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9-3 03:40 編輯
原文:蒙古騎兵VS埃及的馬木路克——蒙古西征中的最大慘敗
馬木路克騎兵
馬木路克是阿拉伯語「奴隸」的意思。從公元9世紀起,阿拔斯帝國的哈里發們開始從小亞細亞和高加索地區購買奴隸,經過嚴格訓練以後,組建成騎兵部隊,由哈里發直接指揮,用以抗衡擁兵自重的阿拉伯各部落首領。後來阿拉伯各地的蘇丹紛紛效仿,組建自己的馬木路克部隊。馬木路克士兵雖然是奴隸身份,但由於深得主人的器重,待遇優厚,收入頗豐,馬木路克將領往往能夠進入政壇高層擔任職務。
公元13世紀的埃及,本由埃宥比王朝(Ayyubid)統治。埃宥比王朝是1174年由大名鼎鼎的薩拉丁創立,而埃宥比王朝賴以生存的馬木路克軍隊也是當年由薩拉丁一手組建。薩拉丁的子孫一代不如一代,到13世紀初葉完全成為阿拔斯帝國的附庸。1250年,埃宥比王朝蘇丹薩利赫(as-Salih)病逝,突厥籍馬木路克將領阿依巴克(Aybak)殺掉了年幼的繼承人,娶了薩利赫的遺孀為妻,從而創建埃及馬木路克政權。巴格達的哈里發拒絕承認這竊國大盜,同阿依巴克發生多次武裝衝突。1258年蒙古西征軍攻滅阿拔斯帝國,巴格達慘遭屠城厄運,使得開羅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而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從此登堂入室,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頂樑柱。
馬木路克重裝騎兵
馬木路克軍隊的戰鬥力在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原因在於兵源和訓練。每年阿拉伯人販子從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草原誘拐或綁架數以萬計的孩童,把他們送到巴格達、大馬士革、和開羅的奴隸市場販賣,而阿拉伯蘇丹們挑選素質最好的孩子,買下來送入軍事學校,成為未來的馬木路克士兵。最受歡迎的馬木路克「原材料」來自高加索的喬治亞和中亞突厥部落,據歷史文獻記載,這個時期喬治亞每年被拐走賣掉的孩童多達兩萬人。高加索山民和中亞突厥人具有粗壯強健的體魄,和好勇鬥狠的性格,是當兵的上佳材料。埃及馬木路克政權建立以後的500年間,馬穆魯克士兵幾乎全部來自高加索地區。
馬木路克軍事學校有非常科學的訓練體制,孩子們先學習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教義,灌輸對主人的忠誠;長到14歲開始接受系統化的身體和軍事技能訓練,包括熟練使用彎刀、長矛和弓箭等武器,以及基本騎術。箭法尤其受到高度重視,學員們先練習站在地上射箭,然後學習馬上射箭,最後學習策馬飛馳時的射術。基本軍事技能完全掌握以後,學員開始接受所謂「騎術訓練」(Hippodrome),即騎兵戰術單位的機動訓練。這裡學員們演練在進退迂迴等各種戰術機動中保持隊形,互相照應。
馬木路克騎兵全部是重騎兵,頭戴精鋼打造的頭盔,身披鋼絲密織而成的鎖子甲。馬木路克騎兵的盔甲比歐洲騎士的全套行頭輕便很多,但防護效果並不差。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鋒利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馬木路克強弓的尺寸比蒙古強弓還要大一號,射程遠,穿透力強,只是射速稍慢。坐騎是世界聞名的阿拉伯純種馬,身高腿長,衝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和蒙古騎兵不同的是,馬木路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因而機動性遠遠不如蒙古騎兵。
