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回復: 0

[社論] 美國STIMSON智庫 對中國攻打台灣的分析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喜歡
    2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933 天

    [LV.10]昇任副理

    1799

    主題

    3116

    帖子

    4527

    積分

    管理員

    Rank: 12Rank: 12Rank: 12

    積分
    4527

    站長程式達人支持烏克蘭

    發表於 6 天前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介紹
    美國國防(現在為戰爭部)部長皮特·赫格塞斯的臨時國防戰略指導1指示軍方優先考慮台灣,這表明川普政府打算將其國防計劃集中在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上

    許多政界人士、國防領導人以及國防工業相關評論員都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台灣視為必然結果,主要是因為他們需要潛在的威脅來證明國防政策決策和常規預算增加的合理性。考慮到眾多政治、經濟和實際軍事因素會降低這種可能性,他們很少質疑其戰略可行性。 2

    我們的分析指出,入侵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層來說在政治和軍事上具有危險性,主要有四個因素:

    1.升級風險。中國和美國都擁有核武。台灣問題上的對抗有可能導致核升級。
    2.政治賭博。衝突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在政治上是危險的,因為在經歷了幾代人的「獨生子女政策」後,中國人口正在下降,衝突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人員傷亡。台灣也是習近平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國大陸民族復興願景的核心。如果習近平像普丁在烏克蘭一樣選擇入侵,他將面臨失敗的風險,失去統一的機會,並可能損害其國內政治地位。
    3.經濟後果。衝突將帶來可怕的經濟後果。它可能會擾亂南海和台灣海峽的全球航運,導致重要的國內資源被重新分配到戰爭,而不是解決經濟問題。此外,入侵也可能引發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制裁。
    4.戰鬥噩夢。攻占台灣的軍事行動將是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現代軍事能力將使此類行動比1944年的諾曼地登陸更加複雜。僅僅穿越台灣海峽並建立灘頭陣地就已構成重大挑戰。隨後在島上極具挑戰性的地形上進行地面作戰,將大大降低北京在政治上可接受的時間內取得勝利的可能性。

    綜合考慮,僅前三個因素就足以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極小。反對台灣局勢的軍事論點是四個因素中最薄弱的,因為如果領導人願意承擔必要的人力和資源損失,大多數軍事挑戰最終都能克服。中國大陸的軍事理論和長期以來宣布的政策表明,其強烈傾向於使用除戰爭之外的一切手段實現與台灣的統一,只有在「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耗盡」的情況下才會動用武力威脅。 3

    「台灣情境」的現實值得進一步審查,因為國家安全機構的資深人士繼續將台灣作為從預算到採購等一系列國防政策決策的當前存在理由。

    華盛頓的主流敘事反映了過去戰略時期威脅膨脹的模式。冷戰期間,美國國防官員預計蘇聯軍隊將穿過德國境內一條名為「富爾達隘口」的狹窄走廊。這種情況曾是美軍應對蘇聯潛在入侵西歐的軍事計畫的核心。如今,中國也扮演類似的角色。台灣已成為第二次冷戰時期的「富爾達隘口」。然而,仔細考慮中國可能入侵台灣的所有因素,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多麼不可能發生。

    中國的考慮因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既定政策是:台灣當局所控制的領土-中華民國(ROC)-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實現祖國的大統一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5然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考慮採取軍事行動實現統一之前,其領導人——中國共產黨(CPC;CCP;或稱黨)——必須權衡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經濟、人口和政治挑戰,這些挑戰使軍事行動的可行性變得複雜。

    黨的發展目標建立在兩大支柱之上:經濟繁榮與國家安全。這兩大支柱之間的矛盾常常迫使政策權衡,尤其是在經濟緊張、地緣政治不確定或武裝衝突時期。

    入侵的經濟限制因素
    入侵的複雜性將迫使黨將注意力和資源從應對持續的經濟挑戰中轉移。這種轉移可能引發民眾不滿,對黨的統治構成直接威脅。 6要  證明這種從經濟關切轉向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合理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努力。

    公眾情緒已經反映出,人們對戰爭相關騷亂日益感到不安。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在2020-202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對經濟成本的擔憂與受訪者更傾向於和平主義相關,而對聲譽成本的擔憂則降低了受訪者好戰的可能性。」7調查顯示,目前公眾對中國經濟狀況的情緒較為悲觀。 8同樣,自由之家的「中國異議監測」報告顯示,從2023年到2024年,異議事件增加了27%,其中大多數涉及工人(41%)、業主(28%)和農村居民(12%)。9這些數據表明,對經濟表現的擔憂越來越超過對統一的意識形態支持。

    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結構性和外部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經濟成長。 10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以及房地產市場暴跌,這些因素共同
    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結構性和外部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經濟成長。 10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以及房地產市場暴跌,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中國經濟多年,並將繼續造成影響。北京也面臨來自出口市場的日益增長的阻力,尤其是那些應對中國工業產能過剩和產品傾銷行為的市場。

    這些挑戰因中國國內消費低迷、失業率高企以及外國直接投資下降而加劇,限制了北京方面彌補供給過剩的能力。儘管中國政府已在刺激消費和完善財富管理系統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迄今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11

    國際貿易與脆弱性
    如果北京選擇對台灣使用武力,往返中國大陸的國際航運可能會受到嚴重干擾。 12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了 3.41 兆美元的商品,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13這還不包括香港的 1230 億美元出口,14以及從台灣進口的 1010 億美元(主要為集成電路)。衝突將威脅此類貿易,尤其是透過台灣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作為背景,2021
    年,貨船「長賜號」造成蘇伊士運河六天堵塞,中國 GDP 損失達 730 億美元。 15

    此外,經濟制裁和非正式禁運的威脅也日益嚴峻。與美國結盟的國家可能面臨減少與中國貿易的壓力。北京將尤其關注黨高度重視和支持的高科技產業。隨著國際貿易放緩,以及國家資源優先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PLA),這些產業將受到負面影響。

    糧食安全仍然是一個脆弱點。中國依賴進口主糧,尤其是大豆,大豆大部分來自巴西。 16進口中斷可能會影響糧食價格和糧食供應,削弱公眾對入侵的支持。

    人口和民眾支持
    中國人口老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後果導致適齡人口(約17至35歲)不斷減少。 1976年至2015年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顯著加劇了中國人口下降,導致出生率降至1.18。

    如今最年輕的中國士兵——出生於2007年——屬於大多數家庭沒有兄弟姊妹的一代。他們代表著至少六支中國血脈的傳承——父親、母親和祖父母四位——而這些血脈最終都會隨著一位士兵的犧牲而終結。

    如此規模的民眾傷亡將帶來深遠的情感、政治和經濟後果。大眾需要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來支持統一,而不是中國家庭的長壽和孝道等儒家價值觀。 18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020-2021年的調查發現,當前中國公眾情緒並不支持以戰爭手段實現統一,更重要的是,年輕受訪者更傾向於和平主義觀點,這表明適齡人群對代價高昂且傷亡慘重的軍事行動缺乏支持。 19

    除了對人員傷亡的敏感度之外,北京在台灣開戰還將面臨長期挑戰。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統一為國家使命,而非征服敵人,但台灣基礎設施的破壞和平民傷亡將使台灣民眾的治理變得困難。這場慘勝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留下2400萬飽受苦難的民眾,他們近期遭受襲擊,糧食、能源和數位基礎設施被剝奪。這項結果將破壞「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習近平在2019年紀念《告台灣同胞書》 發表40週年的演講中提到了這一口號。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因為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也最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的選項。這並非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部勢力的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活動。」20。

    無論最終如何實現統一,台灣民眾的政治接受度仍存在不確定性。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以來一直推行「一國兩制」的統一框架,但該模式在台灣遭到抵制。 21 2019年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88.7%的台灣民眾不認可該框架。 22台灣的統一努力一直面臨持續的阻力,尤其是在國際社會對香港事態發展做出反應之後。 23

    統一失敗將嚴重損害中共的合法性,並可能毀掉未來任何統一努力。統一是中共的核心價值觀,歷任領導人,包括習近平在內,都秉持著這個理念。統一失敗將對任何一位黨的領導人的政治遺產造成政治損失,尤其考慮到習近平主席反覆宣稱,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24鑑於中共無法將失敗僅歸咎於一位領導人,為了在統一失敗中生存,中共需要重新調整其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

    合法性問題也出現在世界舞台。任何武裝嘗試都可能引發國際外交和政治反彈,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精心打造的和平全球聲譽。因此,加強對台脅迫壓力和在海峽兩岸進行有限的軍事活動似乎風險較小。然而,即使是有限的策略也可能無法確保和平統一。同樣,與美國的衝突升級為核戰的風險也是中共領導人必須考慮的可能性。

    這些人口、政治和聲譽方面的現實因素加在一起,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考量更加複雜。其中一些限制因素,例如人口下降,非常複雜,有些是不可逆轉的,而有些則是難以預測的。但它們強化了這樣一個事實:對付台灣突發事件的最大威懾力或許並非來自華盛頓,而是來自中國自身。


    地理現實
    台灣地形
    儘管在國家安全討論中台灣頻頻被提及,但其地理特徵卻鮮受關注。關於中國對台灣構成威脅的新聞報道,常常會展示一張政治地圖,強調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相對接近,這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入侵的挑戰僅在於跨越台灣海峽。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由於預期對潛在入侵的反應主要集中在空中和海上領域,因此僅憑政治邊界可能就足夠了。

    另一方面,中國軍事規劃人員別無選擇,只能仔細考慮台灣的地理位置。跨越台灣海峽只是更大規模戰役的第一階段。如果北京軍隊要在台灣建立灘頭陣地,就必須突圍並佔領島嶼的其餘部分。中國軍事規劃人員需要考慮台灣的地理位置,因此對他們來說,一張島嶼地形圖更為重要。簡單比較一下這兩種地圖,就能揭示出台灣局勢的內在複雜性。

    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說明了這種複雜性。中華民國,即台灣當局,除主島外,還控制著86個小島。其中一些島嶼距離中國大陸相當近。金門群島距離福建省海岸僅六英里多一點。 25

    台灣島最窄處距中國大陸海岸80英哩。台灣南北長245英里,最寬處近90英里。此外,台灣擁有東亞最高的山脈。最高峰玉山海拔近13000英尺,另有20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9800英尺。 26該地區沒有其他地方的高山如此靠近海洋。 27

