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8|回復: 0

[戰史] 【二戰系列19-5】轟炸日本(5)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13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155 天

    [LV.10]昇任副理

    1816

    主題

    2661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0794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5-3-10 22:39: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3-11 01:02 編輯

    原文--轟炸日本(5):軍事史上最昂貴的失敗項目?

    2024-02-06 1311 發佈於知乎
    百里相澤

    破滅的精確轟炸計畫

    早在20世紀的30年代,美國陸軍航空隊就已經斥鉅資開發能夠在高空進行精確轟炸的技術了——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廣為人知的「諾頓」轟炸瞄準具——這種理論的支持者們聲稱這個發明能夠幫助美國打贏戰爭。

    毫不奇怪,B-29「超級堡壘」也被認為是能夠在敵國領土30000呎上空把炸彈「投到一個醃菜桶裡」的武器。這種武器就是按照遠端高速突防,高空精確轟炸的理論去設計的。

    在歐洲戰場上,一向被視為古板的英國軍隊早就放棄了精確轟炸,而對德國採用了區域轟炸並大規模使用了燃燒彈;但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狂信徒們卻仍舊頑冥不化。

    1.jpg
    一名機身中部砲手在觀察另一架B-29

    很快,日本上空的氣候條件就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第一個困難就是雲層,作為一個島國,晴朗的天氣在日本並不多見,尤其是冬天的時候,一連幾個月,本州島上空都覆蓋著厚厚的雲層。即使預先派出氣象飛機實地觀察天氣,但是當轟炸機群花了幾個小時飛過來後,一切又變了。

    而第二個巨大的困難,就是高空的急速氣流,這種現象又被機組人員稱為「噴流」、「急風」、「高空颶風」,不一而足;這個新的問題在歐洲上空可是從來沒有遇見過的。

    隨著空襲任務的增多,機組人員發現,高空急流不但十分危險,而且風向可謂是神鬼莫測:不止一次,和低空風向完全相反的猛烈狂風讓靠近海岸線的機群近乎在空中停止,不止一個機組聲稱,自己的飛機被狂風吹得倒退回了海面上。

    2.png

    被狂風裹挾著高速飛過目標的飛機讓投彈手根本來不及使用瞄準器,現在擺在機組面前的解決方案有兩個:

    一是加強訓練來儘快瞄準目標;另外一個方法就是逆風飛入目標區上空;說實話,這兩個方法都比較離譜,尤其是第二個,如果逆風飛行,轟炸機幾乎就是懸停在目標上空了,地面和空中的日本防空部隊一定會非常欣喜地沖這些固定靶子猛烈開火的。

    和另外一個氣候問題相比,高空急流也成了小意思,日本上空經常會有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太平洋方向的暖濕氣流對撞,激烈的氣流漩渦和風暴填滿了天空;在糟糕的天氣裡,1顆從30000呎高度落下來的重磅炸彈要穿過5層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疾風層才能落到地面——天知道炸彈會被吹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種自然條件,基本上已經宣判了精確轟炸的死刑了;漢塞爾將軍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晚派出3B-29,它們唯一的任務就是預報天氣……

    倍受挫折的漢塞爾發動了第3次空襲,是的,目標仍舊是武藏野的工廠,第3次空襲的時間是123日,結果這次行動的效果反而最差——出動86架轟炸機,只有10架飛到了目標上空,目的地區域落下的炸彈數量感人——只有26顆。

    3.jpg
    日本的J2M1「雷電」高空截擊機

    而逐步摸索出攔截經驗的日本防空部隊的戰鬥機群早已恭候多時,6架轟炸機被擊落,8架受損嚴重。

    1架被擊落的轟炸機上,第500轟炸大隊飛行指揮官上校理查.T.金,和聯隊參謀上校BE.布魯日就坐在上面,他們成功地跳傘逃生,卻不幸地落在了日本的土地上,理查上校熬過了數月的戰俘生涯,等到了自由的那天;布魯日死在了戰俘營。

    1架嚴重受損的B-29返航時迫降在了海面上,1名機組人員迫降時犧牲,其餘的人爬上救生艇,在海面上漂浮了10天,終於被1艘驅逐艦救了上來。

    在這場令人沮喪的空襲行動中,一架名為「漫長之路」的轟炸機用一種誰也不願意的方式證明了「超級堡壘」的名不虛傳——在目標上空,機砲手使盡渾身解數,擊退了一波又一波的敵機,最後,一架敵機猛地撞上了飛機的機翼,撞擊是如此的猛烈,一大塊機身碎片和敵機殘骸一起墜向了大地——那是飛機的3號發動機。