馬木路克軍隊的戰術和蒙古軍隊也差異明顯。馬木路克軍隊打仗時通常先採取守勢,騎兵們排成整齊的隊形,用強弓一波接一波地齊射打擊進攻的敵軍。馬木路克騎兵箭術高超,能夠在相當遠的距離上準確射中敵人。等到敵人被弓箭齊射大量消減,陣形散亂以後,馬木路克騎兵才發起攻擊。這時馬木路克騎兵會以嚴整的隊形衝向敵陣,接近敵人時先施放一波弓箭,然後衝入敵陣,以長矛或馬刀與敵人格鬥。馬木路克騎兵的刀法尤其出色,可以在策馬疾馳時劈中懸掛在空中的一顆蜜棗,而享譽世界的大馬士革彎刀更讓馬木路克騎兵如虎添翼,在近距離格鬥中勢不可擋。
拿破崙.波拿巴
馬木路克軍隊在裝備和戰術上綜合了歐洲騎士和中亞輕騎兵的優點,加上馬木路克士兵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鬥志頑強,的確是中世紀的一支勁旅。埃及馬木路克王朝依靠這支優秀的軍隊延續了500多年。1798年,馬木路克騎兵被入侵的法國軍隊兩次擊敗,埃及馬木路克王朝才宣告滅亡,而這支法國遠征軍的統帥名叫拿破崙.波拿巴。
2、蒙古西征軍
蒙古騎兵
說來有趣的是,蒙古王子旭烈兀被阿拉伯世界廣大的基督徒視為救世主,而他的西征大軍被看作是來自東方的十字軍。
早在唐朝的時候,阿拉伯就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當時在中國傳播的阿拉伯屬於聶思托留教派(Nestorianism),中國稱之為景教。聶思托留教派創始人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聶思托留(Nestorius,386〜451),由於在教廷內部鬥爭中失敗,他被放逐到埃及沙漠裡的一個修道院。聶思托留教派因此被視為異端,在歐洲遭到打壓,聶思托留教徒們於是向東發展,逐漸在亞洲生根發芽。
蒙古人主要信奉薩滿教,但景教徒也不少。蒙古大汗蒙哥對帝國內所有的宗教都以禮相待,出席每一個重要的宗教活動。他曾對來訪的羅馬教庭使者盧布魯克(Rubruck)說:「我們蒙古人相信世上只有一個上帝,主宰所有人的命運,但就像上帝讓人的手生出互不相同的五指一樣,上帝也允許不同地方的人們擁有不同的信仰。」這種非凡的政治智慧讓盧布魯克影響深刻。
蒙古帝國一直善待阿拉伯派,也是因為蒙古貴族中的有大批景教徒。蒙古克烈部很早以前就集體皈依景教,蒙哥、忽必烈、旭烈兀三兄弟的母親,也就是拖雷的王妃唆魯禾帖尼,就來自克烈部。受母親的影響,蒙哥汗對景教徒非常青睞,他挑選的宰相孛魯合也是景教徒。1255年,蒙哥汗在都城哈拉和林舉行了一次各大宗教的辯論會,代表天主教的是羅馬教庭使者盧布魯克,西藏的那摩喇嘛代表佛教,而道教的代表是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根據盧布魯克記載,辯論非常激烈,但他最終取得了勝利,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其它的史料佐證。
蒙哥汗
亞美尼亞國王海屯(Hayton)大概是整個中亞最具有政治眼光的人物。當歐亞其他國家將蒙古人視為洪水猛獸的時候,他敏銳地察覺到蒙古帝國對待阿拉伯的友好態度,認為蒙古人有可能成為中、西亞飽受壓迫的基督徒的大救星。蒙古將領綽兒馬罕征伐高加索地區的時候,海屯主動向綽兒馬罕請降,成為蒙古帝國忠實的附庸。當海屯聽說蒙古有西征阿拉伯的打算時,知道時機已到。他日夜兼程趕到哈拉和林面見蒙哥汗。海屯陳述說,如果蒙古西征大軍打著為基督徒剷除阿拔斯政權,解放聖城耶路撒冷的旗號,將得到阿拉伯帝國內所有基督徒的支持和擁護。這樣惠而不費的事情蒙哥汗何樂而不為,海屯於是手持蒙哥汗簽發的「札兒里黑」——即蒙古大汗的御敕——滿載而歸。亞美尼亞的史料對這道御敕有詳細記載,大體內容是保護亞美尼亞國家不受異族侵略,授予亞美尼亞阿拉伯會在整個蒙古帝國自由傳教的權利。御敕還保證將派遣旭烈兀西征,消滅基督徒不共戴天的敵人阿拔斯哈里發,並將聖城耶路撒冷歸還給基督徒。
