻擊之下。
台海則不同。解放軍若發動攻勢,將以飛彈、殲擊機、防空雷達建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形成高密度的「防空泡泡」。任何單一無人機要突破,都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此外,烏俄是持久消耗戰,雙方可透過補給逐步加碼。台海卻可能是「速戰速決」──在數天內就見分曉。這意味著台灣的無人機與衛星,必須在第一時間提供致命情報與支援,否則就失去戰略意義。
三、無人機的定位:耗材,而非精品
若將無人機視為「高價武器」,那麼台灣將陷入被擊落就心痛的窘境。真正的思維應該是:無人機是耗材,不是精品。
*蜂群戰術:大量廉價無人機同時出擊,迫使敵方雷達超載、防空系統彈藥消耗。 *分散式製造:戰時透過模組化零件、分散工廠,能快速拼裝,確保源源不絕。 *任務分工:小型機偵察、干擾;中型機攜彈攻擊;大型機則作為通訊中繼與戰場AI平台。
這種設計,才能避免「一機失敗,全盤皆輸」的風險。
四、低軌衛星:戰場神經網絡
Starlink在烏俄戰爭中為烏克蘭帶來通訊韌性,證明「資訊就是武器」。然而,台海更複雜:
中國可能首先癱瘓我國的海底電纜,企圖孤立台灣。
若低軌衛星無法及時接入,我軍指揮體系恐遭「失明」。
因此,台灣必須建立「多軌衛星+海底纜線保護+戰場AI」三位一體的通訊網。無人機不僅是作戰平台,更是「移動訊號中繼器」,確保資訊不斷鏈。
五、海峽的特別戰場:無人艇的角色
台灣海峽是無人艇發揮的最佳舞台。當解放軍艦隊橫渡海峽,無人快艇能成為「自殺魚雷艇」,攜帶炸藥突擊大型艦隻;偵察艇則能蒐集情報、干擾航道。再加上空中無人機的「空海聯動」,形成「立體蜂群攻擊」,讓對方難以兼顧。
這是烏克蘭在黑海展現的戰法,但在台灣會更具威脅性,因為海峽寬度有限,戰場更集中。
雖然教材是烏克蘭,但是考場在台灣
烏俄戰爭是一本寶貴的戰爭教材,但它不是台海劇本。台灣若一味照抄,只會掉入陷阱。真正的答案是:
認清地理與戰略環境差異;
將無人機視為耗材,結合海上無人艇與低軌衛星;
建構「台灣版蜂群戰術」與「分散式製造體系」。
唯有如此,台海的未來戰爭,才能靠台灣自己的智慧,寫出全新的劇本。
*作者為漢翔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