    台灣山脈雄踞全島,為土地利用帶來挑戰。中央山脈覆蓋了全島近60%的陸地面積。山脈勾勒出天際線,塑造了島嶼的內陸。山脈起伏陡峭,河谷縱橫交錯。台北與東海岸蘭陽平原之間的陸路旅行,展現了穿越山脈的挑戰。 5號公路穿梭於橫跨深谷的高橋和數條隧道之間。山脈東端最長的隧道約六英里長。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台灣的山脈呈現出嶙峋的山峰。低海拔地區則以亞熱帶叢林為主,進一步加劇了交通和發展的複雜性。

    這意味著,為了養活近2,400萬人口,必須精心管理島上剩餘的40%土地。農地覆蓋了大約一半的可用平地,而另一半則是極其密集的城市發展區。由於中央山脈位於島嶼中心偏東方向,瀕臨太平洋,台灣人口主要集中在島嶼西側面向台灣海峽和中國大陸的平原地區。 28

    到訪台灣的遊客會注意到,島上的平地被密集地利用。台北,作為台灣最大的城市和首府,坐落在群山環繞的盆地中,佔據著一個古老的湖床。大台北從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佔據了山脈之間的每一寸空間。從台北101(原台北世界金融中心)91樓的觀景台,人們可以觀察到城市擴張如何將古老的湖床改造成如今密集發展的城市景觀。

    台灣的城市不僅規模龐大,人口密度也很高。作為參考,2020 年台北市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9,575 人;同年紐約市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11,313.81 人。 29高層公寓大樓、飯店和辦公大樓構成了台灣城市景觀的主導。餐廳和小商店佔據了人行道旁的店面。

    與美國城市街道零售店通常佔據建築正面不同,許多台灣建築的四面都是店面。零售活動常常延伸到小巷和狹窄的通道。在台北,沿著淡水河的高架公路下方建造了一排出售工具和五金的小商店,清楚地展示了即使是邊緣城市空間也能高效利用。

    即使台灣的城市並非沿著山脈延伸,城市發展往往終止得相當突然。美國的城市通常從市中心向外擴展,經過遠郊和郊區發展,最終過渡到農村和農業地區。在台灣,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過渡可能相當突然。稻田緊鄰高層公寓大樓。在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或鐵路上行駛的旅行者,會先看到綿延數英里幾乎連綿不絕的農田,然後突然進入高密度城區。

    一個國家的氣候決定了它所生產的農作物種類。台灣的亞熱帶氣候使該島成為稻米的優良產地。 2024 年,25 萬公頃的稻米種植面積產出了 115 萬噸稻米。 30台灣的個體農場規模往往較小,平均規模為 1.1 公頃。 31島上的鄉村景觀以稻田為主。農場通常呈矩形,周圍環繞著低矮的混凝土牆以控制灌溉。 32日本工程師在20世紀初佔領該島期間,在嘉義和台南市周圍的中部平原建造了廣泛的灌溉系統,開闢了 15 萬公頃的稻田,以促進該地區的水產養殖。 33

    台灣地形的軍事影響
    台灣的地理位置值得美國國防規劃給予更多關注,因為它在入侵的現實可能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果中共領導階層決定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他們首先必須面對的挑戰是跨越至少80英里的水域才能到達該島。武力征服台灣的戰役將以歷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之一拉開序幕。相較之下,美國海軍在1945年沖繩第一波登陸動用了1400多艘作戰艦艇。 34二戰盟軍在1944年6月需要近7,000艘艦艇才能穿越英吉利海峽。 35解放軍海軍需要一支規模相當的艦隊才能登陸台灣。雖然一些人員和物資可以通過空運跨越海峽,但機械化部隊的運輸只能通過海路。

    解放軍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隱藏海峽兩岸的軍事動員。預計北京將採取精心策劃的欺騙計劃來掩蓋其意圖。然而,由於飛機和海軍艦艇在該地區巡邏,衛星和網路部隊也在監視大陸任何大規模的軍事動員或集結,因此發生突然襲擊的可能性極低。台灣政府以及任何準備保衛台灣的國家都會提前收到動員通知。

    其次,穿越台灣海峽並非易事。台灣的山脈影響著區域天氣模式,並在海峽中形成了一個相當於風洞的結構。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況經常出現霧、巨浪和強風。中國所需的大型水面艦隊從大陸出擊的那一刻起也將極為脆弱。現代反艦飛彈和無人水面艦艇使烏克蘭得以在規模遠超其的俄羅斯海軍面前控制黑海。 36 烏克蘭於2022年4月用兩枚「海王星」飛彈擊沉了俄羅斯旗艦「莫斯科」號。 37台灣軍方將能夠對任何中國入侵艦隊採取類似的手段。台灣最新型的「雄風」II飛彈射程達250公里,將使停泊在中國大陸碼頭的中國艦艇面臨危險。 38

    在台灣建立灘頭陣地將是另一個重大挑戰。合適的灘頭本來就相對較少。海軍戰爭學院教授、中國問題學者伊恩·伊斯頓(Ian Easton)在台灣發現了14個潛在的登陸海灘,並指出台灣本島770英里長的海岸線“極其不適合兩棲作戰” 。 39

    比海灘的實際物理特性以及能否支援坦克穿越更重要的是,海灘後方的地形。這正是台灣地形真正讓兩棲作戰規劃者感到困惑的地方。

    理想的登陸灘頭背後應該有廣闊的開闊地,以便指揮官在突破突擊前將戰鬥力調集到岸上,從而將人員和物資儲備起來。台灣的灘頭背後要不是綿延數英里的開闊稻田,就是廣闊的城市。入侵者無法在稻田裡儲備車輛和補給。入侵部隊或許可以在城市的港口設施中這樣做,但必須在進行城市作戰的同時這樣做,而這始終是一項代價高昂的任務。

    華盛頓的軍事規劃人員並沒有花太多時間討論台灣島本身,主要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入侵台灣島的預期反應將主要集中在空中和海上領域。對中國軍事規劃人員來說,台灣的地形至關重要,因為穿越海峽只是他們需要克服的問題之一。如果中國軍隊成功建立灘頭陣地,他們就會實施突破並向內陸推進,最終奪取控制權。

    進攻部隊將主要局限於島上平坦的地區作戰。這意味著要么在稻田裡作戰,要么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裡作戰。稻田幾乎無法為推進的地面部隊提供掩護和隱蔽。平坦、起伏的地形為防禦者提供了優勢,因為他們可以用遠程武器伏擊,並在遠處摧毀進攻者。在這種交戰中,步行步兵尤其容易受到攻擊,因此他們需要乘坐裝甲運兵車,並可能由坦克護航。

    雖然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可以提供強大的防護和機動性,但它們也存在顯著的限制。在台灣,最顯著的限制在於坦克無法在稻田或任何沼澤地區行駛。美軍裝甲兵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坦克不去長香蒲的地方”,因為坦克很容易陷在濕地裡。在和平時期,拖曳陷入泥沼的坦克或裝甲車非常耗時。在敵方火力下試圖拖曳陷入泥沼的車輛則極為危險,因為需要許多人暴露在地面上才能正確安裝車輛以便進行拖曳。

    由於裝甲車無法在台灣農田中穿行,任何進攻方都必須將其行動限制在公路範圍內。這帶來了另一個重大的軍事問題。如果攻擊方試圖分散開來,使用當地的農路,他們很容易受到路障的攻擊,並且難以支援或增援附近的其他部隊。如果守軍摧毀了領頭的裝甲車,其餘部隊將無法輕易繞過它,因為他們會被困在道路兩側的稻田裡。部隊將不得不停下來清理障礙物,或掉頭尋找其他路線,這將為守軍在伏擊中造成更多傷亡和損失創造機會。

    即使在理想條件下,當地的地面道路也不適合快速移動,因此軍事指揮官盡可能傾向於使用高速公路。台灣擁有強大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網絡,只要入侵行動不受阻攔,就能方便軍隊和物資的快速調動。台灣大部分高速公路在城市之間的農田上鋪設了相當長的一段高架道路。

    即使主幹道是平地,它們仍然穿過耗水量大的農田。在台灣,防守方只需降低幾段高架路段或天橋,就能顯著擾亂進攻方的作戰機動性。進攻方必須繞過臨時搭建的障礙物,例如被毀壞的橋樑或路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地勢平坦開闊,他們可能會陷入周圍的稻田,並暴露在遠程導彈和砲火的攻擊之下。

    道路和濕透的農田等簡單因素就能對軍事行動產生重大影響。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在1944年的“市場花園行動”中親身體驗了這一點。行動的理念是,在諾曼第戰役後,突破德軍防線遭遇頑強抵抗,奪取一條穿越荷蘭的通道,以便快速攻占德國。該計畫包括當時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行動,旨在幫助士兵迅速奪取敵方控制區深處的關鍵橋樑。

    同時,一支重裝縱隊沿路推進,以接替空降部隊,並為後續部隊確保道路暢通。整個計畫將行動與69號公路緊密相連,這條單行雙車道公路穿過沼澤農田,多處被運河和堤防阻斷。由於防守的德軍設置了重重路障,牽制住了進攻的英軍,使其無法調動出道路,因此任務失敗。 40預計四天內就能得到接替的空降部隊,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戰鬥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造成了重大傷亡。英國士兵將這條路戲稱為「地獄公路」。 41

    美國國防部的《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報告總結了台灣面臨的固有挑戰:

    大規模兩棲入侵是最複雜、後勤密集度最高的軍事行動之一,因此難度也最大。成功取決於行動地點附近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岸上補給和保障的快速集結以及後續不間斷的支援。入侵台灣將使中國未經考驗的武裝力量承受巨大壓力,幾乎肯定會引發國際幹預。這些壓力,加上中國軍隊的戰鬥減員、複雜的城市戰和反叛亂任務(假設登陸和突圍成功),使得對台灣的兩棲入侵對中國領導人來說構成重大的政治和軍事風險。 42

    要想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需要登陸、推動並控制台灣,且傷亡人數應在政治上可接受的範圍內,並避免造成重大的國內或國際經濟混亂。鑑於台灣島的地形挑戰,快速鞏固控制的前景似乎有限。