1256年,旭烈兀率領15萬大軍出征波斯和阿拉伯。表面上看這簡直就是一支蒙古十字軍,軍中來自阿拉伯附屬國的部隊就有好幾萬人,海屯親率兩萬亞美尼亞鐵甲騎兵打頭陣。蒙古軍中顯要的基督徒還包括旭烈兀麾下的悍將怯的不花。旭烈兀本人雖然信奉薩滿教,他的王妃脫古思可敦卻是景教徒。脫古思可敦精明幹練,蒙哥汗對她非常賞識,多次囑咐旭烈兀遇到大事一定要和她商量。脫古思可敦對旭烈兀的宗教政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每每旭烈兀大軍宿營的時候,軍中的阿拉伯士兵們就支起帳篷教堂,搖響木鈴,召喚教徒們前來祈禱。
蒙古騎兵
旭烈兀以阿拉伯的名義征伐阿拔斯阿拉伯帝國,羅馬教庭卻反應冷淡。阿拉伯在100多年前就東西分野,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東正教水火不容,都認為對方是異端邪說。由於絕大多數的東方阿拉伯派都屬於東正教系統,在羅馬教庭眼中跟異教徒沒有兩樣。羅馬天主教拘泥於門戶之見,終究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旭烈兀西征收復巴勒斯坦的失地。
3、阿音札魯特戰役
1260年8月的一天,埃及馬木路克(Mameluke)蘇丹忽都斯(Kudus)率領12萬大軍從開羅出發,前往敘利亞去同蒙古軍隊決戰。這幾年來蒙古的西征大軍在旭烈兀的統帥下,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捲波斯和兩河流域。兩年前巴格達陷落,阿拔斯哈里發帝國(Abbasid Caliphate)的末代君主、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領袖穆斯塔西姆(al-Mustasim)被蒙古大軍生擒處死,阿拔斯帝國滅亡;僅僅7個月前,阿拉伯人在亞洲最後的重鎮大馬士革陷落,至此埃及馬木路克政權成為阿拉伯世界碩果僅存的一支武裝力量。忽都斯知道整個阿拉伯世界現在正站在懸崖邊上,而力挽狂瀾的重任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生死存亡繫於此戰,倘若失敗,則這個世界上的阿拉伯政權將不復存在。
阿音札魯特戰役
忽都斯此次東征時機選擇的相當好,幾個月前,蒙古大汗蒙哥去世,旭烈兀的哥哥忽必烈和阿不里哥為爭奪汗位而發動內戰,而旭烈兀率領十幾萬大軍東歸以助其兄一臂之力,只留下部將怯的不花率領兩萬軍隊鎮守大馬士革。忽都斯得到消息,明白這正是決戰的天賜良機,於是立刻將蒙古使臣斬首示眾,然後徵發舉國之兵,準備前往敘利亞同怯的不花決一死戰。出征之前,忽都斯派信使去聯絡十字軍在巴勒斯坦的據點,建議拋棄前嫌,合力抗擊蒙古入侵。十字軍騎士們因為剛剛被怯的不花擊敗,已經喪失鬥志,拒絕了忽都斯的提議,但也保證不會阻攔馬木路克大軍借道巴勒斯坦北上。
1260年9月3日,馬木路克大軍在巴勒斯坦北部的阿音札魯特(Ayn Jalut)遇到了怯的不花率領的蒙古大軍。雖然蒙古軍隊人數比馬木路克大軍少了幾倍,怯的不花仍然神情自若,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而他自信心感染了所有的蒙古將士。相比起來馬木路克陣營里氣氛卻緊張壓抑,從統帥忽都斯到普通士兵都有些惶恐不安。雖然馬木路克軍隊是阿拉伯世界公認的勁旅,蒙古軍隊在數十年的征戰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已經成為一個神話,任何軍隊和蒙古雄師對陣都會未戰先怯。