    飛機在劇烈的顛簸中急速下降,看起來已經在劫難逃了;可是奇蹟發生了,機長唐納德.狄福重新控制住了飛機,一路跌跌撞撞地平安飛回了伊斯利機場。

    4.jpg
    勇敢的地勤人員駕駛車輛在撲滅燃燒的B-29

    武藏野工廠似乎成為了一個不祥之地,對於漢塞爾來講,也許換個地方會運氣好點。

    1213日,他選擇了日本第3大城市名古屋的三菱飛機發動機工廠作為第4次空襲的目標。90架轟炸機參戰,這次運氣不錯,有71架到達了目標上空,每架飛機都扔下去了2.5噸的高爆炸彈和燃燒彈,在付出了4架被擊落,31架被擊傷的代價後,這次空襲似乎終於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戰鬥後的偵察照片顯示,這家巨型工廠近1/5的屋頂都被炸飛了。(注:在空襲後檢視屋頂的受損情況是當時評估空襲效果的通用方式,畢竟,如果屋頂都不存在了,不管房子裡面有什麼,肯定也遭受了重創。)

    實際上,空襲的效果遠比照片上顯示的要好得多——發動機的月產量從1600台減少到了1200台;一些關鍵的廠房飛上了天,200多名熟練工人喪生。

    5.jpg

    這樣的成績遠遠不能夠讓漢塞爾將軍滿意,當奧唐奈將軍召集領導層和中隊指揮官們開會,熱烈讚揚了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現出來的勇氣的時候,漢塞爾在走上前說了幾句話,讓所有的人的心裡面哇涼哇涼的。「我非常失望,」他怒氣沖沖地說,「我認為,你們這些人根本就不值得雇用。除非你們做的更好,要不然行動注定會失敗。」

    很明顯,漢塞爾在指揮作戰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而這種問題來自於幾個方面:

    首先是因為精確轟炸的成績實在過於難看,對於行動的質疑一直不斷。

    其次,實力愈發強悍的第58特混艦隊已經成為了一支可以獨立發動海空攻勢的「無畏艦隊」,他們對太平洋中的戰略島嶼發動的攻擊基本上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第三,華盛頓已經越來越傾向於用區域轟炸替代精確轟炸,這對於相對固執的漢塞爾來說,他覺得是一種外行的干涉,對此,他充滿憤慨的回覆道:

    「我們費了很大的力氣來(給機組人員)灌輸(一個)原則,我們的使命是通過目視瞄準和雷達瞄準來進行精確轟炸,並通過持久堅決的攻擊來毀滅主要目標。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收到成效了,你(們)卻在施加壓力,要把我們的部隊和裝備轉移到區域轟炸上面去……」

    6.png

    漢塞爾的堅持起到了一定作用,高層不再要求用區域轟炸替代精確轟炸,但只是暫時的,他們也同意,繼續以日本的飛機發動機工廠作為首要的襲擊目標;但是作為讓步,漢塞爾也不得不同意,在合適的時候配合軍方,使用燃燒彈對日本城市進行大面積的火攻實驗。

    1222日,漢塞爾命令78架載有燃燒彈的B-29對位於名古屋的三菱發動機工廠再度「回訪」。效果嘛——和以前沒有任何區別——只有48架飛機飛到了目標上空,而且地面目標被厚厚的雲層徹底掩蓋,投下的燃燒彈也不知道到底落在了哪裡,唯一可以確認的,就是效果仍舊很差勁。

    令人無比失望的1944年就要過去了,漢塞爾也好,第20航空大隊也罷,沒有人會對空襲成績感到滿意。武藏野工廠仍舊是一個傷心地,似乎每架去那裡的飛機都討不了什麼好。

    1227日,漢塞爾將這裡作為本年度的最後一次空襲目標,沒想到卻成為了成績最差的一次:72架轟炸機出動,只有39架找到了目標,僅有26枚(又是只有這麼點)炸彈落在了目的地區域附近。

    1枚炸彈倒是不偏不倚地正中了——1所醫院,被炸飛的數十名傷病員成為了日本政府絕佳的宣傳資料——「超級堡壘」的機組人員對於殺死平民更有興趣。

    1944年的最後一次轟炸行動中,1架名為「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轟炸機,在日本上空奉獻了最為悲壯和頑強的一戰。

