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0|回復: 0

[戰史] 【早期近代戰史18】羅布西茨戰役(1756.10.1)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3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341 天

    [LV.10]昇任副理

    2023

    主題

    2977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2569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5-10-2 00: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10-4 18:56 編輯

    原文——羅布西茨戰役:普魯士與奧地利人的中歐對決

    2021-12-02  冷砲歷史

    1.jpg

    17568月,當腓特烈2世率普魯士大軍拉開7年戰爭序幕之際,薩克森和奧地利都完全沒有做好備戰。薩克森軍隊在皮爾納被腓特烈迅速地包圍,奧地利的特蕾莎女王忙令其元帥布朗在布拉格集結部隊援助薩克森人。到了9月底,布朗率領這支6萬人的援軍向薩克森進發。

    於是,得到情報的腓特烈留下了部分人馬繼續包圍皮爾納,親率28500人與奧地利人尋求決戰機遇。

    2.jpg
    奧地利元帥馬克西米安.馮.布朗

    930日,普軍驃騎兵在羅布西茨附近發現了約16公里外奧地利軍隊的營地。腓特烈聞訊下令其部從西接近奧軍,普軍大部於深夜抵達並在洛博什山和霍莫爾卡山之間的山口紮營。同時,930日中午布朗在羅布西茨與加斯科少將的另一股奧軍會合。人數到達35500人。

    羅布西茨村是坐落在易北河南岸一個由3座山峰連綿形成的山谷裡。主峰海拔為420公尺,南坡覆蓋著葡萄園和果園,西南是一片適合騎兵作戰的小平原,西北部則是另一座較小的山,霍莫爾卡。石牆和溝渠縱橫交錯地穿過羅布西茨山的南坡,羅布西茨和霍莫爾卡之間200公尺寬的鴻溝形成了一個關口,穿過關口便可從各條分支線路抵達其他村鎮。

    3.JPG
    今日的羅布西茨風景

    奧地利人的營地沿著易北河設在羅布西茨以東。一直延伸到謝爾喬維茨,營地的中心和左翼被莫雷倫河阻擋。布朗將指揮部設在羅布西茨城堡,先鋒由6個擲彈兵連、2000名邊防軍和大量輕騎兵組成,在奧軍右翼紮營。

    930日〜101日,普軍先鋒不倫瑞克團(第5火槍團)發現威奇尼茨村已被奧地利人佔領。101日凌晨200左右,普軍來自誇特團(第9火槍團)的部分人馬與奧地利人的巡邏隊交火。聞訊的布朗在黎明前不久立馬派出了3個步兵團和1個龍騎兵團增援右翼。

    4.jpg
    7年戰爭中的奧地利士兵

    上午530左右,腓特烈2世在其二弟奧古斯特.威廉親王、不倫瑞克-費迪南親王、不倫瑞克-貝弗恩公爵和愛德華.詹姆士.基斯元帥的陪同下抵達了前線。在短暫觀察地形後定下交戰之策,並在早晨600命普軍分兩列向羅布西茨進軍。

    早晨700破曉時分,濃霧籠罩著平原,一直延伸到山頂。兩軍的視野縮小到只有100公尺。在普軍左翼,腓特烈通過騎兵偵察發現奧地利有兩個邊防團被部署在葡萄園約1公尺高的矮牆後設防,而奧軍的騎兵則在周圍巡邏,而這一切就是他目前所能看到的全部情況。事實上腓特烈所能看到僅僅是奧軍右翼,布朗在莫雷倫巴赫河後面部署了他的左翼,莫雷倫巴赫河是一條用水壩攔住而形成的小溪,周遭形成了一系列的魚塘、水庫和泥沼,如若不想在這些坑窪的淺水區掙扎便不得不從兩座狹窄的橋樑通過,奧地利人的重砲便部署於此。