    兩棲作戰
    堤道行動
    二戰期間,美國軍事規劃人員制定了一項入侵當時由日本控制的福爾摩斯(現為台灣)的計畫。他們認為福爾摩斯將作為入侵日本本土的作戰基地。喬治·馬歇爾將軍、哈普·阿諾德將軍、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和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認為,島上的機場和港口對於對日發動最後攻勢至關重要。然而,當時許多海軍要員“懷疑福爾摩莎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這場入侵的規模將堪比諾曼第登陸”,著名海軍歷史學家伊恩·托爾寫道。 43

    儘管存在擔憂,華盛頓的參謀規劃人員還是對台灣問題進行了人員研究。各軍種的領導人將其命名為「堤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該計劃如今為了解入侵台灣所帶來的固有軍事挑戰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堤道行動」動用了九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師的兵力。包括所有海空軍支援部隊在內,預計共有424,436人參與。一支由4,000多艘艦船和登陸艇組成的艦隊將用於將士兵和物資運送到入侵海灘。計劃入侵部隊的規模反映了作戰挑戰。當時,也就是1944年末,規劃人員認為日軍守住台灣的兵力略低於10萬人。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決定放棄「堤道行動」。相反,他呼籲全面重新佔領菲律賓、沖繩和硫磺島,作為計畫中的入侵日本的前線作戰基地。羅斯福是在太平洋戰場的指揮官們進一步研究了面臨的挑戰,並確信他們需要完全佔領島嶼之後,才做出了這個決定。正如伊恩·托爾所寫:“他們對台灣研究得越多,就越不喜歡它。” 44

    1944年,羅斯福就「堤道行動」做出決定時,美軍正接近其實力和經驗的頂峰。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艦艇數量已從790艘增加到6768艘。 45海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先前已聯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北非、西西里島、安齊奧、塞班島、天寧島、關島以及全球其他地區實施了兩棲登陸。預計「堤道行動」的參與者包括現代史上經驗最豐富的軍事指揮官,但他們最終建議放棄入侵台灣,轉而選擇其他目標,這突顯了行動的挑戰性。

    中國的兩棲作戰記錄
    中國目前的軍事領導層缺乏直接作戰經驗,儘管歷史上解放軍在兩棲作戰方面確實有過一些成功的記錄。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國共內戰期間由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後僅幾天,中共領導人就發動了數次行動,試圖奪取中華民國控制的剩餘近海領土。 46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三週後,中共領導人命令軍隊攻占金門島(又稱金門列島)和廈門。廈門島距離大陸海岸僅一英里,解放軍於1949年10月15日成功佔領。不到兩週後,解放軍又試圖攻下距離大陸海岸僅幾英里的金門列島。解放軍部署了9048名士兵完成這項任務。

    此次行動中,所有中國士兵均有傷亡或被俘。國民黨軍陣亡1267人,受傷1982人。 1950年代,國民黨軍曾多次試圖奪回金門群島,因為金門群島距離大陸僅六英里,但至今仍處於中華民國的控制之下。 47

    在1954-1955年和1958年的台海危機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軍隊在這些外島上交火,促使美國向中華民國提供武器援助。 1954年對金門島的砲擊促使艾森豪威爾政府考慮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核武。 48

    為徹底擊敗中華民國在其剩餘的近海據點而做出的努力,對北京共產黨領導人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金門島上全部入侵部隊的損失,加上美國的干預,阻止了全面奪回中華民國的企圖。然而,來回的砲擊持續了二十年。

    這一事件也產生了更廣泛的戰略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不得不考慮華盛頓是否會幹預針對中華民國的任何進一步行動。 49廈門淪陷後一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聯軍出兵保衛韓國,北京領導人必須考慮保衛台灣的現實可能性。 1950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捲入韓戰,損失慘重,隨後幾十年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動盪以及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支持,迫使中共改變了奪取中華民國剩餘控制區的計畫。中華民國利用這段喘息之機,在台灣於1949年至1987年實施戒嚴期間(50,即所謂的「白色恐怖」),透過接受美國的軍事支持鞏固了其地位。 51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確實在 1974 年在西沙群島成功發動了聯合作戰和兩棲攻擊,利用海軍力量、海上民兵和非正規步兵從越南共和國手中奪取了幾個島嶼。一方面,西沙群島戰役未能充分展現現代解放軍和解放軍海軍 (PLAN) 的能力,尤其是考慮到該行動僅涉及幾艘艦艇和大約 500 名官兵。 52另一方面,該行動也為中國提供了借鑒,使其可以考慮如何再次利用美國支持減少的時機來安排軍事行動,以及如何嘗試利用民用船隻和非正規部隊與海軍相結合來實現其目標,尤其是在涉及台灣週邊地區的情況下。

    台灣的軍事準備
    初級軍官學習攻防基礎知識的首要原則之一就是:守軍控制地面,而攻軍控制時間。這是為了警示守軍,要迅速行動,做好最佳作戰準備,因為攻軍掌握主動權。攻軍決定戰鬥何時爆發。在這種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放棄了對時間的控制,給了中華民國超過75年的時間來鞏固其地位。

    如今,中華民國武裝部隊共有258萬人服役。其中現役軍人9.4萬人,另有150萬人為預備役軍人。 53台灣男性青年自19歲起須服兵役。 54 2022年,中華民國官員將義務軍訓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 55

    中華民國海軍擁有4萬名水兵和167艘艦艇。目前服役的大多數艦艇都是從其他國家購買或基於外國設計。台灣目前擁有8艘成功級護衛艦,這些護衛艦的船體是基於美國佩里級護衛艦自主建造的。 56未來幾年,隨著國產輕型護衛艦的建造,台灣海軍艦隊將進一步壯大。預計建造的12艘新艦中的第一艘將於2026年10月交付。 57

    台灣軍方官員也在研發無人水下航行器。「慧龍」(又稱「智龍」)水下無人潛航器的研發始於2020年。無人潛航器配備兩個魚雷發射管,可增強台灣柴電潛艦部隊的作戰能力。 58

    為了保衛領空,中華民國擁有一支由471架軍用飛機組成的機隊,其中包括285架戰鬥機。備受推崇的F-16戰鬥機是台灣戰鬥機機隊的核心,該機隊還配備F-5、達梭幻影戰鬥機和國產F-CK-1「經國」輕型戰鬥機。 59為了提供岸基遠程打擊能力,中華民國擁有強大的陸基攻擊和反艦飛彈系統。其中包括三種不同型號的「雄風」飛彈,最大射程為150公里,以及能夠打擊2000公里外陸地目標的「雲峰」飛彈。 60

    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行名為「漢光」的軍事演習,參演部隊包括陸海空三軍。 2025年的演習模擬了中國大陸常規軍事演習升級為對台全面攻擊的情境。該演習包含多項「灰色地帶」活動,例如中國大陸將軍隊偽裝成挖沙船或民用船隻,以及廣泛使用無人機。 61

    中國軍事規劃人員相信,台灣民眾將為保衛家園發動強大的攻勢。 2024年末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願意保衛自己的島嶼,抵禦中國的入侵。 62為了確保公民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政府於2025年開始舉行「全社會」民防演習,以應對入侵等自然和非自然災害。 「我們希望不僅透過軍事力量,也透過全社會在國防上的韌性,確保台灣的安全,並透過展示我們的力量實現和平,」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在3月份的活動中表示。 63

    許多台灣民眾也自費參加訓練課程,學習如何保衛家園免受中國入侵。他們練習辨識中國士兵、進行有序撤離、治療戰場傷者。隈研修院每週提供四到五次類似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大多數席位幾分鐘內就售罄。 64

    雖然台灣的自然地形使得征服島嶼十分困難,但台灣人民很可能也會堅決抵抗侵略者。北京的決策者在製定戰略決策時無疑會考慮台灣的實力。然而,如果中國領導人決定發動入侵,他們不僅要考慮地理挑戰,還要考慮台灣人民的準備和意志。


    潛在的國際反應
    「所有兩棲作戰都有一個必要條件:必須完全控制海上力量,或至少是局部製海權。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安全的基地來發動、維持或恢復岸上作戰行動,」安德魯楊在最新的歷史兩棲作戰標準分析中寫道。 65

    如果中國決定攻擊台灣,中國領導人將很難控制島嶼周圍的海域。

    除了保衛台灣的意願之外,全球航運面臨的威脅也可能促使其他國家採取行動。 2023年11月,也門胡塞武裝威脅紅海航運時,美國迅速做出反應。 66印度領導人派遣了一支艦隊在該地區巡邏。丹麥派遣了一艘防空護衛艦加入聯盟。 67總計有20多個國家加入了維護紅海航行自由的行動。紅海是一條運輸全球約30%貨櫃運輸量的航線。 68亞洲水域承擔60 %的海上貿易,因此很難想像該地區航運中斷不會引發類似的反應。

    美國曾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該條約於 1979 年被廢除,卡特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斷絕了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69此後,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問題一直取決於 1979 年《台灣關係法》。該法規定,美國將與台灣保持非正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建立在以下期望之上:台灣的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並且]美國應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並應保持美國抵制任何危及台灣人民安全、社會或經濟制度的武力或其他形式脅迫的手段的能力。” 70明確法律意味著對台灣安全制度,明確宣布其安全制度的承諾。 71

    如果中國領導人真的決定攻台,美國若不予以回應,可能會失去在該地區乃至更廣闊地區履行其他國防承諾的信譽。即便如此,由於華盛頓並無任何正式的軍事保衛台灣的義務,而且它有一系列其他應對台灣襲擊的政策選擇,因此對美國信譽的損害可能有限。

    例如,即使回應不包括軍事反擊,而僅限於制裁,中國也將遭受重大經濟後果。著名地緣戰略家彼得澤漢寫道,沒有美國,「中國將失去能源供應、製成品銷售收入、進口製造這些製成品原材料的能力,以及進口或自主種植糧食的能力。」72

    台灣透過悄悄維持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夥伴關係,增強了其軍事能力以及與友軍的互通能力。 73在此基礎上,台北軍隊近期開始參與該地區的聯合軍事演習。例如,日本在2023年夏季將台灣軍事人員納入了一系列分析海峽兩岸攻擊情境的兵棋推演。 74

    在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必須獨自行動,因為它在該地區沒有太多親密盟友——儘管原則上它可能得到俄羅斯和/或北韓的支持。另一方面,一旦台灣遭到入侵,美國及其盟友(例如日本、韓國、菲律賓、澳洲以及幾個環太平洋小國)可能會提供支援。這些地區盟友可能會透過其潛艇和遠程飛彈打擊來阻止北京控制海上力量,從而協助台灣。光是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行自由,華盛頓的盟友就能阻礙入侵部隊,因為入侵部隊需要海上補給。