    7.jpg

    這架由少校約翰.克勞斯駕駛的轟炸機,是這次任務的轟炸編隊領航機,當他率領著機群,在富士山上空進行了最後一次轉向後,大約30架日本飛機蜂擁而上,1架日軍的戰鬥機猛地從空中俯衝下來,頂著猛烈的自衛機槍火力,用機翼撞上了「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右側機身,襲擊者化成火球墜向大地;克勞斯重新控制住了飛機,他的砲手們則一直在向攻擊者們開火。

    很快,另外1架日本戰鬥機打爆了這架B-294號發動機,發動機開始冒煙,並噴射出燃油;「超級堡壘」已經無法再保持高度了,但是克勞斯仍堅持作為領航機,沿著轟炸路線飛行;又1架日本飛機衝向了這架蹣跚飛行的轟炸機,這次的撞擊部位是3號發動機,劇烈的爆炸將3號發動機拋離了機身!

    但是在旁邊機組的驚訝的注視下,這架失去了右側的兩台發動機,機身還被撕了個大洞的飛機,居然還沒有失控,克勞斯少校仍舊駕駛飛機向著目標前進。

    8.png
    正在操作機槍的尾砲手

    3架日軍飛機撞上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這架飛機直接將機頭撞進了轟炸機的機腹,在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擊後,克勞斯的轟炸機已經支撐不住了,在其他機組的注視下,飛機開始了死亡螺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飛機墜落到低空的時候,克勞斯少校居然將飛機改出了螺旋下降狀態——機頭向上,飛機似乎在向隊友們做最後的道別,看見這一幕的所有美軍機組都覺得自己「喘不上氣」;很快,飛機翻轉過來,一頭紮進了大地,所有機組人員無人逃生。

    雖然後來有其他機組聲稱,在「湯姆叔叔的小屋」飛行的最後幾分鐘裡,他們的砲手擊落了9架日軍飛機,但是這一戰績無法得到證實。

    最苛刻、漫長、孤獨的空中戰鬥

    1944年的轟炸日本的行動,前後共計投下了1550噸炸彈,只有2%(是的,沒有看錯,只有2%!)的炸彈落在了目的地區域300公尺範圍內,僅有對於名古屋飛機發動機工廠的攻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中還有12月份地震的一份功勞)。

    總結1944年的轟炸成果後,美國人失望的發現,原來寄予厚望的B-29對日本人的影響微乎其微,儘管造成了上千人的死傷,但這遠遠不足以讓日本人逃離城市和工作崗位。

    9.png
    執行任務的轟炸機滑入跑道,開始往返距離高達4800公里的征途。

    戰後的調查中,美國人甚至哭笑不得地發現,初期的空襲成為了一些日本人創作詩歌的靈感:

    「東方蒼穹隱隱呈現一架、一架,又一架的B-29,」一名婦女寫道,「飄揚著潔白的氣帶,以完美的編隊翱翔,穿過金藍色的天空,就像珍珠魚在萬物的海洋中暢遊。」——居然可以將致命的戰爭機器描述得如此動人……

    和不如人意的成績成反比的,卻是日益上升的損失和傷亡:

    44年的最後1個月裡,轟炸機大隊損失了188名機組成員,其中有116人是因為水上迫降,最終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軍營裡面有大量的空蕩蕩的床鋪,和成堆的,沒有打開即將退還給寄信人的信件。

    面對這樣的犧牲,「超級堡壘」的機組人員們只能努力說服自己,他們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我們覺得那是值得的,我們必須相信那是值得的,」一名B-29飛行員這樣告訴《時代週刊》通訊記者羅伯特.施羅德。「但是,代價太高了。我們犧牲了很多優秀的人員,尤其是像大隊長和中隊長那樣的關鍵人物。」

    這些年輕人還不知道,最殘酷的空中廝殺和犧牲尚未達到高峰。

    10.jpg

    空中的戰鬥是孤獨而殘酷的,天氣的狀況依舊決定著二戰時期空軍的作戰效果;和地面戰鬥不同的是,空中戰鬥的死亡人數是受傷人數的3倍——而地面作戰時,士兵受傷人數是死亡人數的34倍。

    廣泛使用的大口徑機槍、機皰、高射砲,還有高海拔;讓轟炸機上的受傷者也難以得到醫療救助。雖然被稱之為「超級堡壘」,但是為了提高載重,鋁製的機身實際上非常輕薄,機組人員幾乎不用指望能夠從中得到多少保護,一旦被大口徑的機槍或者機砲直接命中,估計連個渣都剩不下了。就像著名的《球型砲塔射手之死》的最後一句寫的那樣:

