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60|回復: 0

[考古] 中國十大尋根基地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1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997 天

    [LV.10]昇任副理

    1611

    主題

    2349

    帖子

    1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8408

    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2-12-28 04:3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2-12-28 21:21 編輯

    2017-06-15 09:15:22

    1、河南固始

    4027434.jpg

    河南固始是閩台姓氏祖居地。據《閩中記》中記載,「今閩人皆稱固始人。」台灣也有一句老話:「台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也就是說,移居台灣的炎黃子孫,大部分來自於福建,而追溯祖根之源則在河南固始由固始輾轉前往福建、台灣的艱辛歷程。

    固始是河南東南部的一座小城,夏朝初期,舜的後裔就被分封到這裡建立番國,至今尚存的古城牆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垣之一。秦漢時期,固始先後為寥縣、陽泉縣、寢縣,東漢建武226,光武帝劉秀取「事欲善其終,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大司農李通為「固始侯」,固始從此而得名,並沿襲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固始位於「吳頭楚尾」、「豫南楊北」交通孔道上,屬華東與中原的交融地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中原戰亂,老百姓飽受蹂躪,固始也必遭禍及。

    所以,固始成了中原人渡淮河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浙江、福建的必經之處,也是歷代中原民眾南遷的集散之地。

    歷史上中原人曾經有4次向東南大規模遷徙的過程:

    1次是西晉末年隨著晉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現的移民潮,史稱「永嘉南渡」。據史料載:「永嘉2年,中原板蕩,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2次發生在唐朝初期。唐髙宗總章2669,陳政入閩平叛,其兄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增援,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了陳政之子陳元光任漳州刺史時,已有兩批人閩開漳的87姓、近萬名將士及其家眷就地安家。陳元光父子因此被譽為「開漳聖王」。

    3次發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時期。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審知三兄弟在黃巢起義影響下,率50多姓的幾千名農民義軍人閩,創建閩國,被封為「閩王」。唐朝這兩次大規模南遷均起始於固始。

    4次大規模移民是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金兵攻陷開封,又有大批漢人隨宋室南遷。這些南遷的中原人多由固始渡淮河,到達江南的江、浙、贛、粵、閩和嶺南等地。

    上至秦漢下至明清的1300多年漫長歲月中,中原漢民4次大規模的向南方移民,開創了中國東南邊陲歷史的新紀元。尤其是唐代兩次大規模入閩移民,對當時閩地的經濟和社會融人華夏民族打下了基礎,其歷史意義和影響力都是劃時代的。


    2、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洪洞大槐樹.jpg

    在整個河南,在山東、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有這一歌謠流傳。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鴰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窩底下遷來的,最小的那個腳趾甲都是兩瓣的。歌謠和傳說標示著歷史對發生在明代的一串驚天動地的「老鴰窩底下」事件的慘痛記憶。

    元朝末年,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統治者的高壓統治,導致紅巾軍起義,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業有所恢復。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又發生了「靖難之變」戰亂4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明代時,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61373到永樂15141750年內,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10餘省,500多個縣市。

    據史、志、族譜等文獻記載和眾多的專家學者調查考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有組織的官方移民,始於金初天輔年間,延至清代乾隆時期,歷經金、元、明、清4個朝代,時間跨度達600餘年。移民次數在20次以上,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次數最多10次),規模最大,移民量達80萬以上移民姓氏,幾乎涵括了北方常見的100多個姓氏。

    在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園,有一張收納了450個姓氏的「古槐後裔姓氏表」,如同撒向四野的種子,遷徙外地的移民們在異地他鄉開始重新生根發芽。一份資料中,今天,自稱知道祖輩是來自山西洪洞的人有2億中國人,包括500多個姓氏。


    3、湖北麻城孝感鄉

    湖北麻城孝感鄉.jpg

    明代麻城縣孝感鄉即在今天麻城市鼓樓辦沈家莊。而在明成化81472進行區鄉調整時,將孝感鄉併入仙居鄉,是眾多川渝民眾心目中的聖地,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來,麻城移民後裔已遍及川渝大地,有「湖廣填四川,麻城過一半」之說。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線分水、陸兩途。元末明初,麻城孝感鄉遷川人口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軍人及其家屬;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數代或數年後入川的人口。這當然是一個龐大的移民群體。

    4、河北小興州

    小興州(河北灤平縣大屯鎮興洲村).jpg

    河北小興州是長城古北外第一重鎮,是遼東、內蒙古南下北京的交通要衝,因而成為我國北方歷次移民的重要集散地,特別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由關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帶移民的集散地。相傳,元朝末年,明軍北上擊潰元軍主力,元殘餘勢力逃往漠北,但仍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明朝建立後,為防止蒙古人入侵,就在長城以外,東起遼東,西至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廣大地區屯兵,並多次從燕山以北地區向北平一帶移民,發展生活,充實邊防。永樂皇帝登基後,又抽調長城以北各衛所15萬將士在北京附近屯守,同時組織大規模的強制性移民,安置在北平周圍和河北各州縣。這些移民主要來自河北北部、內蒙古、遼東、山東等地,總人數達10萬人之多。