    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國際社會以軍事手段回應,升級的風險將顯著上升。美國和中國都擁有核武。這意味著北京的決策者必須將核交火的可能性納入其戰略考量,這或許是對入侵最有力的威懾。

    美國軍方官員定期舉行涉及兩個核武大國的演習。參演人員經常發現,當一方在常規戰鬥中開始失利時,該方領導人就會傾向於發動核打擊。 「這陷入了一個非常複雜的計算過程,」2017年演習的指揮者格雷格·鮑文準將說道。 “這顯然是我們不想看到的局面。” 75


    戰爭以外的措施
    由於中國大陸自認為對台灣控制的領土擁有主權,它已製定了一系列國際法律立場,可以援引這些立場,逐步加強對這些島嶼及其周邊海域和空域的有效控制。這包括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和2015年《國家安全法》,這些法律要求政府回應台灣採取的行動。例如,2005年的法律規定,如果台灣的「台獨」勢力採取以下行動:

    如果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76

    只有當這種威懾手段失效時,才會認為全面兩棲入侵是必要的。這也表明,人們預期,與選擇對台灣本島進行全面兩棲攻擊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開展強制外交(一種不涉及武裝衝突的強製手段,旨在通過行政措施和軍事手段相結合,同時增加對台灣的安全威脅和經濟壓力)更為實際,因此也更有可能。北京此舉的主要目標是促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接受的條件進行兩岸談判,並說服台北有必要向大陸做出有意義的政治讓步,以減輕其強制壓力。

    出口管制
    在行政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透過對台灣的進出口實施禁令或限制,加上海關和海事執法力度,拖延對台貨物進行真實性檢查和績效性(或懲罰性)檢查,從而對台灣經濟施加壓力,造成關鍵產業的延誤和中斷。如果北京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升級,可能會對大陸企業和個人向台灣出口必需品的能力實施嚴格限制。它也可能阻止或禁止大陸公民在台灣投資,造成嚴重的經濟混亂,並可能破壞社會穩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會選擇分階段逐步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有條件地增加痛苦。例如,它可能首先禁止積體電路,然後轉向煤炭和原油,同時阻止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農產品出口。 77由於農產品保質期短且運輸距離長,台灣的農產品出口將難以轉向其他市場,這將迫使台灣尋求將更多農產品出口到日本等鄰近地區。精煉銅和原鎳等關鍵礦產也將在短期內造成痛苦,因為台灣被迫尋找替代供應鏈。

    海上檢疫/海上封鎖
    更激進的做法是對台灣領土實施行政隔離。這看起來可能無傷大雅,就像中國海警局(CCG)在金門/金門、馬祖和太平島等離島周圍加強海上執法活動一樣。也可能採取更加強硬的海上封鎖,類似於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對古巴實施的“隔離”,屆時78台灣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國際貿易將被切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可以採取各種非動能措施,進一步孤立和使台灣民眾陷入貧困。例如,針對關鍵基礎設施(包括水資源、能源和金融服務)的網路攻擊活動可能會嚴重破壞台灣社會的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能攻擊台灣電信賴以生存的海底電纜,從而切斷數百萬台灣公民與外界的聯繫。 79

    這些做法並非假設,而是從中國近期行動推斷而來。例如,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將對其數位基礎設施的威脅視為戰略脆弱性的一個根源,並追蹤了多起可能對其海底電纜發動攻擊的事件。關於中國持續加強海上執法和行政/司法管控的努力,在台灣海警局與一艘大陸漁船在金門/金門附近海域發生衝突後,中國海警局加強了在靠近中國大陸海岸的台控島嶼周圍的巡邏和執法行動。 80

    雖然上述行動肯定會給民眾和政府帶來經濟壓力,但此類行動的主要目的很可能會對台灣的政治領導階層和人民產生心理影響。台灣失去對其海空通道的實際控制,以及隨之而來的獲取基本物資和服務的管道,將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能力透過海上攔截有效控制台灣的補給管道。這可能會嚴重削弱公眾對台灣政府的信心,並將挑戰中華民國「打第一槍」以打破檢疫或海上封鎖,或反擊在其海底電纜附近作業的可疑中華人民共和國船隻。中國領導人可能會在海峽引發一場常規衝突,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和軍事都有好處。

    懲罰性打擊/行動
    比封鎖更具升級性——但升級程度更低且更不切實際(因此可能性更高)——的手段是採取懲罰性行動,而非全面入侵。在升級階梯的低端,這些行動可能表現為加強網路攻擊,以擾亂關鍵公共服務和政府職能、銀行和金融服務等的運作。在升級階梯的高端,中國可能會使用飛彈襲擊、海空轟炸,甚至採取既成事實,例如奪取台灣的邊疆領土,以報復台灣採取的不可接受的行動,或迫使其按照北京的條件進行談判。

    懲罰性行動可能在封鎖背景下進行,也可能為了爭取各種讓步而臨時進行。無論如何,這些行動的目的在於透過展示中國升級至使用武力的決心和意願,施加更嚴厲的強制性壓力,同時試圖透過限制其使用武力的時間、規模和範圍來控制升級,並將其與政治訴求緊密聯繫起來。

    假設這種策略,解放軍可能會採取挑釁行動,意圖將台灣的空軍或海軍力量引入國際水域進行對抗,以便摧毀這些力量,然後提出降級和談判的要求。解放軍空軍和火箭軍可能會對台灣的防空系統進行一系列空襲和飛彈打擊,使其更容易受到後續攻擊,同時也向外界發出關於解放軍實力的強烈訊號。或者,他們可能會根據目標是否可能破壞和震懾台灣領導層和民眾來選擇目標,例如打擊象徵性的政治目標、能源設施或媒體和通訊基礎設施。

    另一種假設情況是,在北京認為台灣違反其威懾要求,或隨後提出談判要求後,武力奪取台灣的一個或多個外圍島嶼,例如金門島和馬祖島。此舉將被視為對台灣違反其威懾要求的不可逆轉的懲罰,同時也將表明台灣無力保衛其領土,從而推進北京的政治和心理目標,擴大其對目前由台北管轄的領土的控制,而無需承擔全面入侵的巨大代價。

    懲罰性打擊和封鎖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戰略學》中所說的「有限」或「限制性軍事行動」和「警告性軍事打擊」的例子,兩者都明確地被討論為旨在透過強制性外交和武力示威來影響其他國家行為的努力。 81

    政變
    企圖發動政變或政變的可能性低於上述非動能和動能強制外交,但仍比全面兩棲入侵更實際。在這種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工和特種部隊將嘗試採取短暫而果斷的行動,旨在以武力奪取政府權力,或至少俘虜國家元首。執行此類行動的部隊可能會嘗試秘密滲透台灣,甚至 可能持續數天或數週,並可能得到已在台灣的同情者——“第五縱隊”——的支持,或者他們可能會作為更大規模常規軍事行動的一部分,從海上和/或空中部署。

    低端而言,此類行動可能類似於1968年的「青瓦台突襲」。在這次突襲中,一小隊朝鮮特種部隊偽裝成韓國士兵,透過非軍事區潛入韓國,然後一路推進到距離韓國總統官邸青瓦台800公尺以內,意圖暗殺總統。

    這類行動的高階部署可能類似「緊急狂怒行動」。在「緊急狂怒行動」中,約7,300名美國特種部隊、陸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以及300名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士兵,入侵格林納達,以推翻古巴支持的政變,並對抗蘇聯的影響。 82此次行動由美國陸軍遊騎兵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對格林納達的一個機場進行空降攻擊,後續部隊得以通過運輸機抵達。同時,海軍陸戰隊在島嶼另一側對另一個機場發動了兩棲/直升機攻擊,海豹部隊也秘密潛入格林納達進行偵察並追擊高價值目標。 83

    多年來,有報告指出解放軍建造了模仿台北市中心和台灣總統府的訓練設施。 84這些訓練設施可能表明,解放軍為特種部隊襲擊台灣總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戰準備,或者僅僅提供了一個城市作戰訓練和近距離戰鬥的環境。由於解放軍公開表示已做好在台北衝突的準備,這些設施也可能代表一種心理戰形式。

    無論如何,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登陸台灣,並佔領任何機場或港口,這不僅將顯著表明台灣在此類襲擊面前的脆弱性,而且還可能對台灣民眾和防衛部隊的士氣造成足夠的衝擊,從而動搖政府的穩定。如同1968年的「藍屋突襲」一樣,這次行動也可能是為了在台灣境內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者的反抗(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然而,如此小規模的部隊,如果面對規模更大、意志更堅定、更了解地形、擁有內線先天優勢的防禦力量,任何行動都極有可能失敗。 85美軍在「緊急狂怒」行動中遭遇的戰術和後勤困境,凸顯了解放軍在缺乏來之不易的實踐經驗教訓的情況下,在此類行動中將面臨多麼艱鉅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友軍誤傷事件、後續部隊計畫行動的延誤和中斷,以及情報失誤。

    上述所有強制性手段都存在失敗的風險,也難免產生一些地緣政治後果,而這些後果可能會讓北京方面猶豫不決。即便如此,對於中共領導階層來說,失敗的物質和政治成本,以及在每種情況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造成的嚴重反噬,可能都比全面入侵台灣更令人畏懼。因此,他們很可能更傾向於繼續推行非全面入侵的強製手段,以便以最低限度的戰鬥換取讓步。 86


    目前的軍事現實
    現在一個非常合理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還沒有入侵台灣?