    「我死了,他們用水管把我從砲塔裡沖出來。」

    即使機組成員能成功地從被擊落B-29轟炸機中跳傘,也不一定能夠生還。他們除了面臨被抓捕和囚禁的危險外,還會被敵國的平民當作縱火犯而現場私刑處決。尤其在後期執行低空的火攻任務時,許多機組成員乾脆連降落傘都不戴,因為就算安全降落到地面,也會當場被熊熊烈火燒死,或被憤怒的民眾打死——在敵國的領空跳傘時,地面上沒有誰會忘記他們幹的「好事」。

    11.png
    聽取任務簡報的機組成員,救生衣是必備的

    和許多人想像中的不一樣,駕駛著「超級堡壘」往返4800公里(3000哩)去轟炸東京,實際上是二戰期間最為苛刻和漫長的戰鬥任務——如果從中國基地起飛,這段距離還要多出300多公里。

    每一次飛往日本的遙遠征途都無疑是場空前的挑戰,機組成員需要在導航員的指引下,飛過遼闊的開放水域,飛行2400公里,才能抵達目標;然後在完成危險重重的轟炸任務後,再次掉頭飛越2400公里,返回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

    這是挑戰人類耐力極限的飛行,每次任務,如果加上聽取任務簡報和返航後的彙報時間,機組成員幾乎要花上24個小時;除了飛行時的緊張情緒,如何長時間保持注意力也是個困難重重的任務——沉沉的睡意是所有的「超級堡壘」機組成員的敵人——咖啡和苯丙胺藥物刺激有一定作用,但是並不明顯。

    12.png
    工作中的導航員

    「我第一次睡著的經歷也是最後一次,」一名飛行員回憶道,「當我醒來的時候,發現所有的成員都睡著了,飛機由自動駕駛儀駕駛,幽靈般遊蕩著。」

    為了保持清醒,機組成員們戴上面具呼吸純氧,或者用收音機收聽「東京玫瑰」的播音。即便對於這些身體條件處於巔峰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在往返日本的戰鬥飛行中所消耗的精力也需要45天才能補上。

    而雪上加霜的是,每次任務的前夜,基本上沒有人能夠睡著,所有人都在擔心,自己能否從第二天的任務中活著回來。

    而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有兩個時間段最為危險:

    所有人都在擔心起飛,機組人員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夠在40秒內讓這架滿載燃料和炸彈,重達6063噸的龐然大物,從長度2600公尺的跑道上升空

    另外一段最危險的時間,無疑就是在目標上空的510分鐘了,日本人的高射砲和高空截擊機部隊會在雷達的大概指引下,迎戰5075架無護航的B-2919454月後,P-51野馬才能夠從硫磺島起飛進行護航)。

    日軍通常可以集結起200架左右的戰鬥機投入戰鬥,敵機從正面,側面呼嘯而來,砲口噴吐著火舌;如果正常攻擊效果不明顯,相當的一部分飛行員很樂意採取撞擊戰術攻擊;儘管B-29自身的防衛火力極為強大——初期每架飛機上都有10120.50口徑的重機槍——但是日軍往往無視彈雨,發動攻擊。

    13.png
    1944年,從駕駛員的視窗拍攝,1架日本飛機正直撲過來

    許多飛機無助地墜向大地,而最讓人受到震撼的莫過於,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揮手向你道別,然而你什麼都做不了。

    轟炸的過程本身需要至少90秒的時間,對於機組成員們來說,這簡直就是永恆的瞬間:

    在接近目標後,轟炸機將飛到指定的高度,這時候,駕駛員將打開自動駕駛儀,調成自動駕駛;投彈手要負責保持飛機方向穩定地從目標上空飛過,他會通過轟炸瞄準器控制飛機的飛行路線,而駕駛員仍然要負責控制飛機的通過速度。

    這個時候,保持水準直線飛行的轟炸機恰恰就是最合適的靶子,進入了轟炸路線的飛機是地面高砲部隊最容易鎖定和預估提前量的目標;哪怕日軍的高射砲火力密度和準確度完全無法和德國人相比,「讓砲彈滾遠點」的鬼哭狼嚎仍然是機艙裡面常見的祈禱詞。