    5、河南滑縣白馬城

    河南滑縣白馬城.jpg

    河南滑縣白馬城,有如山西洪洞大槐樹,根植了一種深厚的「移民情結」。嶺南「白馬現象」與中原「槐樹現象」,異曲同工,都是歷史的回音。

    山東,古為地理名詞,秦代泛指六國,唐代屬河南道,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稱山東省;古河南指河南道,約今山東、河南及蘇北。白馬縣始於秦,漢至晉屬兗州,歸河南政區,明代併入滑州。故白馬不在山東,而在河南。

    始皇平六國後,派員定「百越」,謫中原50萬人戍守嶺南,屯居邕欽廉三州,至北宋皇祐年間及南宋初期,又有大批北民南遷。這些北方移民的後裔,自稱「祖先從白馬來」。

    宋皇祐410525月,儂智高率兵攻占邕州城,殺知州陳珙等千餘人,建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封官拜爵。宋王朝派狄青率大軍前來征剿儂智高後,留軍戍守,駐紮在南郊一帶,實行屯田。宋軍將士久戍邕城,與當地壯民通婚,在此安家落戶,解甲為民。趙宋後亭子、白沙、上堯、老口、坪南(後改為平南)一帶的村落,是當地留守將士的後裔建立的;也有的從山東白馬苑(今河南滑縣)遷來,至今已有76代。宋熙寧年間,交趾李朝派兵攻占邕州,宋王朝任命陸逵、趙離為正、副招討使,率領10萬大軍南征,擊潰交趾侵略軍,收復邕州後,又留下一批軍隊戍守,以加強邕州的防務,其中有一部分將士落籍南寧。

    6、福建三明市寧化縣石壁村

    福建寧化石壁.jpg

    石壁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西,閩贛邊界武夷山的東麓,距縣城25公里,現屬禾口鄉的一個行政村,是一片比較開闊的盆地。

    中國歷史上,曾由於戰亂、飢荒、兵災以及官府的獎掖、安排,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客家流遷始於東晉,但構成民系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寧華石碧(今名「石壁」)。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及香港、台灣、東南亞各地。所以他們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寧化石壁是客家搖籃、客家祖地。石壁,是寧化縣石壁鎮的一個行政村,它地處寧化西隅,與江西省石城縣毗鄰,距縣城22公里,在福5(福州至閩贛交界的五里亭)公路旁。史料所稱的「石壁峒」、「石壁村」、「石壁寮」、「石壁城」等稱謂,只是一種地方概念,泛指一個地域,即石壁盆地,其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包括現石壁鎮、淮土鄉的全部以及方田、濟村鄉的一部分。石壁村位於這一地域的中央,在歷史上也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石壁被稱為「客家南遷的中轉站」、「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搖籃」、「客家祖地」、「世界客家人的朝聖中心」。


    7、開封珠璣巷

    河南開封珠璣巷.jpg

    北宋末年,開封被金人攻陷,有一些中原官民翻越梅嶺山脈,來到廣東一帶。為了紀念在開封所居住的珠璣巷,遂把這裡也命名為珠璣巷。這批難民共有9733姓,他們的子孫成為後來廣東各地鄉族的祖宗。這些名人望族都把珠璣巷稱作是「七百年前桑梓鄉」。在客家人心中,珠璣巷是家鄉的象徵、內心深處溫暖所在,更是情感的寄託。

    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南侵,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金兵攻占開封後,「百姓軍人奪萬勝門奔逃者達4萬餘人」,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次年7月,隆太后率六宮及衛士、家屬赴南方避難。冬,高宗趙構經汴河退至揚州,後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宋朝南遷後,「民從之者如歸市」,由此引發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南宋末年,元軍大舉人侵,臨安陷落,南遷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遷,擁進廣東、福建等地。

    宋室的南遷,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發展。作為嶺南交通要道--梅關古驛道上的珠璣巷人南遷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大量的中原人因躲避戰亂而大舉遷往嶺南,落足於珠璣巷。後部分則是繁衍生息於此的中原後裔,基於同樣的原因而遷往更南的珠三角,再由珠三角散遷至東南亞一帶。不知經過多少次「中原-珠璣巷-珠三角」的反覆,中原人通過珠璣巷源源不斷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帶。



