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4-17 02:55 編輯
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1945〜2025)
原文--【蘇德戰場】柏林戰役:希特勒的覆沒
1945年2月,蘇軍經過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後,將戰線推進至德波邊境奧得河一線,這裡距離德國首都柏林僅有60多公里。此時,德軍在柏林地區的兵力主要包括維斯瓦集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部隊,總兵力近100萬人。蘇軍經過前一階段的作戰,部隊已經非常疲勞,而且遭受很大的損失,急需休整和補充。不僅如此,跨過蘇聯國境後,蘇軍的補給越來越困難,空軍因為缺少油料,一度喪失前線制空權。為此,蘇軍統帥部決定在奧得河一線的部隊轉入防禦,以充分準備奪取柏林的戰役。
在西線,盟軍於1945年2月發起萊茵河戰役,美軍第6集團軍群、第12集團軍群和英軍第21集團軍群先後渡過萊茵河,挺進到德國腹地。此時盟軍高層內部爆發了一場爭論,導致美英之間早已經存在的矛盾公開化。雙方矛盾由來已久,早在大君主行動(諾曼地登陸)實施之前,雙方因誰來擔任盟軍統帥就已經產生分歧,而矛盾的深層原因是英國希望繼續維護自己世界領袖的地位,在戰場上時刻為英軍爭取優先權,而把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軍隊視為從屬。
到1944年底,西線盟軍一共有7個集團軍,編成3個集團軍群,其中包括4個美國集團軍、1個法國集團軍、1個英國集團軍和屬於英聯邦的加拿大集團軍,後勤保障物資主要由美國方面供應。所以不論從國家實力還是戰場投入,美軍在西線盟軍中已經大大超過了英國,美籍盟軍總司令艾森豪此前出於盟軍內部的團結,不得不對前線以蒙哥馬利為首的英軍將領妥協,但他的舉動僅僅是緩和了雙方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者說他沒有能力解決這個矛盾,結果是英、美兩國的將領均對其非常不滿。
萊茵河戰役後,艾森豪經過深思熟慮,提出盟軍放棄奪取柏林的計畫。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盟軍在萊茵河一線距離柏林尚有400公里,而東線的蘇軍距離柏林只有60多公里,雙方的進展並不一致。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盟軍奪取柏林,預計將付出陣亡10萬人,傷亡總計50萬人的代價,而奪取德國首都的政治意義遠遠大於它的軍事意義。
1945年3月28日,艾森豪將下一步作戰計畫分別發給華盛頓和倫敦,並同時發給了莫斯科。在這份計畫中,他闡述了不進攻柏林的理由,並附帶提出盟軍今後的作戰將以美軍所在的中段為重點。收到這份計畫後,英國方面上下群情激憤。最終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全力支持艾森豪,英國首相才不得不事實上承認美國的主導地位,英國在盟軍中已經處於美國的從屬地位。他用一句名言化解了雙方的尷尬:「戀人的爭吵乃是愛情的一部分。」
此後,盟軍的作戰目的不再是柏林,北線蒙哥馬利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群開始掃蕩西北歐;中段美軍第12集團軍群挺進德國腹地;南線美軍第6集團軍群進入德國南部,他們在柏林方向的推進,最遠到達和蘇軍約定的、距離柏林西南120公里的易北河。
在德國內部,除希特勒和極少數堅定追隨他的人以外,絕大多數將領清楚德國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他們之中還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寧願向西線盟軍繳械投降,也不能向蘇軍投降,這不僅是出於對俄國人與生俱來的仇視和恐懼,還包括他們清楚自己在過去幾年在蘇聯的所作所為。