阿音札魯特戰役
正當旭烈兀和他的將軍們策畫進軍耶路撒冷的時候,一個來自中國的信使帶來蒙哥大汗駕崩【註1】的消息。歷史於是在這裡重演:就像窩闊台汗的去世使歐洲免遭蒙古拔都大軍的蹂躪一樣,蒙哥汗的去世也使阿拉伯世界擺脫了滅亡的命運。旭烈兀立刻率領大軍東歸,去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爭奪汗位,只留下怯的不花統領兩萬軍隊鎮守大馬士革。
註:1259年蒙哥汗在南征中國時,於2月在四川合州(今四川重慶合川區)釣魚城長達半年的激戰中,據傳為南宋軍隊使用的火砲擊傷,於同年8月11日去世
埃及馬木路克蘇丹忽都斯雖然得到旭烈兀東歸的消息,他並不知道大馬士革有多少蒙古留守部隊,因而不敢輕舉妄動。也是機緣巧合,巴勒斯坦的十字軍騎士們的一次軍事行動為他展示了怯的不花大軍的實力。西頓(Sidon)的儒連伯爵和貝魯特的聖殿騎士團將領約翰率軍襲擊蒙古巡邏隊,戰鬥中怯的不花的侄兒被殺。怯的不花大怒,率軍反擊,徹底打垮約翰的聖殿騎士部隊,然後攻陷西頓,將其洗劫一空。蒙古人的懲戒行動其實得不償失,不但徹底同十字軍政權決裂,而且將自己的兵力暴露無餘。
埃及蘇丹忽都斯得知蒙古大馬士革守軍兵力不足,決心趁此機會同怯的不花決戰。雖然忽都斯手下的馬木路克騎兵不足5萬,他以阿拉伯聖戰的名義召集北非所有穆斯林部隊,最後組成一支12萬人的大軍。這些應召而來的輕騎兵來自埃及腹地和利比亞沙漠的遊牧民族,他們由於消息閉塞,對蒙古人的軍威一無所知,因而士氣反倒比馬木路克軍隊高昂。忽都斯大軍借道十字軍控制的加薩地區,向敘利亞進發。怯的不花此時的可用之兵包括兩個萬人隊的蒙古騎兵,和一些敘利亞地方部隊。亞美尼亞國王海屯此時已經回國,但留下兩千鐵甲騎兵助陣。這樣阿音札魯特戰役中參戰的蒙古軍隊約為25000人。
阿音札魯特附近有一個大約6公里寬的山谷,這是忽都斯精心選擇的戰場。忽都斯將大部分馬木路克騎兵部署在山谷深處,而北非輕騎兵藏在兩側的群山中,組成一個巨大的U形戰陣。然後忽都斯派遣得力戰將拜巴爾(Baibar)領軍1萬到谷口列陣。
阿音札魯特地圖
蒙古軍隊經過數十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已經患上了「勝利病」,其症狀就是驕橫狂妄,輕敵冒進。蒙古軍隊的野戰能力威名遠揚,旭烈兀西征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阿拉伯人被蒙古軍威所震懾,不約而同地選擇固守堅城,避免野戰,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蒙古軍隊大大低估了阿拉伯軍隊,特別是馬木路克騎兵的野戰能力。怯的不花雖然是旭烈兀麾下的頭號悍將,但在阿音札魯特戰役開局顯得盲目自信。他領軍倉促上陣,並率先發動進攻。
拜巴爾軍團的任務就是佯裝退卻,將蒙古軍隊引誘進忽都斯設下的陷阱。這1萬馬木路克騎兵稍作抵抗,就向山谷內撤退,而蒙古軍隊緊追不放,衝進山谷。如果怯的不花細心的話,他應該能發現後撤的馬木路克騎兵秩序井然,根本不像是戰敗的模樣。可惜怯的不花和他手下的蒙古將士一樣,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毫不起疑地闖進忽都斯的包圍圈。拜巴爾軍團迅速回歸本陣,這樣馬木路克陣營的全貌展現在怯的不花眼前。5萬馬木路克騎兵排成6公里長的陣線,中間厚兩邊薄,呈內凹的新月形,目的是充分發揮弓箭的密集火力。忽都斯在中央指揮全局,拜巴爾統領右翼。部署在兩側群山裡的7萬北非輕騎兵這時也衝了出來,形成對蒙古軍隊的三面包圍。