    8、山東兗州棗林莊

    0 (1).jpg

    山東棗林莊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今兗州市北7里之遙的安丘王府村,即原棗林莊。

    元末明初,未受戰亂波及,人口較為稠密,具備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安徽《濉溪縣志》記載了在明洪武年間和清初由山東遷民至本縣,並標明佔本縣人口80%以上的「周、吳、鄭、王、李、丁、梁七姓」均為山東移民。

    9、蘇州閶門

    蘇州閶門.jpg

    蘇州閶門是蘇北民眾心目中的移民聖地。據史籍、方志和族譜記載,蘇州閶門移民集中於元末明初,當時群雄並起,割據稱王,張士誠據蘇州與朱元璋爭衡天下。及張士誠兵敗被俘,朱元璋遂「驅逐蘇民實淮陽二州」。蘇州閶門遂成了移民的出發、集散之地。

    於是揚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陽、高郵、寶應、鹽城、阜寧、東海以至於連雲港等地,都有了蘇州閶門移民的後裔。如寶應縣之劉氏、喬氏、王氏,興化市之顧氏、張氏、來氏、周氏、姚氏、揚氏,泰縣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後裔。

    10、江西鄱陽瓦屑壩

    0.jpg

    瓦屑壩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組織的從江南外遷大量人口進行墾荒事件,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瓦屑壩移民從洪武3年到永樂1513701417歷時48年,到洪武221389,安慶府42萬居民有27萬來自江西瓦屑壩。江西瓦屑壩今在鄱陽縣蓮湖鄉,今為瓦燮坽村。地處鄱陽湖畔鄱江口,是明代江西饒州的外埠。

    雖然瓦屑壩只是一個移民的集散地,對絕大多數移民來說,還不是他們真正的故鄉,但當年的移民多數沒有文化、沒有資產,更不可能有文字記錄,當他們歷盡艱辛在他鄉定居後,留給後代的記憶只是他們的出發地——瓦屑壩。有些人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子孫留下任何故鄉的信息,他們的後裔就與周圍的移民後裔一樣,以瓦屑壩為故鄉了。

    鄱陽瓦屑壩,已是安慶地區和其他地區饒州移民後裔一致認同的根。


    補充:

    1.河南固始不僅是「閩南民系」(「閩海民系」的一部分)的主要遷徙地,同樣也是「客家民系」、「廣府民系」的遷徙地之一。

    2.「永嘉南渡」也稱「衣冠南渡」,起源於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北方匈奴、鮮卑、羌、氐、羯……等諸胡入侵中原、建立政權(即所謂「五胡亂華」),中原人士紛紛南下避禍,瑯琊王司馬睿在王導等大臣擁立下於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是為東晉元帝。

    3.宋熙寧年間,交趾李朝國號為「大越」)派兵攻占邕州,源於王安石變法,國力有所加強,在企圖攻打李朝時,關閉桂州與李朝的貿易市場。

    李朝方面得知此事,命將領李常傑於北宋神宗熙寧71075年)率軍攻欽、邕、廉三州,大肆屠殺此三州百姓,死傷數十萬計,即「三州大屠殺」;隔年北宋聯合李朝南方的世仇占婆反擊,史稱「宋越熙寧戰爭」。

    4.紅巾軍於1368年攻佔元朝大都(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之後,元順帝逃回漠北,國號仍稱「元」,史稱「北元」,1388年分裂為「瓦剌」、韃靼」。

    5.「客家民系」最初遷徙地除了河南固始,主要的首次遷徙地為河南偃師。

    6.「客家民系」的形成並非單單只是遷徙,在遷徙至閩、贛、粵三省交界的武夷山區,與當地的原住民--畬(音同「奢」)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在融合的過程中,經過數百年的戰鬥,至清代逐漸形成,「客家」一詞在清朝康熙年間出現。

    7.梅關古道位於江西大縣、廣東南雄縣交界,於唐朝開元年間716年),張九齡奉准於嶺南五嶺之一的大庾嶺大庾嶺別稱「梅嶺」開鑿,設有關隘,梅關古道的開通,對中原與嶺南的經濟及文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歷史上人口遷徙之必經通道以及兵家必爭之地,民國1516年蔣中正北伐統一戰爭的誓師也位於此處,直到1936年粵漢鐵路的開通,才結束其1200多年的歷史。

    8.「洪武趕散」即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大遷徙,上述的10大尋根地當中,山西洪洞大槐樹、山東兗州安丘王府村(原棗林莊)、「湖廣填四川」的發源地湖北麻城孝感鄉、江蘇蘇州閶門、河北小興州(位於今河北灤平縣大屯鄉興州村),以及「江西填湖廣」的發源地江西鄱陽瓦屑壩,都是「洪武趕散」的一部分。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20 金幣 +20 貢獻 +10 愛心 +10 收起 理由
    探馬 + 20 + 20 + 10 + 10 請多發表這類的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4-11-20 21:56 , Processed in 0.0716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