在過去3年多的蘇德戰場,德國的入侵已經造成了蘇聯4400萬人的傷亡,蘇聯一旦獲勝,以他們的性格,德國也會經歷同等的報復。因此,希特勒身邊的將軍們以堅守柏林為由,一再主張將西線部隊抽調到東線,而希特勒仍然在幻想著戰場上會出現奇蹟,決心堅守柏林尋找時機。
至1945年4月中旬,在東線作戰的德軍仍有214個師,其中包括34個裝甲師和15個摩托化師。德軍在西線僅部署有60個師,其中僅有5個坦克師。包括維斯瓦河集團和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在內的德軍主要集團,都集中部署在柏林方向,計有兵力100萬人,火砲1.04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砲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德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此外,柏林市內還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總兵力20多萬人。
為便於堅守,德軍在柏林建立了縱深梯次的防禦,包括由20~40公里縱深的3道防禦地帶組成的奧得河-尼薩河防禦地區和柏林防禦地區。在柏林周邊,沿沃林湖東岸、奧得河、尼薩河西岸是第1道防禦地帶,縱深5~10公里,有2~3道陣地,每道陣地由1~2條塹壕組成,前沿佈設地雷場、鐵絲網和障礙物,地雷密度為每公里2000顆。
從施勞弗高地遠眺奧得河,施勞弗高地為柏林防禦地帶的核心
施勞弗高地上的二戰將士紀念碑,二戰末期蘇軍在進攻柏林期間與德軍在此進行激烈戰鬥
第2道防禦地帶距離前沿陣地10~20公里,縱深1~5公里,由1~3道塹壕和大量支撐點組成,支撐點內集中了大量火砲,其中施勞弗高地是防禦核心,這道防禦地帶是柏林周邊防線的關鍵。第3道防禦地帶距離柏林20~40公里,由大量居民點和1~2道塹壕組成,在蘇軍發起戰役前還沒有構築完成。
柏林城區防禦地區在1945年初就開始修築,包括遠郊圍廓、近郊圍廓和市區防禦圍廓。這片築壘地區充分利用了柏林周圍的河川、湖泊、森林及市區鐵路和建築物。遠郊圍廓距離市中心25〜40公里,以居民點為基礎,兼以運河、湖泊、沼澤等天然屏障構成,部分地域與奧得河防線第3道防禦地帶重合。在遠郊圍廓所有通往市區的道路上都修築了街壘,大多數橋樑已經被炸毀。
近郊圍廓沿柏林城郊構築,距離市中心10〜15公里,縱深6公里,是柏林築壘防禦陣地的核心,它以郊區市鎮組成堅固的抵抗樞紐,每個樞紐構築3道塹壕,並設置防坦克崖壁和壕溝,工廠區修築永備火力點。
市區防禦圍廓沿環城鐵路築成,城內各個街區、各大建築群組成抵抗樞紐,以構築物構成連、排級支撐點。在通往市中心的街道上築有街壘,十字路口和廣場配置火砲、坦克,整個市區修築了400多個鋼筋混凝土工事。
蘇軍先期已在奧得河畔屈斯特林地區建立登陸場,德軍在當面部署了重兵,該地段的兵力密度為每3公里1個師,每公里正面60門火砲、17輛坦克和強擊火砲。在屈斯特林、柏林方向,敵軍已預先佔領了各道防禦地帶。在以往歷次作戰中,敵人還從未建立過這樣大的兵力兵器密度和這樣大縱深的梯次部署。在屈斯特林以北和以南地區,戰役密度為每9~10公里1個師,每公里正面11~12門火砲、1~3輛坦克。
註:奧得西岸屈斯特林原屬德國,在戰後依據波茲坦協定劃歸波蘭,現稱奧得河畔科斯琴
參加柏林戰役的蘇軍是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這3位在蘇德戰場表現最為優異的將領被譽為蘇軍的「三駕馬車」,在蘇軍內享有崇高的威望。3個方面軍共有2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4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10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以及4個騎兵軍。此外還編有波蘭2個集團軍又1個坦克軍,總兵力250萬人,41600門火砲、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砲,作戰飛機7500架,分別是德軍的2.5倍、4倍、4.1倍和2.3倍。