阿音札魯特戰役
發現自己被包圍以後,蒙古軍隊出現了短暫的慌亂,僕從的敘利亞部隊更是逃離了戰場。怯的不花不愧是久經沙場的宿將,他迅速判斷戰場上的形勢,立刻命令蒙古軍隊的兩個萬人隊以亞美尼亞鐵甲騎兵為先鋒,向馬木路克陣營薄弱而突出的兩翼突擊。怯的不花親率一個萬人隊,向馬木路克陣營的左翼猛撲過來。衝鋒的蒙古軍隊遭到來自前方和側面遮天蔽日的弓箭齊射,損失慘重,蒙古士兵體現出高度的戰術紀律,不顧傷亡向前衝擊。馬木路克陣營兩翼的士兵看到蒙古騎兵捨生忘死,迎著一波又一波的弓箭齊射衝了過來,有些蒙古兵身中數箭依然狂呼向前,不禁膽戰心驚。眨眼間蒙古軍隊就衝到跟前,亞美尼亞鐵騎組成的前鋒以楔形突進馬木路克陣營兩翼,而蒙古輕騎兵跟在後面飛快地放箭,重騎兵則拔出馬刀左劈右砍。本來就缺乏信心的馬木路克騎兵逐漸喪失鬥志。拜巴爾統領的右翼還能勉強支撐,而左翼面對怯的不花親率的蒙古騎兵,受到極大的壓力,已經開始潰散。兩翼士兵戰鬥意志的動搖像傳染病一樣擴散到中央,整個馬木路克陣營都開始後退,局勢危在旦夕。
忽都斯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大軍已經接近崩潰。根據阿拉伯的史料記載,忽都斯臉漲得通紅,氣急敗壞地將頭盔摜到地下,大呼「為了阿拉伯!」單人匹馬衝進蒙古軍陣中,揮舞著大馬士革彎刀大力砍殺,所向披靡,至少有十幾個蒙古兵喪生在他的刀下。忽都斯孤注一擲的英雄主義行為喚起了馬木路克騎兵的勇氣,他們只猶豫了片刻,就狂呼著衝了上去,用彎刀同蒙古騎兵進行激烈搏鬥。事實證明,馬木路克軍隊先前的敗退純粹是怯戰的心理在作怪,一旦他們恢復了自信心,立刻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蒙古輕騎兵實在不擅長於近距離格鬥,和馬木路克騎兵較量刀法時占不到任何便宜。
阿音札魯特戰役中的馬木路克騎兵
這一場混戰從清晨打到下午,馬穆魯克大軍的人數優勢漸漸發揮了作用,蒙古軍隊傷亡漸增,開始現出敗象。怯的不花的隨從勸他撤退,被他高傲地拒絕了。怯的不花親率自己的衛隊發動反衝鋒,結果不幸身中數箭而亡。失去主帥的蒙古軍隊軍心渙散,開始奪路而逃。馬木路克騎兵追出12公里,在一個叫貝珊(Beisan)的地方將蒙古殘軍團團圍住。蒙古士兵全部下馬,用盾牌組成環行防線,以強弓精準地射擊敵人,給馬木留克軍隊造成相當大的傷亡。蒙古士兵弓箭用盡以後,被馬木留克騎兵衝破了盾牌防線,全部力戰而死。
怯的不花大軍覆滅的消息傳到大馬士革,留守的蒙古將士馬上逃之夭夭。沒過幾天忽都斯就率領大軍勝利開進大馬士革。城裡的穆斯林立刻反攻倒算,大肆撲殺基督徒和猶太人,搞得大馬士革一片腥風血雨。可憐阿拉伯世界的救星忽都斯還沒能享受幾天勝利果實,就被他的得力幹將拜巴爾暗殺,這樣拜巴爾成為埃及馬木路克王朝的新蘇丹。
阿音札魯特戰役的失敗對旭烈兀西征來說只是一個小挫折。忽必烈登上汗位以後,旭烈兀終於騰出手來,準備一血阿音札魯特之恥。如果不是埃及馬木路克新蘇丹拜巴爾施展過人的外交才能,埃及這個阿拉伯世界最後的堡壘終究無法抵擋旭烈兀大軍的雷霆一擊。
拔都死後,他所建的欽察汗國傳給其子別兒哥。別兒哥對阿拉伯教情有獨鍾,非常不滿旭烈兀血洗巴格達、殺死哈里發。拜巴爾得知這個情況以後,立刻派使者前去拜見別兒哥,表示願意和別兒哥結盟,一道發動阿拉伯聖戰,討伐旭烈兀。別兒哥於是和拜巴爾互換使者,正式結盟。1262年,別兒哥向旭烈兀宣戰。這場曠日持久的內戰讓旭烈兀無瑕西顧,反攻敘利亞的計劃就無限期地擱置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