    5.jpg
    描繪羅布西茨戰役的佈局圖

    奧地利人的戰線從莫雷倫巴赫到羅布西茨村的凹路地段延伸。第一線有大量的輕步兵,其餘大砲則被部署在中線靠右的位置。為了應急之需,本應部署在右翼的奧軍主力騎兵被重新部署在了中線。胸甲騎兵團則留作後備,部署在凹路地段後方,右翼則完全交給了步兵負責。由於情報不明和濃霧的干擾,腓特烈最初簡單的認為在羅布西茨設防的奧軍邊防團,輕步兵和平原上的騎兵是布朗的後衛。所以,奧地利人可能正在撤退避戰,從易北河穿過尚道向皮爾納進軍,解皮爾納之圍。出於上述考慮,腓特烈當即下令進攻。

    普軍的左翼由貝弗恩公爵指揮,下轄赫爾森(欠2營)、不倫瑞克-貝弗恩、曼陀菲爾和布蘭肯團(第21、71730火槍團)共計7個營,中線和右翼則由斐迪南親王負責,斐迪南命安哈爾特-德紹(德紹團下轄3個營)、不倫瑞克、誇特團(第359火槍團)及赫爾森團第2營共計8個營佔據左右兩邊的高地後一線排開,緊隨其後的是烏爾里希.馮.克萊斯特中將指揮的第2戰列的9個營。

    6.jpg
    上午800時普奧兩軍態勢圖

    上午7點半左右,普軍迅速集結的前鋒幾乎填滿了洛博什和霍莫爾卡之間200公尺的距離。與此同時,普軍右翼在512磅砲、424磅砲的支援下排成兩列在霍莫爾卡前方就位,這些本該承擔遠程壓制的重砲如此貼近步兵實是無可奈何之舉。

    相較於腓特烈2世的父親腓特烈.威廉重點建設的步兵和騎兵,普魯士的砲兵更像是是「普魯士軍隊的私生子」。1740年,普魯士還只有一個下轄6個連的砲兵營,在1741年才成立了第2個。普軍砲兵一般會帶著3類火砲參加戰鬥:3磅和6磅砲作為近距離支援武器分發給步兵,沉重的1224磅砲承擔挑起戰局和摧毀敵軍步兵的繁重工作,然而為了節約成本,這些單位只有在戰爭爆發時才可以調動馬匹和車夫,這一決定大大削弱了普軍砲兵的戰鬥力。

    7.jpg
    7年戰爭中的普魯士砲兵

    早年的腓特烈2世和他父親都確實低估了火砲的價值。即使在之後,他也像身前身後的一些將軍一樣,傾向於強調火砲的機動性而非火力。1742年普軍團級單位配備的3磅砲射程和火力之差勁,使得第2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普軍步兵常常在沒有大砲掩護的情況下前進,以至於戰後腓特烈下令將所有大砲改進彈道。

    1755年,新型的6磅砲開始服役。然而7年戰爭開始,這些6磅砲又成了奧地利軍射程更遠的重砲的目標。從1758年開始,改進的3磅與6磅砲射程相較於以前的火砲雖然更遠,但相較對手還是處於劣勢。可以說,普魯士的火砲研發似乎被國王本人引進了一條彎路。

    8.jpg
    普魯士軍隊的3磅火砲

    於是,過分強調機動性的腓特烈又在1756年投入了新式的12磅砲。其設計目的依舊是犧牲火力換取機動性,為此這款新式的12磅砲截短了一半的砲管,導致射程和火力大打折扣。在戰爭剩餘的時間裡,普魯士軍官有一條不成文的共識,只要能繳獲奧地利人的,他們就絕不用普魯士自己的重砲。

    雖然火力貧弱,但這些輕便的火砲數量巨大,在7年戰爭的最後時期普軍每1000人便有6門火砲。但對於人員日益稀少的普魯士步兵而言,加大武器配屬量是無奈之舉,這和普魯士軍隊兩個世紀後的後輩們在瀕臨戰敗邊緣的在班、排、連級加大機槍等自動武器的數量配屬方法是一樣的。

    9.jpg
    普魯士軍隊的6磅火砲

    另一個阻礙普魯士火砲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成本。普軍的3磅、6磅和12磅砲重量過輕,戰時的改進也很有限。因為戰時改進意味著重鑄,那麼這門砲就會被召回柏林的火砲工廠。而這會導致前線火砲數量的銳減,這是腓特烈不願樂見的,但普魯士產12磅砲拙劣的性能還是讓國王忍無可忍,遣返了相當數量回爐重鑄。