具體的作戰分工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從屈斯特林登陸場直接向柏林實施主要突擊,攻佔柏林,並在戰役第12~15天進至易北河。為了保障主要突擊集團,應在柏林北面和南面實施兩個輔助突擊。烏克蘭第1方面軍負責消滅柏林以南之敵,並在戰役第10~12天進至易北河。攻佔柏林後,方面軍應向萊比錫進攻。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強渡奧得河後,消滅柏林以北的維斯瓦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團軍。
4月1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派出先遣部隊越過地雷場,破壞了德軍第1道防禦體系,將戰線向前突進了2〜5公里,德軍被迫撤往第2道防禦地帶,重點防守施勞弗高地。
根據對作戰結果的預判,朱可夫決定把砲火準備的持續時間從30分鐘縮短到20〜25分鐘,並一改蘇軍於清晨實施砲火準備、白天發動進攻的慣例,將實施砲火準備的時間定為凌晨3:00(柏林時間)。
1945年4月16日3時,蘇軍開始了航空火力準備和砲火準備。砲火異常激烈,這一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共發射123.6萬發砲彈(約2500節車皮),而砲火準備期間就發射了50萬發砲彈(合1000多節車皮),占全天砲彈發射量的2/5。
火力準備一結束,143部1000多度的大功率探照燈同時打開,步兵在坦克支援下對德軍陣地發起衝擊。新的進攻手段使德軍驚慌失措,步兵和坦克未遇太大抵抗即推進1.5~2公里。空軍第16、第4、第18集團軍也同時向施勞弗高地實施空襲。在柏林戰役期間,蘇軍已經完全取得了制空權。
天亮後,蘇軍遇德軍頑抗,進度銳減。為提高進攻速度,朱可夫於當天先後將第2梯隊的近衛第1、第2坦克集團軍和第3突擊集團軍投入交戰,但當天仍然沒有突破以施勞弗為核心的德軍第2道防禦地帶。當晚,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調整部署,朱可夫決定在突破地段每公里集中250〜270門火砲。
從4月17日凌晨起,經過30~40分鐘砲火準備後。按照方面軍的要求,各坦克集群協同步兵集團軍實施進攻,但不捲入與敵持久戰鬥,他們繞過德軍強大支撐點,將摧毀各支撐點的任務留給集團軍第2梯隊完成。施勞弗高地爭奪戰又持續了1天,德軍多次發起反衝擊,均被崔可夫指揮的近衛第8集團軍擊退,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日終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第2防禦地帶。
蘇聯元帥崔可夫(Vasily Chuikov,1900.2.12〜1982.3.18),曾在1927、1940〜42年抗戰期間兩度擔任國軍的軍事顧問
鑒於柏林東部防線危急,德軍統帥部從柏林城防部隊中調出「希特勒青年軍」坦克旅、「朵拉」坦克旅和第23摩托化師,並從分散在柏林市區的各獨立戰鬥群中抽調兵力,組成戰役預備隊投入縱深防禦。
德軍主力裝備之1--88公厘反戰車砲,有防空兼具防戰車能力
德軍主力裝備之2--虎式戰車,配有88公厘砲管,對盟軍各種戰車造成極大的威脅
4月18日,蘇軍主力又推進3~6公里,前出至第3防禦地帶的接近地。2個坦克集團軍在步兵、砲兵和工兵的協同下,連續衝擊德軍陣地。但由於該地區地形難以通行,加之德軍加強了反坦克火力,致使坦克無法脫離步兵作戰。由於未奪取預定地區,坦克集群一時無法迅速向柏林方向實施機動。