    1949年內戰結束後,中國社會經歷了許多動盪。韓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及其後續鎮壓,迫使北京優先考慮國內事務。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相對穩定且顯著的經濟成長。

    中國也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用於軍事能力現代化,並製定了一系列創新計劃和項目,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戰略能力大幅提升”,以及“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87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但它尚未對台灣發動全面入侵。

    入侵台灣將是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之一。即使以當今科技的進步,成功入侵的可能性也日益降低。作為1982年馬島戰爭的一部分,英國執行了最近一次大規模兩棲登陸。 88倫敦派出一支由127艘艦艇組成的特遣艦隊,從佔領該群島的13,000名阿根廷士兵手中奪回了該群島。英國有六艘艦艇沉沒,另有十艘受損,部署的36架戰鬥機中有九架受損。 89

    自2022年以來,烏克蘭軍隊使用無人水面無人機擊沉了俄羅斯大型海軍艦艇,最近的一次是2024年2月在克里米亞海岸附近擊沉一艘登陸艦。 90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人總共摧毀了20多艘俄羅斯艦艇。因此,烏克蘭人在沒有傳統海軍艦隊的情況下控制了黑海。 91他們之所以取得這項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因為持續監視和遠程精確火力技術不再被主要工業強國壟斷。

    任何中國入侵部隊在抵達台灣海岸之前,都會被偵察到。在整個穿越海峽的過程中,中國軍隊都將處於脆弱狀態,在第一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員在沙灘上留下腳印之前,他們將遭受重大損失。

    結論
    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都宣稱,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世界秩序。對他們來說,獲得對台灣的全面政治控制是其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作者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希望將台灣保留(或重新納入)為「中國」一部分的說法。

    然而,基於多種原因,透過武裝入侵來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明智之舉,也並非負責任的選擇。首先,存在核升級的風險。其次,如果傷亡人數開始增加或入侵失敗,中共將面臨嚴重的政治風險。第三,在世界主要航運走廊之一發生槍戰,其經濟損失必然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害(更不用說中國經濟繁榮穩定所依賴的全球經濟了)。

    如今最年輕的中國士兵——出生於2007年——屬於大多數家庭沒有兄弟姊妹的一代。他們代表著至少六支中國血脈的傳承——父親、母親和祖父母四位——而這些血脈最終都會隨著一位士兵的犧牲而終結。

    如此規模的民眾傷亡將帶來深遠的情感、政治和經濟後果。大眾需要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來支持統一,而不是中國家庭的長壽和孝道等儒家價值觀。 18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020-2021年的調查發現,當前中國公眾情緒並不支持以戰爭手段實現統一,更重要的是,年輕受訪者更傾向於和平主義觀點,這表明適齡人群對代價高昂且傷亡慘重的軍事行動缺乏支持。 19

    除了對人員傷亡的敏感度之外,北京在台灣開戰還將面臨長期挑戰。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統一為國家使命,而非征服敵人,但台灣基礎設施的破壞和平民傷亡將使台灣民眾的治理變得困難。這場慘勝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留下2400萬飽受苦難的民眾,他們近期遭受襲擊,糧食、能源和數位基礎設施被剝奪。這項結果將破壞「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習近平在2019年紀念《告台灣同胞書》 發表40週年的演講中提到了這一口號。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因為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也最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的選項。這並非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部勢力的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活動。」20。

    無論最終如何實現統一,台灣民眾的政治接受度仍存在不確定性。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以來一直推行「一國兩制」的統一框架,但該模式在台灣遭到抵制。 21 2019年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88.7%的台灣民眾不認可該框架。 22台灣的統一努力一直面臨持續的阻力,尤其是在國際社會對香港事態發展做出反應之後。 23

    統一失敗將嚴重損害中共的合法性,並可能毀掉未來任何統一努力。統一是中共的核心價值觀,歷任領導人,包括習近平在內,都秉持著這個理念。統一失敗將對任何一位黨的領導人的政治遺產造成政治損失,尤其考慮到習近平主席反覆宣稱,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24鑑於中共無法將失敗僅歸咎於一位領導人,為了在統一失敗中生存,中共需要重新調整其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

    合法性問題也出現在世界舞台。任何武裝嘗試都可能引發國際外交和政治反彈,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精心打造的和平全球聲譽。因此,加強對台脅迫壓力和在海峽兩岸進行有限的軍事活動似乎風險較小。然而,即使是有限的策略也可能無法確保和平統一。同樣,與美國的衝突升級為核戰的風險也是中共領導人必須考慮的可能性。

    這些人口、政治和聲譽方面的現實因素加在一起,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考量更加複雜。其中一些限制因素,例如人口下降,非常複雜,有些是不可逆轉的,而有些則是難以預測的。但它們強化了這樣一個事實:對付台灣突發事件的最大威懾力或許並非來自華盛頓,而是來自中國自身。


    地理現實
    台灣地形
    儘管在國家安全討論中台灣頻頻被提及,但其地理特徵卻鮮受關注。關於中國對台灣構成威脅的新聞報道,常常會展示一張政治地圖,強調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相對接近,這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入侵的挑戰僅在於跨越台灣海峽。從美國的角度來看,由於預期對潛在入侵的反應主要集中在空中和海上領域,因此僅憑政治邊界可能就足夠了。

    另一方面,中國軍事規劃人員別無選擇,只能仔細考慮台灣的地理位置。跨越台灣海峽只是更大規模戰役的第一階段。如果北京軍隊要在台灣建立灘頭陣地,就必須突圍並佔領島嶼的其餘部分。中國軍事規劃人員需要考慮台灣的地理位置,因此對他們來說,一張島嶼地形圖更為重要。簡單比較一下這兩種地圖,就能揭示出台灣局勢的內在複雜性。

    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說明了這種複雜性。中華民國,即台灣當局,除主島外,還控制著86個小島。其中一些島嶼距離中國大陸相當近。金門群島距離福建省海岸僅六英里多一點。 25

    台灣島最窄處距中國大陸海岸80英哩。台灣南北長245英里,最寬處近90英里。此外,台灣擁有東亞最高的山脈。最高峰玉山海拔近13000英尺,另有20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9800英尺。 26該地區沒有其他地方的高山如此靠近海洋。 27

    台灣山脈雄踞全島,為土地利用帶來挑戰。中央山脈覆蓋了全島近60%的陸地面積。山脈勾勒出天際線,塑造了島嶼的內陸。山脈起伏陡峭,河谷縱橫交錯。台北與東海岸蘭陽平原之間的陸路旅行,展現了穿越山脈的挑戰。 5號公路穿梭於橫跨深谷的高橋和數條隧道之間。山脈東端最長的隧道約六英里長。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台灣的山脈呈現出嶙峋的山峰。低海拔地區則以亞熱帶叢林為主,進一步加劇了交通和發展的複雜性。

    這意味著,為了養活近2,400萬人口,必須精心管理島上剩餘的40%土地。農地覆蓋了大約一半的可用平地,而另一半則是極其密集的城市發展區。由於中央山脈位於島嶼中心偏東方向,瀕臨太平洋,台灣人口主要集中在島嶼西側面向台灣海峽和中國大陸的平原地區。 28

    到訪台灣的遊客會注意到,島上的平地被密集地利用。台北,作為台灣最大的城市和首府,坐落在群山環繞的盆地中,佔據著一個古老的湖床。大台北從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佔據了山脈之間的每一寸空間。從台北101(原台北世界金融中心)91樓的觀景台,人們可以觀察到城市擴張如何將古老的湖床改造成如今密集發展的城市景觀。

    台灣的城市不僅規模龐大,人口密度也很高。作為參考,2020 年台北市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9,575 人;同年紐約市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11,313.81 人。 29高層公寓大樓、飯店和辦公大樓構成了台灣城市景觀的主導。餐廳和小商店佔據了人行道旁的店面。

    與美國城市街道零售店通常佔據建築正面不同,許多台灣建築的四面都是店面。零售活動常常延伸到小巷和狹窄的通道。在台北,沿著淡水河的高架公路下方建造了一排出售工具和五金的小商店,清楚地展示了即使是邊緣城市空間也能高效利用。

    即使台灣的城市並非沿著山脈延伸,城市發展往往終止得相當突然。美國的城市通常從市中心向外擴展,經過遠郊和郊區發展,最終過渡到農村和農業地區。在台灣,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過渡可能相當突然。稻田緊鄰高層公寓大樓。在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或鐵路上行駛的旅行者,會先看到綿延數英里幾乎連綿不絕的農田,然後突然進入高密度城區。

    一個國家的氣候決定了它所生產的農作物種類。台灣的亞熱帶氣候使該島成為稻米的優良產地。 2024 年,25 萬公頃的稻米種植面積產出了 115 萬噸稻米。 30台灣的個體農場規模往往較小,平均規模為 1.1 公頃。 31島上的鄉村景觀以稻田為主。農場通常呈矩形,周圍環繞著低矮的混凝土牆以控制灌溉。 32日本工程師在20世紀初佔領該島期間,在嘉義和台南市周圍的中部平原建造了廣泛的灌溉系統,開闢了 15 萬公頃的稻田,以促進該地區的水產養殖。 33

    台灣地形的軍事影響
    台灣的地理位置值得美國國防規劃給予更多關注,因為它在入侵的現實可能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果中共領導階層決定以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他們首先必須面對的挑戰是跨越至少80英里的水域才能到達該島。武力征服台灣的戰役將以歷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之一拉開序幕。相較之下,美國海軍在1945年沖繩第一波登陸動用了1400多艘作戰艦艇。 34二戰盟軍在1944年6月需要近7,000艘艦艇才能穿越英吉利海峽。 35解放軍海軍需要一支規模相當的艦隊才能登陸台灣。雖然一些人員和物資可以通過空運跨越海峽,但機械化部隊的運輸只能通過海路。

    解放軍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隱藏海峽兩岸的軍事動員。預計北京將採取精心策劃的欺騙計劃來掩蓋其意圖。然而,由於飛機和海軍艦艇在該地區巡邏,衛星和網路部隊也在監視大陸任何大規模的軍事動員或集結,因此發生突然襲擊的可能性極低。台灣政府以及任何準備保衛台灣的國家都會提前收到動員通知。

    其次,穿越台灣海峽並非易事。台灣的山脈影響著區域天氣模式,並在海峽中形成了一個相當於風洞的結構。大陸與台灣島之間的海況經常出現霧、巨浪和強風。中國所需的大型水面艦隊從大陸出擊的那一刻起也將極為脆弱。現代反艦飛彈和無人水面艦艇使烏克蘭得以在規模遠超其的俄羅斯海軍面前控制黑海。 36 烏克蘭於2022年4月用兩枚「海王星」飛彈擊沉了俄羅斯旗艦「莫斯科」號。 37台灣軍方將能夠對任何中國入侵艦隊採取類似的手段。台灣最新型的「雄風」II飛彈射程達250公里,將使停泊在中國大陸碼頭的中國艦艇面臨危險。 38

    在台灣建立灘頭陣地將是另一個重大挑戰。合適的灘頭本來就相對較少。海軍戰爭學院教授、中國問題學者伊恩·伊斯頓(Ian Easton)在台灣發現了14個潛在的登陸海灘,並指出台灣本島770英里長的海岸線“極其不適合兩棲作戰” 。 39