    14.png
    1架被擊傷的B-29開始了它掙扎返航的歷險

    當炸彈投向地面後,轟炸機開始掉頭返航,這也不意味著開啟了一段輕鬆的旅程——任何問題,從機械故障到惡劣的天氣,都會將返航變成一段掙扎求生之旅。

    雖然「超級堡壘」足夠堅固,只要主要的控制翼面沒有被打掉,至少還有兩台引擎能夠工作,就有機會返回基地,注意,只是有機會;對於1架受傷的飛機來講,太平洋的廣袤空間,在日本領空伺候、維修1架受損的轟炸機無疑是個噩夢。

    哪怕飛機完好無損,不足半小時的燃料冗餘也讓人不敢掉以輕心,在硫磺島落入美軍手裡之前,日本海岸線外2300公里的範圍內沒有任何安全的跑道可供「超級堡壘」降落。而那些缺乏經驗的機組人員會被濃密的雲層,黑夜誤導,因而不得不耗費更多燃油才能返回正確航線。

    15.jpg
    漫長的返航途中,機組成員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吃速食,有的仍舊在工作

    幾乎在每次任務中都有B-29墜入大海,或者是受損嚴重的機組成員跳傘或者進行海上迫降;當遇上這種情況時,生還機率的大小完全取決於降落地點距離基地的遠近,在巨大的藍色洋面上搜索一個小小的橡膠救生筏,這無異於海底撈針,尤其是天氣不好的情況下。

    而救援部隊不可能穿過日本人的控制區域(潛艇除外)進行營救,即使是救援潛艇,除非飛機能夠在晴朗的天氣裡迫降到指定位置;否則潛艇找到被擊落的機組的機會也很渺茫。

    至於海空聯合搜救,當時的軍艦和飛機的航程都很有限,導致了海空搜救的範圍極其有限——一般不會超過500公里。也正因為如此,初期被救回來的逃生的機組比例很低。

    至於那些掙扎著飛回了塞班島的飛機,受損的飛機有優先著陸權,而剩下的飛機就不得不依靠快見底的燃油,苦苦等待降落的信號,天空很快變得擁擠起來,所有的機組此時都不會謙讓了,解決的方案就是想辦法跑贏你的隊員。

    16.jpg
    空中排隊等待降落的B-29機群

    各位讀者,你們以為現在可以鬆口氣了嗎?不不不,歷經苦難返航的飛機仍舊有可能在降落時墜毀在跑道上,摔成八瓣,燃起熊熊大火……

    「美國少女號」的傳奇和威士忌吉祥物

    即使進入了新的一年,似乎情況還反而惡化了:19451月,平均每次轟炸日本的任務都會有45B-29無法返航,平均損失率為5.7%

    被打得最慘的中隊堪稱遭到了滅頂之災——第873轟炸中隊的17B-29損失了10架,被擊落的99名機組人員中有80人喪生。

    17.jpg

    13日對名古屋的空襲中,漢塞爾不得不開始進行拖延已久的燃燒彈火攻實驗,97架轟炸機飛往目標,最終只有75架抵達(可怕的折返率),燃燒彈從萬呎高空散落而下,下面的城市裡燃起了70多處大火,但是最終只燒光了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

    這次進攻的成果顯然無法被視為「大屠殺」,5B-29被擊落;其中一架名為「美國少女」的「超級堡壘」,在這場空襲中的經歷,成為了諸多傳說的藍本。

    空軍的參謀軍士(Staff Sergeant)詹姆斯.克蘭茨是「美國少女」號的左艙砲手,他一直有種預感,在某次飛行中,他可能會被迫離開他的飛機。

    他決定提前做好準備,於是他打造了一副堅固的安全索,每次出任務的時候都套在自己身上,安全索的另外一頭牢牢地拴在機身一個堅固的架子上。

    在名古屋的天空中,克蘭茨的恐怖預感成為了現實,1架日本飛機射出的砲彈擊碎了他的有機玻璃彈艙,瞬間的失壓將他吸出了飛機——他自製的安全索將他拖在了飛機外面;時速320公里的高空急流吹掉了他的氧氣面罩,缺氧昏迷的克蘭茨就像個沙袋一樣吊在機尾。

    4名隊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的才把他拉進了機艙,安全返航後,塞班島上的醫生驚訝地發現,克蘭茨除了肩膀脫臼,手部和一條腿嚴重凍傷外就沒有任何損傷了。

    漢塞爾仍舊反對火攻戰術,他堅持認為,精確轟炸戰術仍然可以在實戰中改良,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可是,他的上級阿諾德將軍已經不可能給他更多時間了。

    花費了天價研發費用和生產費用的「超級堡壘」項目(超過了「曼哈頓計畫」),既無法保證足夠的攻擊強度,也無法做到精確轟炸;高昂的損失只炸死了不到1000名日本人;這個項目在批評者的眼中,已經快成為軍事史上最昂貴的失敗項目了。