在蘇軍近衛第8集團軍地帶,德軍在從施勞弗往西的公路兩旁配置高射砲近200門,進行了頑強的抵抗。4月19日,方面軍突擊集團終於攻克了德軍第2、第3防禦地帶的中間陣地,並累計向前推進了40公里,至此,打開了向柏林市區進攻和向柏林以北迂迴的可能性。
在柏林東部奧得河防線的4天戰鬥中,德軍第1梯隊的9個師和第2梯隊各師共損失80%的兵員和幾乎全部裝備,從預備隊調來的總計6個師的兵力以及80個相當於營級規模的戰鬥群損失50%以上,德軍陣亡6.5萬人,被俘1.3萬人。與此同時蘇軍的損失也非常慘重。
在奧得河防線上空,蘇空軍在前4天的作戰中,第16集團軍共出動飛機19245架次,第4集團軍出動440架次,第18集團軍出動1794架次,合計21000多架次。
在柏林東南的尼薩河防線,德軍在西岸同樣構築了堅固的縱深防禦工事。在防禦地帶上,由一些古老建築改造而成的堡壘異常堅固。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不同,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尼薩河西岸並沒有登陸場,所以在進攻發起時,首先要成功強渡尼薩河。
4月16日6:55,經過40分鐘的砲火準備後,方面軍第1梯隊各師的加強營開始渡河,由於來不及架設橋樑,先遣部隊用強擊橋和便攜渡河器材渡過尼薩河,砲兵部隊則用纜繩將火砲從水中拉過了河。
渡河後,蘇軍即遭到剛剛趕來增援的德軍預備隊第21裝甲師和「元首衛隊」裝甲師的反擊。8時左右,舟橋陸續完成架設。10時左右,可通過砲兵和坦克的,可載重60噸的低水橋架成,方面軍將近衛第3、第4坦克集團軍先頭部隊投入戰鬥。儘管如此,蘇軍在第1天的進展並不順利,他們不僅要擊退德軍的反擊,還要同時排除佈設在進攻道路上的雷區,道路兩旁森林燃起的大火也妨礙了蘇軍的推進。至日終,蘇軍在尼薩河西岸向西推進了8〜13公里,未能達成預期計畫。
4月17日,蘇軍開始向德軍第2道防禦地帶進攻。由於地形有利於坦克部隊展開,蘇軍的進展順利,已經全部投入戰場的近衛第3、第4坦克集團軍很快突破了德軍的防線,推進到德軍的第3道防禦地帶-斯普里河東岸。這裡德軍依託科特布斯和施普倫貝格兩個抵抗樞紐,並從預備隊抽調幾個師加強防禦。
4月18日,蘇軍開始強渡斯普里河,第7機械化軍和第27步兵軍的部隊首先渡過河,並在對岸建立登陸場。隨後主力部隊開始渡河,至4月19日,方面軍所轄近衛第3、第4坦克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全部渡過了斯普里河。
在3天的激戰中,烏克蘭第1方面軍共擊潰德軍14個師,前出至柏林南部,為完成對柏林的合圍創造了條件,同時對德軍法蘭克福-古賓地區部隊形成合圍之勢。
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第1梯隊師幾個團,奉命於4月18~19日在柏林北部強渡奧得河東支流,在複雜的河灘地佔領了河間地,並前出到西支流,為主力的進攻佔領了出發地位。該方面軍的行動牽制了德軍北線的防禦部隊,使之無法向柏林接近地調動兵力。
總體說來,到4月20日,在3個方面軍的作戰地帶都已具備繼續進行柏林戰役的有利條件。在德軍最高統帥部4月20日作戰日誌中這樣記載:「對最高指揮機構來說,德國武裝力量悲慘死亡的最後一幕業已開始……一切都是在匆忙之中進行的,已經可以聽見俄國坦克在遠處開砲……情緒十分沮喪。」
4月20日這一天,是希特勒56歲生日,蘇軍對柏林城區防禦地帶的進攻也於這一天開始。當天蘇軍最高統帥大本營向各方面軍司令員和空軍集團軍司令員發出訓令,要他們立即確定互相識別的標誌和信號。根據和盟軍司令部達成的協議,蘇軍與西線盟軍都應確定臨時分界線,以免發生部隊混雜在一起的情況。