    比海灘的實際物理特性以及能否支援坦克穿越更重要的是,海灘後方的地形。這正是台灣地形真正讓兩棲作戰規劃者感到困惑的地方。

    理想的登陸灘頭背後應該有廣闊的開闊地,以便指揮官在突破突擊前將戰鬥力調集到岸上,從而將人員和物資儲備起來。台灣的灘頭背後要不是綿延數英里的開闊稻田,就是廣闊的城市。入侵者無法在稻田裡儲備車輛和補給。入侵部隊或許可以在城市的港口設施中這樣做,但必須在進行城市作戰的同時這樣做,而這始終是一項代價高昂的任務。

    華盛頓的軍事規劃人員並沒有花太多時間討論台灣島本身,主要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入侵台灣島的預期反應將主要集中在空中和海上領域。對中國軍事規劃人員來說,台灣的地形至關重要,因為穿越海峽只是他們需要克服的問題之一。如果中國軍隊成功建立灘頭陣地,他們就會實施突破並向內陸推進,最終奪取控制權。

    進攻部隊將主要局限於島上平坦的地區作戰。這意味著要么在稻田裡作戰,要么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裡作戰。稻田幾乎無法為推進的地面部隊提供掩護和隱蔽。平坦、起伏的地形為防禦者提供了優勢,因為他們可以用遠程武器伏擊,並在遠處摧毀進攻者。在這種交戰中,步行步兵尤其容易受到攻擊,因此他們需要乘坐裝甲運兵車,並可能由坦克護航。

    雖然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可以提供強大的防護和機動性,但它們也存在顯著的限制。在台灣,最顯著的限制在於坦克無法在稻田或任何沼澤地區行駛。美軍裝甲兵中流傳著一句俗語:“坦克不去長香蒲的地方”,因為坦克很容易陷在濕地裡。在和平時期,拖曳陷入泥沼的坦克或裝甲車非常耗時。在敵方火力下試圖拖曳陷入泥沼的車輛則極為危險,因為需要許多人暴露在地面上才能正確安裝車輛以便進行拖曳。

    由於裝甲車無法在台灣農田中穿行,任何進攻方都必須將其行動限制在公路範圍內。這帶來了另一個重大的軍事問題。如果攻擊方試圖分散開來,使用當地的農路,他們很容易受到路障的攻擊,並且難以支援或增援附近的其他部隊。如果守軍摧毀了領頭的裝甲車,其餘部隊將無法輕易繞過它,因為他們會被困在道路兩側的稻田裡。部隊將不得不停下來清理障礙物,或掉頭尋找其他路線,這將為守軍在伏擊中造成更多傷亡和損失創造機會。

    即使在理想條件下,當地的地面道路也不適合快速移動,因此軍事指揮官盡可能傾向於使用高速公路。台灣擁有強大的公路和鐵路交通網絡,只要入侵行動不受阻攔,就能方便軍隊和物資的快速調動。台灣大部分高速公路在城市之間的農田上鋪設了相當長的一段高架道路。

    即使主幹道是平地,它們仍然穿過耗水量大的農田。在台灣,防守方只需降低幾段高架路段或天橋,就能顯著擾亂進攻方的作戰機動性。進攻方必須繞過臨時搭建的障礙物,例如被毀壞的橋樑或路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於地勢平坦開闊,他們可能會陷入周圍的稻田,並暴露在遠程導彈和砲火的攻擊之下。

    道路和濕透的農田等簡單因素就能對軍事行動產生重大影響。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在1944年的“市場花園行動”中親身體驗了這一點。行動的理念是,在諾曼第戰役後,突破德軍防線遭遇頑強抵抗,奪取一條穿越荷蘭的通道,以便快速攻占德國。該計畫包括當時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行動,旨在幫助士兵迅速奪取敵方控制區深處的關鍵橋樑。

    同時,一支重裝縱隊沿路推進,以接替空降部隊,並為後續部隊確保道路暢通。整個計畫將行動與69號公路緊密相連,這條單行雙車道公路穿過沼澤農田,多處被運河和堤防阻斷。由於防守的德軍設置了重重路障,牽制住了進攻的英軍,使其無法調動出道路,因此任務失敗。 40預計四天內就能得到接替的空降部隊,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戰鬥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得多,造成了重大傷亡。英國士兵將這條路戲稱為「地獄公路」。 41

    美國國防部的《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力量》報告總結了台灣面臨的固有挑戰:

    大規模兩棲入侵是最複雜、後勤密集度最高的軍事行動之一,因此難度也最大。成功取決於行動地點附近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岸上補給和保障的快速集結以及後續不間斷的支援。入侵台灣將使中國未經考驗的武裝力量承受巨大壓力,幾乎肯定會引發國際幹預。這些壓力,加上中國軍隊的戰鬥減員、複雜的城市戰和反叛亂任務(假設登陸和突圍成功),使得對台灣的兩棲入侵對中國領導人來說構成重大的政治和軍事風險。 42

    要想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需要登陸、推動並控制台灣,且傷亡人數應在政治上可接受的範圍內,並避免造成重大的國內或國際經濟混亂。鑑於台灣島的地形挑戰,快速鞏固控制的前景似乎有限。

    兩棲作戰
    堤道行動
    二戰期間,美國軍事規劃人員制定了一項入侵當時由日本控制的福爾摩斯(現為台灣)的計畫。他們認為福爾摩斯將作為入侵日本本土的作戰基地。喬治·馬歇爾將軍、哈普·阿諾德將軍、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和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認為,島上的機場和港口對於對日發動最後攻勢至關重要。然而,當時許多海軍要員“懷疑福爾摩莎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這場入侵的規模將堪比諾曼第登陸”,著名海軍歷史學家伊恩·托爾寫道。 43

    儘管存在擔憂,華盛頓的參謀規劃人員還是對台灣問題進行了人員研究。各軍種的領導人將其命名為「堤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該計劃如今為了解入侵台灣所帶來的固有軍事挑戰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堤道行動」動用了九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師的兵力。包括所有海空軍支援部隊在內,預計共有424,436人參與。一支由4,000多艘艦船和登陸艇組成的艦隊將用於將士兵和物資運送到入侵海灘。計劃入侵部隊的規模反映了作戰挑戰。當時,也就是1944年末,規劃人員認為日軍守住台灣的兵力略低於10萬人。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決定放棄「堤道行動」。相反,他呼籲全面重新佔領菲律賓、沖繩和硫磺島,作為計畫中的入侵日本的前線作戰基地。羅斯福是在太平洋戰場的指揮官們進一步研究了面臨的挑戰,並確信他們需要完全佔領島嶼之後,才做出了這個決定。正如伊恩·托爾所寫:“他們對台灣研究得越多,就越不喜歡它。” 44

    1944年,羅斯福就「堤道行動」做出決定時,美軍正接近其實力和經驗的頂峰。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艦艇數量已從790艘增加到6768艘。 45海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先前已聯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北非、西西里島、安齊奧、塞班島、天寧島、關島以及全球其他地區實施了兩棲登陸。預計「堤道行動」的參與者包括現代史上經驗最豐富的軍事指揮官,但他們最終建議放棄入侵台灣,轉而選擇其他目標,這突顯了行動的挑戰性。

    中國的兩棲作戰記錄
    中國目前的軍事領導層缺乏直接作戰經驗,儘管歷史上解放軍在兩棲作戰方面確實有過一些成功的記錄。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國共內戰期間由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後僅幾天,中共領導人就發動了數次行動,試圖奪取中華民國控制的剩餘近海領土。 46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三週後,中共領導人命令軍隊攻占金門島(又稱金門列島)和廈門。廈門島距離大陸海岸僅一英里,解放軍於1949年10月15日成功佔領。不到兩週後,解放軍又試圖攻下距離大陸海岸僅幾英里的金門列島。解放軍部署了9048名士兵完成這項任務。

    此次行動中,所有中國士兵均有傷亡或被俘。國民黨軍陣亡1267人,受傷1982人。 1950年代,國民黨軍曾多次試圖奪回金門群島,因為金門群島距離大陸僅六英里,但至今仍處於中華民國的控制之下。 47

    在1954-1955年和1958年的台海危機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軍隊在這些外島上交火,促使美國向中華民國提供武器援助。 1954年對金門島的砲擊促使艾森豪威爾政府考慮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核武。 48

    為徹底擊敗中華民國在其剩餘的近海據點而做出的努力,對北京共產黨領導人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金門島上全部入侵部隊的損失,加上美國的干預,阻止了全面奪回中華民國的企圖。然而,來回的砲擊持續了二十年。

    這一事件也產生了更廣泛的戰略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不得不考慮華盛頓是否會幹預針對中華民國的任何進一步行動。 49廈門淪陷後一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聯軍出兵保衛韓國,北京領導人必須考慮保衛台灣的現實可能性。 1950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捲入韓戰,損失慘重,隨後幾十年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動盪以及美國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支持,迫使中共改變了奪取中華民國剩餘控制區的計畫。中華民國利用這段喘息之機,在台灣於1949年至1987年實施戒嚴期間(50,即所謂的「白色恐怖」),透過接受美國的軍事支持鞏固了其地位。 51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確實在 1974 年在西沙群島成功發動了聯合作戰和兩棲攻擊,利用海軍力量、海上民兵和非正規步兵從越南共和國手中奪取了幾個島嶼。一方面,西沙群島戰役未能充分展現現代解放軍和解放軍海軍 (PLAN) 的能力,尤其是考慮到該行動僅涉及幾艘艦艇和大約 500 名官兵。 52另一方面,該行動也為中國提供了借鑒,使其可以考慮如何再次利用美國支持減少的時機來安排軍事行動,以及如何嘗試利用民用船隻和非正規部隊與海軍相結合來實現其目標,尤其是在涉及台灣週邊地區的情況下。

    台灣的軍事準備
    初級軍官學習攻防基礎知識的首要原則之一就是:守軍控制地面,而攻軍控制時間。這是為了警示守軍,要迅速行動,做好最佳作戰準備,因為攻軍掌握主動權。攻軍決定戰鬥何時爆發。在這種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上放棄了對時間的控制,給了中華民國超過75年的時間來鞏固其地位。

    如今,中華民國武裝部隊共有258萬人服役。其中現役軍人9.4萬人,另有150萬人為預備役軍人。 53台灣男性青年自19歲起須服兵役。 54 2022年,中華民國官員將義務軍訓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 55