    此時,普軍左翼7個營的步兵在貝弗恩公爵的率領下,沿著洛博什山坡向葡萄園駐守的邊防軍前進。而普軍騎兵則在戰場中央的平原上分成3列待命。戰鬥在激烈的砲戰中打響,當普軍龐大的縱隊在洛博什和霍莫爾卡之間進軍時,奧軍部署在前線的輕步兵和兵向他們猛烈開火。

    10.jpg
    7年戰爭中的普魯軍隊

    相比大部分歐洲諸國同行,普魯士的輕步兵單位要稚嫩得多。原因在於1740年腓特烈2世才創建了第1個普魯士獵兵單位,但那與其說是一個正規軍事單位,不如說是一個偵察單位,畢竟其人數不超過60人。到了1760年,普魯士才正式有了營級獵兵單位,但他們的作戰表現只能說是參差不齊,很難和奧地利輕步兵一較高下。有說法是普魯士國王對獵兵、斥候或偵察騎兵小打小鬧漠不關心的主因是因為他不信任普通一卒。除非在直接監督下,這些士兵不願意主動戰鬥。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這反映了腓特烈的戰略觀念:即所有形式的「小打小鬧」,即小規模戰鬥,都是在浪費時間,而時間是普魯士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應妥善把握的奢侈品,普魯士軍隊不能被敵人浪費時間,導致自己被拖垮。

    但奧軍砲兵和輕步兵不知道的是,腓特烈和他的將軍們恰恰站他們火力範圍內的安哈爾特-德紹團前方。子彈和砲彈不斷地從國王身邊掠過,對普軍的陣線造成了極大的傷亡,誇特少將和克萊斯特中將相繼重傷離陣。國王被慌亂的手下請求撤到後方避開呼嘯而來的砲彈,但國王只是平靜地回答說:我來這不是為了躲砲彈的。

    11.jpg
    死守陣地的奧地利步兵

    作為對自己兩位將領負傷的回應,霍莫爾卡的普魯士砲兵則向平原上隱隱約約出現的10個奧地利騎兵中隊(約1500人)發起報復。指揮奧軍騎兵的拉迪拉蒂將軍被砲彈擊中身亡,由奧唐奈接任。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普軍右翼都在和奧軍左翼進行著激烈的交火。

    貝弗恩公爵指揮普軍左翼在克萊斯特團(第27火槍團)的伴隨下在羅布西茨山坡上穩步推進,以兇悍的火力擊退了當面奧軍右翼部隊,布朗不得已又抽調了兩個步兵團支援右翼,並親自來到了右翼指揮,將左翼的指揮權交給了柯洛拉特將軍。

    12.jpg
    不倫瑞克的貝弗恩公爵

    大約在同一時間,奧古斯特.威廉建議腓特烈派出騎兵來弄清平原上的情況,馮.卡尤中將領命後先遣出一隊驃騎兵鑽入濃霧進行偵察,不久後騎兵帶來了奧軍中線的情報,隨後卡尤向國王報告:一批奧地利擲彈兵可能隱藏在蘇沃維茨村附近,且敵人的騎兵就在附近。

    國王聽了顯得十分不耐煩,他不希望在看到自己的戰線毫無進展。於是再三指示卡尤不管怎樣都要發起一場進攻撕碎奧地利人的中線,進而改變戰場態勢。卡尤無奈只得率停留在戰場中央的第21013胸甲騎兵團穿過濃霧,在拜羅伊特龍騎兵(第5龍騎兵團)的支援下對奧軍陣線發起進攻。