同樣在4月20日,科涅夫將第2梯隊第28集團軍投入戰場,集團軍司令員魯欽斯基率部用11個小時向西推進110〜180公里,突入到德軍第9集團軍以西,近衛第3、第4坦克集團軍一晝夜向前推進30~50公里,與第28集團軍一道將該德軍第9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一部三面合圍。4月21日,烏克蘭第1方面軍已經逼近柏林防禦地域的外層防禦圍廓,前面是泰爾托運河。
同一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第3、第5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2坦克集團軍各軍已克服柏林外層防禦圍廓之敵的抵抗,前出至市區東北郊。
4月24日清晨,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依照習慣,來到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近衛第3集團軍指揮部,按照計畫該集團軍於今日強渡泰爾托運河。經過砲火準備後,對岸守軍陣地幾乎全部被摧毀,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蘇軍第9機械化軍步兵隨後乘船渡河。當第1艘舟船靠岸後,德軍陣地上突然槍砲齊鳴,毫無遮擋的蘇軍全部陣亡。隨後,蘇軍又發起了一次強渡仍然失敗。
此時在另一處強渡的近衛第6坦克軍進展順利,他們已經在北岸建立了幾處登陸場,科涅夫遂命令該軍立即向柏林近郊舍納菲爾德突進。10:30,近衛第6坦克軍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會師,完成對德軍第9集團軍的四面包圍。至此德軍被分割成兩部分,即柏林東南的法蘭克福-古賓集團和城區集團。
4月22日午後,德軍統帥部在帝國總理府舉行最後一次作戰會議。希特勒、凱特爾、約德爾、博爾曼、克雷布斯等人出席。會上約德爾建議從西線戰場撤回全部軍隊來守衛柏林,希特勒表示同意。根據這一建議,守衛易北河防線的第12集團軍奉命揮師東進援,開赴柏林和柏林西南小鎮波茨坦,以便接應從柏林東南地域突圍的德軍第9集團軍。
鑒於蘇軍已經成功實施了對柏林的包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已經不必向柏林以北迂迴,該方面軍奉命向西和西北方向發展進攻,不再參與對柏林方向的作戰。奉命後,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開始行動,成功牽制了柏林北部德軍坦克部隊,使其不能向柏林方向實施反突擊。
1945年4月25日,美軍第69步兵師的巡邏部隊和蘇聯第5集團軍在易北河的橋上會師並握手致意
1945年4月25日,蘇軍與美軍第1集團軍在易北河偶遇,東西兩線並肩作戰的兩支盟軍終於實現了歷史性握手。
4月26日,根據蘇軍統帥部的要求,蘇軍決定先圍殲德軍法蘭克福-古賓集團。該集團為德軍第9集團軍主力和第4坦克集團軍部分兵力,合計約20萬人,並配備2000多門火砲、300多輛坦克和強擊火砲。
該地區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遍佈森林、湖泊、沼澤,還有很多隘路,並不利於蘇軍進攻。德軍在各個隘路口佈設了鹿砦、雷區。同時德軍為了能夠突出重圍,拼命地向西面進攻,希望能夠與從易北河東援的德軍第12集團軍會合。
由此科涅夫命令第28集團軍和近衛第3集團軍就地轉入防禦,在德軍可能突圍的路線上臨時構築了3道縱深防禦工事,其餘部隊則向包圍圈內德軍實施向心突擊,消滅被圍德軍集團。
4月26日清晨,秘密集結在密林狹窄地段的德軍5個師開始向蘇軍第28集團軍和近衛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實施突圍,並一度突破了蘇軍臨時構築的工事。蘇軍隨即以步兵和坦克從多路向突圍德軍實施反突擊,將德軍分割殲滅。同時,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將從西面接應的德軍第12集團軍擊退。