    中華民國海軍擁有4萬名水兵和167艘艦艇。目前服役的大多數艦艇都是從其他國家購買或基於外國設計。台灣目前擁有8艘成功級護衛艦,這些護衛艦的船體是基於美國佩里級護衛艦自主建造的。 56未來幾年,隨著國產輕型護衛艦的建造,台灣海軍艦隊將進一步壯大。預計建造的12艘新艦中的第一艘將於2026年10月交付。 57

    台灣軍方官員也在研發無人水下航行器。「慧龍」(又稱「智龍」)水下無人潛航器的研發始於2020年。無人潛航器配備兩個魚雷發射管,可增強台灣柴電潛艦部隊的作戰能力。 58

    為了保衛領空,中華民國擁有一支由471架軍用飛機組成的機隊,其中包括285架戰鬥機。備受推崇的F-16戰鬥機是台灣戰鬥機機隊的核心,該機隊還配備F-5、達梭幻影戰鬥機和國產F-CK-1「經國」輕型戰鬥機。 59為了提供岸基遠程打擊能力,中華民國擁有強大的陸基攻擊和反艦飛彈系統。其中包括三種不同型號的「雄風」飛彈,最大射程為150公里,以及能夠打擊2000公里外陸地目標的「雲峰」飛彈。 60

    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行名為「漢光」的軍事演習,參演部隊包括陸海空三軍。 2025年的演習模擬了中國大陸常規軍事演習升級為對台全面攻擊的情境。該演習包含多項「灰色地帶」活動,例如中國大陸將軍隊偽裝成挖沙船或民用船隻,以及廣泛使用無人機。 61

    中國軍事規劃人員相信,台灣民眾將為保衛家園發動強大的攻勢。 2024年末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願意保衛自己的島嶼,抵禦中國的入侵。 62為了確保公民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政府於2025年開始舉行「全社會」民防演習,以應對入侵等自然和非自然災害。 「我們希望不僅透過軍事力量,也透過全社會在國防上的韌性,確保台灣的安全,並透過展示我們的力量實現和平,」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在3月份的活動中表示。 63

    許多台灣民眾也自費參加訓練課程,學習如何保衛家園免受中國入侵。他們練習辨識中國士兵、進行有序撤離、治療戰場傷者。隈研修院每週提供四到五次類似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大多數席位幾分鐘內就售罄。 64

    雖然台灣的自然地形使得征服島嶼十分困難,但台灣人民很可能也會堅決抵抗侵略者。北京的決策者在製定戰略決策時無疑會考慮台灣的實力。然而,如果中國領導人決定發動入侵,他們不僅要考慮地理挑戰,還要考慮台灣人民的準備和意志。


    潛在的國際反應
    「所有兩棲作戰都有一個必要條件:必須完全控制海上力量,或至少是局部製海權。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安全的基地來發動、維持或恢復岸上作戰行動,」安德魯楊在最新的歷史兩棲作戰標準分析中寫道。 65

    如果中國決定攻擊台灣,中國領導人將很難控制島嶼周圍的海域。

    除了保衛台灣的意願之外,全球航運面臨的威脅也可能促使其他國家採取行動。 2023年11月,也門胡塞武裝威脅紅海航運時,美國迅速做出反應。 66印度領導人派遣了一支艦隊在該地區巡邏。丹麥派遣了一艘防空護衛艦加入聯盟。 67總計有20多個國家加入了維護紅海航行自由的行動。紅海是一條運輸全球約30%貨櫃運輸量的航線。 68亞洲水域承擔60 %的海上貿易,因此很難想像該地區航運中斷不會引發類似的反應。

    美國曾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該條約於 1979 年被廢除,卡特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並斷絕了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69此後,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問題一直取決於 1979 年《台灣關係法》。該法規定,美國將與台灣保持非正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建立在以下期望之上:台灣的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並且]美國應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並應保持美國抵制任何危及台灣人民安全、社會或經濟制度的武力或其他形式脅迫的手段的能力。” 70明確法律意味著對台灣安全制度,明確宣布其安全制度的承諾。 71

    如果中國領導人真的決定攻台,美國若不予以回應,可能會失去在該地區乃至更廣闊地區履行其他國防承諾的信譽。即便如此,由於華盛頓並無任何正式的軍事保衛台灣的義務,而且它有一系列其他應對台灣襲擊的政策選擇,因此對美國信譽的損害可能有限。

    例如,即使回應不包括軍事反擊,而僅限於制裁,中國也將遭受重大經濟後果。著名地緣戰略家彼得澤漢寫道,沒有美國,「中國將失去能源供應、製成品銷售收入、進口製造這些製成品原材料的能力,以及進口或自主種植糧食的能力。」72

    台灣透過悄悄維持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夥伴關係,增強了其軍事能力以及與友軍的互通能力。 73在此基礎上,台北軍隊近期開始參與該地區的聯合軍事演習。例如,日本在2023年夏季將台灣軍事人員納入了一系列分析海峽兩岸攻擊情境的兵棋推演。 74

    在發生武裝衝突的情況下,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必須獨自行動,因為它在該地區沒有太多親密盟友——儘管原則上它可能得到俄羅斯和/或北韓的支持。另一方面,一旦台灣遭到入侵,美國及其盟友(例如日本、韓國、菲律賓、澳洲以及幾個環太平洋小國)可能會提供支援。這些地區盟友可能會透過其潛艇和遠程飛彈打擊來阻止北京控制海上力量,從而協助台灣。光是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行自由,華盛頓的盟友就能阻礙入侵部隊,因為入侵部隊需要海上補給。

    如果中國入侵台灣,國際社會以軍事手段回應,升級的風險將顯著上升。美國和中國都擁有核武。這意味著北京的決策者必須將核交火的可能性納入其戰略考量,這或許是對入侵最有力的威懾。

    美國軍方官員定期舉行涉及兩個核武大國的演習。參演人員經常發現,當一方在常規戰鬥中開始失利時,該方領導人就會傾向於發動核打擊。 「這陷入了一個非常複雜的計算過程,」2017年演習的指揮者格雷格·鮑文準將說道。 “這顯然是我們不想看到的局面。” 75


    戰爭以外的措施
    由於中國大陸自認為對台灣控制的領土擁有主權,它已製定了一系列國際法律立場,可以援引這些立場,逐步加強對這些島嶼及其周邊海域和空域的有效控制。這包括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和2015年《國家安全法》,這些法律要求政府回應台灣採取的行動。例如,2005年的法律規定,如果台灣的「台獨」勢力採取以下行動:

    如果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76

    只有當這種威懾手段失效時,才會認為全面兩棲入侵是必要的。這也表明,人們預期,與選擇對台灣本島進行全面兩棲攻擊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開展強制外交(一種不涉及武裝衝突的強製手段,旨在通過行政措施和軍事手段相結合,同時增加對台灣的安全威脅和經濟壓力)更為實際,因此也更有可能。北京此舉的主要目標是促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接受的條件進行兩岸談判,並說服台北有必要向大陸做出有意義的政治讓步,以減輕其強制壓力。

    出口管制
    在行政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透過對台灣的進出口實施禁令或限制,加上海關和海事執法力度,拖延對台貨物進行真實性檢查和績效性(或懲罰性)檢查,從而對台灣經濟施加壓力,造成關鍵產業的延誤和中斷。如果北京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升級,可能會對大陸企業和個人向台灣出口必需品的能力實施嚴格限制。它也可能阻止或禁止大陸公民在台灣投資,造成嚴重的經濟混亂,並可能破壞社會穩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會選擇分階段逐步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有條件地增加痛苦。例如,它可能首先禁止積體電路,然後轉向煤炭和原油,同時阻止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農產品出口。 77由於農產品保質期短且運輸距離長,台灣的農產品出口將難以轉向其他市場,這將迫使台灣尋求將更多農產品出口到日本等鄰近地區。精煉銅和原鎳等關鍵礦產也將在短期內造成痛苦,因為台灣被迫尋找替代供應鏈。

    海上檢疫/海上封鎖
    更激進的做法是對台灣領土實施行政隔離。這看起來可能無傷大雅,就像中國海警局(CCG)在金門/金門、馬祖和太平島等離島周圍加強海上執法活動一樣。也可能採取更加強硬的海上封鎖,類似於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對古巴實施的“隔離”,屆時78台灣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國際貿易將被切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可以採取各種非動能措施,進一步孤立和使台灣民眾陷入貧困。例如,針對關鍵基礎設施(包括水資源、能源和金融服務)的網路攻擊活動可能會嚴重破壞台灣社會的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能攻擊台灣電信賴以生存的海底電纜,從而切斷數百萬台灣公民與外界的聯繫。 79

    這些做法並非假設,而是從中國近期行動推斷而來。例如,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將對其數位基礎設施的威脅視為戰略脆弱性的一個根源,並追蹤了多起可能對其海底電纜發動攻擊的事件。關於中國持續加強海上執法和行政/司法管控的努力,在台灣海警局與一艘大陸漁船在金門/金門附近海域發生衝突後,中國海警局加強了在靠近中國大陸海岸的台控島嶼周圍的巡邏和執法行動。 80

    雖然上述行動肯定會給民眾和政府帶來經濟壓力,但此類行動的主要目的很可能會對台灣的政治領導階層和人民產生心理影響。台灣失去對其海空通道的實際控制,以及隨之而來的獲取基本物資和服務的管道,將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能力透過海上攔截有效控制台灣的補給管道。這可能會嚴重削弱公眾對台灣政府的信心,並將挑戰中華民國「打第一槍」以打破檢疫或海上封鎖,或反擊在其海底電纜附近作業的可疑中華人民共和國船隻。中國領導人可能會在海峽引發一場常規衝突,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和軍事都有好處。

    懲罰性打擊/行動
    比封鎖更具升級性——但升級程度更低且更不切實際(因此可能性更高)——的手段是採取懲罰性行動,而非全面入侵。在升級階梯的低端,這些行動可能表現為加強網路攻擊,以擾亂關鍵公共服務和政府職能、銀行和金融服務等的運作。在升級階梯的高端,中國可能會使用飛彈襲擊、海空轟炸,甚至採取既成事實,例如奪取台灣的邊疆領土,以報復台灣採取的不可接受的行動,或迫使其按照北京的條件進行談判。