    13.jpg
    在戰場上迎頭相遇的普魯士和奧地利騎兵

    普軍重騎兵們衝過奧軍輕步兵的戰線後佔據了蘇沃維茨。但在繼續向前衝鋒的途中,他們為了規避奧軍擲彈兵的排槍被迫調轉馬頭向左運動。這露出了一個巨大的破綻,奧地利約瑟夫大公龍騎兵團抓住機會插入了胸甲騎兵們的側翼,一時令普軍騎兵陷入混亂,幸虧拜羅伊特龍騎兵團及時介入才打退了奧地利騎兵。

    正當普軍騎兵打算乘勝追擊時,奧軍騎兵十分識相地撤到己方砲陣的後方,使普魯士騎兵又暴露在砲彈和霰彈的毀滅性砲火之下。普魯士重騎兵們瞬間被撕碎了隊形,狼狽不堪地向霍莫爾卡河潰逃,腓特烈目睹了一切,他看見一個已經丟掉了帽子、頭部出血的近衛胸甲騎兵(第13胸甲騎兵團也是普魯士的王室近衛騎兵團)向自己逃來,近衛騎兵顯然看見了國王,正當他打算調轉馬頭向奧軍陣地前進時國王叫住了他,邊從衣袋裡掏出手絹,讓副官把手絹遞給騎兵讓他包紮頭部的傷口。「感謝陛下」,近衛騎兵羞愧地說道。「您不會再看到這樣的情況了,我將向敵人復仇,讓他們付出代價!」說完,騎兵掉頭回到了戰場。

    14.jpg
    腓特烈大帝在士兵中有很高威望

    這個例子可能會被認為是腓特烈2世個人魅力和對士兵寬容的展現,但腓特烈對其餘的騎兵就沒那麼同情了,在戰場上軍紀永遠是最重要的,國王隨後對德紹團的步兵說道:牢記你們的職責和長官的命令,不要令騎兵通過你們的戰線!

    在前線混亂戰況的刺激下,戰場後方的普魯士騎兵43個中隊)在濃霧散去後對面前的一切顯得焦躁不安。他們沒接到任何命令就向奧軍陣地飛馳而去。腓特烈驚叫道:天哪!我的騎兵在幹什麼?他們竟敢在沒人下令的情況下發起攻擊!

    普軍龐大的騎兵群(普魯士第811胸甲騎兵團的13個騎兵中隊也已經抵達)總計59個騎兵中隊1萬多騎兵)一窩蜂地從霍莫爾卡殺出,再一次碾碎了中路奧地利輕步兵,但當他們在衝到凹路後的坑窪地帶再次遭遇了半個小時前卡尤所率騎兵的命運——在奧軍邊防營,擲彈兵的排槍和奧軍砲兵的火力前一籌莫展,在奧軍投入了3個胸甲騎兵團發起反擊後,普軍騎兵再度陷入了混亂,在損失了部分人馬後,他們陸續撤回到霍莫爾卡,幫步兵填補戰線空缺。

    15.jpg
    即將發起衝鋒的普魯士騎兵

    不久,平原上奧軍低沉的鼓聲傳到普魯士人耳中,顯然奧軍打算趁勢從蘇洛維茨發起反擊。但奧軍也被霍馬爾卡的普軍步、砲兵火力擊退,普軍點燃了蘇洛維茨村的屋子,使奧地利人無法利用這個村莊作掩護。普軍步兵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也未能在的奧軍中路和左翼取得突破。

    與此同時在左翼,布朗在調入3個步兵團後又調入了6個擲彈兵連和3個步兵營支援其右翼後遏制住了貝弗恩的進攻。普奧雙方繼續圍繞著羅布西茨葡萄園僵持不下。下午100左右,腓特烈對此役能否迅速解決產生了懷疑,普軍為前幾天的強行軍付出了代價,無論是發起兩次無意義衝擊的騎兵,還是激戰半天的步兵,都已經筋疲力竭。平原上濃霧已散,腓特烈和他的將軍們絕望地看到未參戰的奧軍主力在羅布西茨後的森林排成兩列。國王最終決定離開戰場,在將指揮權移交給愛德華.詹姆士.基斯元帥前他傳令貝弗恩務必奪下羅布西茨,隨後便帶著隨從離開了前線。腓特烈此時的心態很有意思,如我的朋友@General Garibaldi所評價的一樣「活像一位考試時蒙題卻不敢查成績的學生。」

