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喜歡 10 小時前 |
---|
簽到天數: 821 天 [LV.10]昇任副理
管理員
  
- 積分
- 3481
  
|
發表於 前天 21:08
http://gotoeusa.com/ds1/static/image/common/logo.png
歡迎來到網路遊美國
請您註冊成為會員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近年來,台灣人均所得站上34,000美元,且不久前行政院院長卓榮泰發下豪語說:未來幾年內,有機會讓人均所得達到40,000美元的新目標,並穩定領先韓國、日本。
政府追求經濟成長的企圖心值得肯定,如以2023年33,000美元為基期,平均每年經濟成長2.8~3%,在台幣兌美元匯率穩定的情況下,2030年前,達到人均所得40,000美元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能讓老百姓感受到,並分享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事實上,在2019至2021年台灣人均所得持續增加,及至2021年台灣人均GDP達33,000美元的水準,但一般民眾如不是身處半導體或電子資訊業,常對此感到訝異,沒有感受到所得的飛越成長,反而抱怨物價大幅上漲,薪資所得趕不上物價漲幅,實質購買力感覺反而下降。加上因半導體的茁長,全台灣各地房價飆漲,多數人更無力置產。
何以致此?因為這幾年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封城帶來的遠距工作、娛樂帶來的3C產品、電子資訊業的爆發,加上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帶來的轉單效應,以及汽車電子化、AI爆發帶動的半導體成長。
相反的,傳統產業普遍受中國大陸內需下滑影響,及其經濟弱化促成產品低價出口競爭,衝擊台灣的出口品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一度在疫情解封後帶來報復性消費的服務業,隨著國境開放,赴日本為主的觀光旅遊大幅增加,而大陸觀光客又不來,以及花蓮地震、颱風的影響,呈現對外觀光表現優異,內需觀光成長低迷的困境。觀光產業的不均衡發展,以及產業發展嚴重向高科技傾斜的結果,致多數民眾對於人均所得33,000美元普遍無感。
如果未來幾年產業結構沒有大幅調整,仍維持半導體、電子資訊一支獨秀,傳產、服務業表現仍然低迷的情況,因半導體占台灣的總就業人口僅7%(約70萬人),多數民眾對於所得的高速成長,就沒有什麼好開心的。為此,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讓各行各業均衡發展,人均所得普遍快速提升,才是創造民眾有感40,000美元所得的根本之道,推動均衡產業的發展,應是下一階段政府最重要的任務。
賴清德總統在競選政見中提出,除護國神山之外,應創造更多的護國群山,也要推動產業AI化、AI產業化,並落實金融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乃至協助中小微企業成長、帶動地方創生等。但看到這些口號、願景,也有若干策略,唯獨沒看到任何資源的重新配置、組織任務的調整,注入更多、更新的推動經費,部會因應新變革的績效指標(KPI)、跨部會協調達成目標的共同KPI等,都有待進一部落實。
坦言之,如果沒有新的經費、新的人力、新的組織變革、新的法規鬆綁、新的KPI、跨部會KPI,則所有的目標、願景都將成為鏡花水月。
企盼行政院能正視問題,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從籌措經費、增加人力的配置、組織任務的調整、產業化KPI、跨部會協調KPI的建立等逐一上路,使各行各業都可以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動能,並對薪資的成長、人均所得的提升有所期待。否則只見半導體成長,只見半導體股票的飆漲,只見半導體園區如雨後春筍的增加,及房地產價格的瘋狂上漲,其他人荷包扁扁、實質薪資下滑、生活壓力陡增。多數民眾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如此的人均所得增加方式,實非台灣之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