4月29日凌晨,德軍第9集團軍從兩個方面軍的接合部突破了蘇軍主要防禦地帶。當天下午,近4.5萬名德軍又在第28集團軍近衛第3步兵軍的防禦地段,突破了防線,打通了約2公里寬的走廊,並穿過走廊向西撤退。與此同時,德軍第12集團軍也從西面向這一地區發起衝擊,戰場上出現了蘇軍能夠將德軍兩個集團軍一併合圍的局面。
當晚蘇軍把突圍德軍分割、合圍在3個獨立的地域。5月1日,被圍德軍大部分被殲滅,其中6萬人被擊斃,12萬人被俘,另有2萬人於4月30日夜間,從蘇軍的包圍圈中突圍成功。東援的德軍第12集團軍殘餘的部隊向西逃往易北河西岸,向美軍投降。
至此,德軍在柏林的防禦僅剩下還在激戰的城區集團。
在柏林市區,守軍尚有30萬人,至4月25日,德軍仍然佔據著柏林整個市區和東郊、東南郊,市區內的街壘縱橫交錯,一切設施,甚至包括已經炸毀的房屋在內,都被用作防禦手段。防空掩蔽部、地鐵車站和隧道、地下排水道等大量地下建築也都被用作防禦工事。德軍還使用鋼筋水泥建造了許多堅固的庫房,其中最大的可容納300〜1000人,此外還建造有大批鋼筋水泥帽堡。
4月25日和26日凌晨,蘇軍航空兵第16和第18集團軍共出動飛機2049架次對柏林軍事目標實施了3次密集空襲。4月26日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4個步兵集團軍和2個坦克集團軍,以及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2個坦克集團軍和1個步兵軍向柏林發起強攻,對市中心實施了向心突擊。至4月26日日終,被圍德軍集團又被分割成兩部分,大部分在柏林,小部分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和萬恩澤島。
在柏林戰役發起前,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已經確定柏林市區的作戰,由烏克蘭第1方面軍協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實施。因此,朱可夫是這次戰役的主角。在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指揮部掛起的地圖上,負責攻打柏林西南波茨坦和萬恩澤島的部隊用單箭頭標示,突擊市區的部隊用雙箭頭標示,15條鐵路從中心樞紐部向四面八方展開。北、東兩面的斯普里河,南面的蘭德維爾河、西邊的運河構成了一個島形地域,國會大廈、帝國辦公廳等核心建築落於其中,那裡是柏林的中心防區-第9防區。同時,在地圖上標記著參戰各集團軍的最新進展。
4月27日,蘇軍開始圍殲波茨坦地區德軍,幾百門各種口徑的火砲很快就將這個面積不大的小鎮變成一片瓦礫。隨後烏克蘭第1方面軍所屬的近衛第4坦克集團軍、第13集團軍向波茨坦發起進攻。德軍依託被破壞的建築和隱蔽部固守,但在蘇軍絕對優勢兵力下迅速潰敗,幾個小時後德軍投降,一部分德軍逃往萬恩澤島。
萬恩澤島是波茨坦地區的一處較大的島嶼,周圍湖河環繞,易守難攻。島上德軍重新做了編組,試圖依託地形,控制住進島橋樑,繼續抵抗。蘇軍則先利用各種工具渡河,並迅速控制了大部分橋樑、渡口,引導後續部隊進島。正如科涅夫估計的,殘敵並沒有有效的組織抵抗,很快就被蘇軍消滅。
第56裝甲軍軍長魏德林(Helmuth Otto Ludwig Weidling,1891.11.2~1955.11.17),擔任柏林城防司令,蘇軍攻克柏林後投降,後送往蘇聯莫斯科監獄中服刑,在服刑中逝世
4月28日,柏林市區的德軍被分割為3部分,新任城防司令魏德林(第56裝甲軍軍長)主張向西突圍,但希特勒擔心突圍不會成功,遂命令部隊死守。
此時,在柏林市區的德軍主要包括第9集團軍6個師的殘部,還有黨衛軍警衛旅、各種偵察分隊、10個砲兵營、1個強擊砲兵旅、3個坦克旅、6個反坦克砲兵營、1個砲兵師和幾十個民兵營。此外還有眾多的柏林市民加入戰鬥,總兵力在20萬人左右。