    16.jpg
    普魯士元帥愛德華.詹姆士.基斯

    基斯元帥隨後組織了對羅布西茨一線的決定性進攻:基斯將普軍的中線和右翼部隊向中心靠攏,同時將第2戰列的伊岑普利茨團(第13火槍團)、默肖團(第36燧發槍團)的各1個步兵營和克萊斯特擲彈兵營(第3/6營)總計3個營的援軍交給了左翼的貝弗恩,中路的斐迪南親王則將攻擊方向蘇洛維茨方向轉到布羅西茨附近。

    貝弗恩以其10個營的兵力衝出葡萄園,繼續進攻布朗的右翼。經過3個多小時的戰鬥,普軍第5/20榮格-比勒貝克擲彈兵營成功突入羅布西茨,布勞恩斯魏克-貝弗恩團和克萊斯特擲彈兵營緊隨其後,半天的惡戰已經打光了貝弗恩麾下10營官兵每人攜帶的90發子彈,普魯士人不得不用刺刀和槍托逐牆肅清奧地利人。

    17.jpg

    布朗大量的援軍反而使奧軍擁擠在羅布西茨鎮狹窄的街道上動彈不得。貝弗恩和斐迪南則火上澆油,命擲彈兵點燃房屋後用幾門火砲向奧軍擁擠的街道發射燃燒彈,燃起的大火和濃煙迫使奧地利人撤退,兩個小時內,奧軍右翼在烈火的吞噬下迅速瓦解,部分人慌不擇路跌入易北河淹死。

    布朗對右翼的崩潰甚為吃驚,畢竟他在上午基本挫敗了普軍的所有進攻,此時卻瀕臨戰敗邊緣。不過他的反應也不慢,布朗立馬收攏了自己左翼和中線的部隊組成後衛,使得普軍沒辦法投入騎兵追擊,在黃昏時,奧軍主動撤出了羅布西茨一帶,普軍通過右翼的最後一擊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奧爾斯尼茨少校在比林斯卡村找到了腓特烈,少校費了些口舌才使國王相信奧地利人已經被打敗了。

    18.jpg
    下午3點時普奧兩軍態勢

    羅布西茨會戰持續了7個小時,最後4個小時的交戰隨著陷入白刃戰變得極度慘烈,普軍傷亡達3308人。馮.誇特男爵於103日因傷去世,承擔羅布西茨攻堅任務和打滿右翼全程的普軍諸部則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

    榮格-比勒貝克營98人陣亡,14人受傷,16人失蹤(戰後腓特烈2世為該營頒發了3枚藍色馬克斯戰功勳章)

    伊岑普利茨團65人陣亡,281人受傷,65人失蹤;

    曼陀菲爾團65人陣亡,249人受傷,65人失蹤;

    赫爾森團60人陣亡,217人受傷,60人失蹤;

    布蘭肯團70人陣亡,135人受傷,70人失蹤。

    對於戰時兵力只有1400多人的普軍步兵團而言,這些損失可謂觸目驚心。

    相較於普軍,奧地利人只損失了2863人、另有418人被俘,布朗成功地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對於腓特烈而言,雖然羅布西茨會戰以普魯士軍隊的勝利告終,皮爾納包圍圈的15000名薩克森人也因此成了戰俘(其中不少人後來為普魯士而戰)但其試圖「圍點打援」殲滅奧軍入薩主力的戰略企圖告吹,經過西里西亞戰爭洗禮後變革圖強的新奧地利軍隊在此役中表現出的韌性也為普魯士敲響了警鐘,接下來腓特烈和普魯士軍隊的歲月會更加艱難。

    腓特烈2世戰後特意派人去尋找那位被他贈予手帕的近衛騎兵。然而,第13胸甲騎兵團報告未見其人。經過仔細搜查,近衛騎兵身上有數十多處刀傷和槍傷的屍體在戰場上被發現。他右手緊握著空手槍,而國王的手帕仍纏在他的頭上......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10-30 23:59 , Processed in 0.53161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