    和這個相比,希特勒耗費巨大的V2火箭專案所吞噬的資金,完全就是微不足道。

    18.jpg
    「鍾馗」式高空截擊機

    到了1945年的1月份,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計畫制訂者和分析人員對於繼續對日進行晝間精確轟炸的疑慮與日俱增。阿諾德和他的司令部的計畫人員想要在轟炸機掛載的標準高爆炸彈中混入一些燃燒彈。

    還有人提出了更加激進的戰術——向日本城市發動全面的火攻——把整個該死的國家的所有城市通通燒成灰燼,而不用去考慮什麼具體的軍事目標。

    戰術調整勢在必行,反對火攻的漢塞爾必須讓路,而接替他職位的,就是原來在中國指揮「馬特霍恩行動」的李梅將軍。

    在李梅前來上任的空隙時間裡,漢塞爾再度進行了精確轟炸的嘗試:

    19日,79架轟炸機空襲武藏野的中島工廠,運氣一如既往的糟糕:18架飛抵目標,24枚炸彈落在目的地區域附近;兩架轟炸機被擊落,返航時又損失了4架。

    114日,空襲名古屋三菱工廠,5架轟炸機被擊落。

    19.jpg
    「飛燕」

    在空襲名古屋的行動中,「少女回家」號B-29演繹了另外一個傳奇故事:

    194411月從舊金山飛往塞班島的時候,「少女回家」號的機組人員偷偷地在機艙裡藏了兩箱上好的威士忌;結果一到基地,就忙於備戰,這兩箱酒一直擱在飛機上;首次出戰後,安然返航的機組成員覺得飛機上的違禁品是他們的幸運符,於是他們發誓,一瓶都不喝。

    114日的名古屋上空,似乎一半的日軍戰鬥機都把「少女回家」號當成了目標——這次也是機組的第13次任務。

    在漫天飛舞的曳光彈中,「少女回家」號的1號和4號發動機先後中彈熄火;轟炸機逐漸在失去高度,進入低空後,更多的日軍飛機圍了上來,更多的子彈打在了機腹,無線電和氧氣系統都被幹掉了,3名成員受傷;而更致命的是——第3個發動機被打爆了,現在就剩下一個發動機在堅強的工作了。

    返航途中,機長馬奧尼少校堅持說,「別提什麼迫降,少女號就要回家了」;在所有人驚恐的注視下,被打爆的發動機轟的一聲脫離了機翼,在夜空中翻滾著,消失了——卻沒有對飛機造成任何損傷。

    這架傷痕累累的B-29是最後一個降落的,它比其他人足足多飛了1個小時;落地後,維修人員發現,這架飛機上唯一毫髮無損的,就是那兩箱威士忌了。

    20.jpg
    「飛燕」式戰鬥機

    119日,即將離任的漢塞爾發動了他任上的最後一次精確轟炸,目標是神戶附近的川崎飛機工廠,這裡同樣是日本一個非常重要的飛機生產基地,1944年生產了17%的飛機機身,12%的飛機發動機,而且,極具威脅的Ki-61「飛燕」(3式戰鬥機)也是由這裡生產的。

    空襲的時候,似乎老天爺也在照顧情緒低落的漢塞爾將軍,居然出現了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漢塞爾將軍破天荒的第一次命令轟炸機降低高度,在75008000公尺的高度進行了攻擊。

    這次空襲堪稱高空精確轟炸的樣板,行動近乎於完美,照片顯示,超過1/3的廠房屋頂被炸毀,而最關鍵的是,沒有一架B-29被擊落。

    而實際上空襲的效果比照片顯示的還要好得多——美國人戰後才知道,這次空襲,直接讓川崎工廠的戰鬥機機身和發動機的產量銳減了90%

    21.jpg
    1945119日,美軍對神戶的川崎工廠的空襲,堪稱教科書式的高空精確轟炸。右上角的三角形是飛機掩體。

    漢塞爾終於取得了令他滿意的空襲成果,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次指揮。就在空襲川崎工廠的戰鬥結束後,他向李梅移交了許可權。

    在中國的經歷,讓李梅非常清楚B-29在日本上空所面臨的問題,他對於未來的戰鬥沒有任何的幻想,他只有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現在,那隻火雞就在我脖子周圍,」李梅對他的參謀說到,「讓我們大幹一場吧!」

    未完待續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4-27 18:50 , Processed in 0.0711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