    懲罰性行動可能在封鎖背景下進行,也可能為了爭取各種讓步而臨時進行。無論如何,這些行動的目的在於透過展示中國升級至使用武力的決心和意願,施加更嚴厲的強制性壓力,同時試圖透過限制其使用武力的時間、規模和範圍來控制升級,並將其與政治訴求緊密聯繫起來。

    假設這種策略,解放軍可能會採取挑釁行動,意圖將台灣的空軍或海軍力量引入國際水域進行對抗,以便摧毀這些力量,然後提出降級和談判的要求。解放軍空軍和火箭軍可能會對台灣的防空系統進行一系列空襲和飛彈打擊,使其更容易受到後續攻擊,同時也向外界發出關於解放軍實力的強烈訊號。或者,他們可能會根據目標是否可能破壞和震懾台灣領導層和民眾來選擇目標,例如打擊象徵性的政治目標、能源設施或媒體和通訊基礎設施。

    另一種假設情況是,在北京認為台灣違反其威懾要求,或隨後提出談判要求後,武力奪取台灣的一個或多個外圍島嶼,例如金門島和馬祖島。此舉將被視為對台灣違反其威懾要求的不可逆轉的懲罰,同時也將表明台灣無力保衛其領土,從而推進北京的政治和心理目標,擴大其對目前由台北管轄的領土的控制,而無需承擔全面入侵的巨大代價。

    懲罰性打擊和封鎖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戰略學》中所說的「有限」或「限制性軍事行動」和「警告性軍事打擊」的例子,兩者都明確地被討論為旨在透過強制性外交和武力示威來影響其他國家行為的努力。 81

    政變
    企圖發動政變或政變的可能性低於上述非動能和動能強制外交,但仍比全面兩棲入侵更實際。在這種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工和特種部隊將嘗試採取短暫而果斷的行動,旨在以武力奪取政府權力,或至少俘虜國家元首。執行此類行動的部隊可能會嘗試秘密滲透台灣,甚至 可能持續數天或數週,並可能得到已在台灣的同情者——“第五縱隊”——的支持,或者他們可能會作為更大規模常規軍事行動的一部分,從海上和/或空中部署。

    低端而言,此類行動可能類似於1968年的「青瓦台突襲」。在這次突襲中,一小隊朝鮮特種部隊偽裝成韓國士兵,透過非軍事區潛入韓國,然後一路推進到距離韓國總統官邸青瓦台800公尺以內,意圖暗殺總統。

    這類行動的高階部署可能類似「緊急狂怒行動」。在「緊急狂怒行動」中,約7,300名美國特種部隊、陸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以及300名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士兵,入侵格林納達,以推翻古巴支持的政變,並對抗蘇聯的影響。 82此次行動由美國陸軍遊騎兵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對格林納達的一個機場進行空降攻擊,後續部隊得以通過運輸機抵達。同時,海軍陸戰隊在島嶼另一側對另一個機場發動了兩棲/直升機攻擊,海豹部隊也秘密潛入格林納達進行偵察並追擊高價值目標。 83

    多年來,有報告指出解放軍建造了模仿台北市中心和台灣總統府的訓練設施。 84這些訓練設施可能表明,解放軍為特種部隊襲擊台灣總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戰準備,或者僅僅提供了一個城市作戰訓練和近距離戰鬥的環境。由於解放軍公開表示已做好在台北衝突的準備,這些設施也可能代表一種心理戰形式。

    無論如何,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登陸台灣,並佔領任何機場或港口,這不僅將顯著表明台灣在此類襲擊面前的脆弱性,而且還可能對台灣民眾和防衛部隊的士氣造成足夠的衝擊,從而動搖政府的穩定。如同1968年的「藍屋突襲」一樣,這次行動也可能是為了在台灣境內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者的反抗(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

    然而,如此小規模的部隊,如果面對規模更大、意志更堅定、更了解地形、擁有內線先天優勢的防禦力量,任何行動都極有可能失敗。 85美軍在「緊急狂怒」行動中遭遇的戰術和後勤困境,凸顯了解放軍在缺乏來之不易的實踐經驗教訓的情況下,在此類行動中將面臨多麼艱鉅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友軍誤傷事件、後續部隊計畫行動的延誤和中斷,以及情報失誤。

    上述所有強制性手段都存在失敗的風險,也難免產生一些地緣政治後果,而這些後果可能會讓北京方面猶豫不決。即便如此,對於中共領導階層來說,失敗的物質和政治成本,以及在每種情況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造成的嚴重反噬,可能都比全面入侵台灣更令人畏懼。因此,他們很可能更傾向於繼續推行非全面入侵的強製手段,以便以最低限度的戰鬥換取讓步。 86


    目前的軍事現實
    現在一個非常合理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還沒有入侵台灣?

    1949年內戰結束後,中國社會經歷了許多動盪。韓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及其後續鎮壓,迫使北京優先考慮國內事務。然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相對穩定且顯著的經濟成長。

    中國也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用於軍事能力現代化,並製定了一系列創新計劃和項目,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戰略能力大幅提升”,以及“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87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但它尚未對台灣發動全面入侵。

    入侵台灣將是史上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之一。即使以當今科技的進步,成功入侵的可能性也日益降低。作為1982年馬島戰爭的一部分,英國執行了最近一次大規模兩棲登陸。 88倫敦派出一支由127艘艦艇組成的特遣艦隊,從佔領該群島的13,000名阿根廷士兵手中奪回了該群島。英國有六艘艦艇沉沒,另有十艘受損,部署的36架戰鬥機中有九架受損。 89

    自2022年以來,烏克蘭軍隊使用無人水面無人機擊沉了俄羅斯大型海軍艦艇,最近的一次是2024年2月在克里米亞海岸附近擊沉一艘登陸艦。 90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人總共摧毀了20多艘俄羅斯艦艇。因此,烏克蘭人在沒有傳統海軍艦隊的情況下控制了黑海。 91他們之所以取得這項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因為持續監視和遠程精確火力技術不再被主要工業強國壟斷。

    任何中國入侵部隊在抵達台灣海岸之前,都會被偵察到。在整個穿越海峽的過程中,中國軍隊都將處於脆弱狀態,在第一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員在沙灘上留下腳印之前,他們將遭受重大損失。

    結論
    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都宣稱,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世界秩序。對他們來說,獲得對台灣的全面政治控制是其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作者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希望將台灣保留(或重新納入)為「中國」一部分的說法。

    然而,基於多種原因,透過武裝入侵來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明智之舉,也並非負責任的選擇。首先,存在核升級的風險。其次,如果傷亡人數開始增加或入侵失敗,中共將面臨嚴重的政治風險。第三,在世界主要航運走廊之一發生槍戰,其經濟損失必然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害(更不用說中國經濟繁榮穩定所依賴的全球經濟了)。

    反對中國入侵台灣的軍事論點非常有力,但其實是四個論點中最薄弱的一個。作者並非聲稱成功軍事入侵台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和資源,幾乎任何軍事問題都可以克服。發動戰爭的決定通常歸結為簡單的風險與報酬分析。本研究表明,入侵台灣將是一項高風險的行動,成功機率很低,因為穿越海峽非常困難,而且在完全不適合入侵的地形上進行大規模地面戰役。

    另一個合理的問題是,為什麼華盛頓有這麼多人關注這潛在的軍事態勢。北京領導人自1949年以來就一直想奪取台灣的控制權,但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直到2016年左右才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仔細檢視過去15年美國國防部的年度預算,就能合理地解釋其近乎一心一意地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的原因。第一次冷戰結束後,國防開支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保持穩定。 「9·11」事件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反恐戰爭成為五角大廈慷慨解囊的理由,國防預算大幅增加。各軍種利用這些額外資金啟動了一系列昂貴的採購項目。這些新武器中,很少有與恐怖分子有太大關係的。

    如今,許多推高國防預算的武器都是在「9·11」事件後不久推出的,當時華盛頓很少有人願意強烈反對任何國防開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2001年10月26日贏得了F-35的研發合同,當時世貿中心遺址的廢墟仍在燃燒。 92

    反恐戰爭支出在2011年達到高峰。此後幾年,年度支出水準一直下降,直到2016年才開始回升,主要理由是大國競爭和中國潛在的軍事侵略。 93在國防開支再次開始增加之前,警告中國軍事威脅迫在眉睫的新聞文章數量大幅增加。 LEXIS NEXIS產生的數據顯示,媒體提及「中國軍事」次數的增加與國防開支的成長是一致的。 94

    就五角大廈的採購週期而言,2016年意義重大。 21世紀初,各軍種啟動了一系列新的採購項目,引發了未來支出義務的巨額波動。隨著專案完成開發階段並投入生產,年度國防預算必須增加才能支付這些新採購。反恐戰爭為支出成長提供了廣泛的藉口。由於沒有一連串對外戰爭來證明國防預算歷史性高企的合理性,國家安全機構需要一個新的設想。第一次冷戰期間,蘇聯對西歐的威脅被認為是增加國防開支的原因。如今,中國全面入侵台灣的威脅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

    對國家安全機構來說,台灣局勢堪稱理想。它足以證明所有可以想像的支出方案都是合理的。目前,各軍種正在開發一系列全新的武器項目,例如B-21轟炸機、「哨兵」核子飛彈計畫、「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潛艦、「星座」級護衛艦,以及一系列太空和網路項目。

    目前預計,光是核武現代化的成本就將在未來30年內達到1.7兆美元。 95要讓民眾接受購買航空母艦、轟炸機、戰鬥機、人工智慧和間諜衛星來打擊阿富汗的部落武裝,恐怕很難。從將軍或國防工業主管的角度來看,瞄準像中國這樣經驗豐富的對手,才是採購高端武器更有說服力的理由。

    華盛頓的決策者應該基於對國家安全需求的現實評估,而不是被誇大的入侵威脅或煽動性言論所左右。決策者不應簡單地接受那些危言聳聽者的觀點,而應運用一些常識,對許多安全相關決策所依據的前提提出一些基本問題。

    美國國會議員即將就首個1兆美元年度國防預算進行辯論。台灣局勢將成為這些辯論中的重要議題。這項研究表明,有許多理由質疑台灣人民實際面臨的危險的合理性。美國政策制定者必須慎重考慮現實,以免讓子孫後代承擔應對極不可能發生的衝突的財政負擔。


    喜歡來美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9-14 08:59 , Processed in 0.0646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