朱可夫判斷:德軍守軍建制比較混亂,不容易協調,但在柏林打巷戰,與在本土打巷戰不同,是蘇軍的獨立作戰,對方還有當地居民的支持。巷戰的特點是難以展開大規模的兵力,所以戰鬥將異常艱難。在前期作戰中,蘇軍的坦克成縱隊沿街道推進,由於道路狹窄,坦克縱隊容易堵塞,而且容易遭到隱蔽在四周建築物的德軍長柄反裝甲武器的側面攻擊,只要第1輛坦克被擊中起火,其他的便無處躲藏。
德軍廣泛配備的「鐵拳」(Panzerfaust)反戰車榴彈發射器
朱可夫命令各部隊全部改編為強擊群和強擊隊,坦克部隊必須與步兵、砲兵、工兵混編,每個強擊隊配備包括大威力火砲在內的各種口徑火砲,還要配備工兵分隊和迫擊砲分隊,攜帶渡河器材,向柏林市中心多路突破、連續突擊。
在柏林市中心,有一座連接15條鐵路線的車站樞紐部,德軍以車站建築物為基礎,將他們改造成可以相互策應的支撐點群,用水泥將數輛坦克築起來,只露出砲塔;在四周構成環形防護圈,坦克兵被封閉在裡面,只能死守。
在鐵路線上,幾輛裝滿煤炭、砂石的火車,擋在建築物的前面,坦克頂不翻也撞不動。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和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將這裡作為進攻的重點。由於地域太小,兩個集團軍的部隊無法全部展開。經協商決定動用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組成突擊集團。在進攻前,蘇軍仔細研究了作戰方案。投入進攻後,蘇軍用坦克沿著鐵路線,將橫在建築物前的列車推到了遠處,掃清了坦克推進的路線。步兵則以10幾個人為一組,分散在整片戰場上,德軍的坦克砲火根本找不到阻擊的重點,反而被步兵用炸藥包逐個炸毀。就這樣看似極難攻克的車站堡壘,蘇軍僅用2個多小時就被攻克。
4月29日,奪取帝國大廈的戰鬥打響,它四周是內務部大樓、帝國劇院、政府大樓、勃蘭登堡門等建築物。在大廈內,負責守備的主要是羅斯托克市海軍學校的學員和一部分砲兵、飛行員、黨衛軍支隊和國民突擊隊,總計約1000人。0:30,蘇軍第3集團軍所屬第171師和第150師奉命奪取帝國大廈。
蘇軍裝備的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砲,在對德作戰中屢屢給予致命打擊
清晨,蘇軍首先奪取了通往帝國大廈的莫爾特克橋,然後開始進攻被稱為「吉姆勒宮」的內務部大樓。蘇軍將喀秋莎火箭砲搬到對面大樓2層,從那裡直接瞄準射擊。在砲火的掩護下,步兵開始向大樓攻擊。這是一場短兵相接的鏖戰,蘇軍3個團為奪取這座大樓與德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戰鬥持續到第2天凌晨,這座堡壘才被蘇軍攻克。
4月30日5時,蘇軍開始向帝國大廈和帝國劇院實施砲擊,第150師趁機前出至距離大廈不遠的兩條暗溝待機。攻擊開始後,帝國大廈內隱蔽在各層的火力點和周圍建築的火力全部開火,蘇軍的傷亡急劇擴大,被迫撤出戰鬥。經過第1輪的進攻,蘇軍已經掌握了德軍的火力位置,並決定傍晚發動第2輪進攻。
18時,砲火準備不再是盲目射擊,每門砲都對準目標,非常精準地打掉了一批重要的火力點,步兵隨即衝進大廈。在大廈內蘇軍調來大量噴火器,向德軍躲藏的地下室噴射燃燒的凝固汽油。在上層的德軍從每一個角落向蘇軍射擊,雙方逐個房間爭奪。蘇軍由於不熟悉樓內的建築結構,加上大樓內已經斷電、一片漆黑,增加了進攻的難度。22:30,中士米寧摸到了大廈頂層,將一面紅旗插在了頂層外邊的雕塑群中。此後蘇軍繼續肅清樓內殘餘德軍,並最終佔領了德軍的最後一塊堡壘。
在帝國大廈激戰時,希特勒已經於4月30日下午自殺。5月2日15時,德軍停止了所有抵抗,當天13.5萬人向蘇軍投降。一部分向西突圍的獨立集群在5日被殲滅於城郊。
至此,柏林戰役結束。消息傳到蘇聯,莫斯科於當晚以324門火砲組成的禮砲隊鳴放24次,以慶祝勝利。
柏林並不是東線的最後結束的戰役,在柏林以南的布拉格、舍爾納和倫杜利克各自指揮的集團軍群還沒有迎來自己的最後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