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4-14 04:17 編輯
原文--福克蘭群島戰爭(1):阿根廷的出兵和戰爭前的外交斡旋
福克蘭群島(英語:Falkland Islands),又名馬爾維納斯群島(西班牙語:Islas Malvinas),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棚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整個群島包括東、西福克蘭島和776個小島,海岸線長約1300公里、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自治領,距離本土13000公里,倫敦負責其國防、外交事務,人口3398人,首府是位於東福克蘭島的史坦利港。
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1840年,福克蘭群島成為英國皇家殖民地,來自蘇格蘭、威爾斯的定居者隨後建立了正式的教會牧區。此前,法國、英國、西班牙與阿根廷都曾先後在島上設立定居點。其名稱源於福克蘭海峽,該海峽將東、西福克蘭島分隔開。英國探險隊於1690年來到群島,船長約翰.斯特朗以這次旅程的贊助人、皇家海軍司庫第5代福克蘭子爵安東尼.卡里來為海峽命名。子爵的頭銜又是來源於蘇格蘭法夫的同名小鎮,小鎮的英文名稱「Falkland」源於「folkland」,意思是通過民間權利擁有的土地。不過這個名稱正式應用到群島要到1765年,皇家海軍船長約翰.拜倫代表英王喬治三世宣布群島為「福克蘭群島」,「福克蘭」此後成為群島的標準簡稱。
20世紀的前50年裡,福克蘭群島在英國對亞南極群島、南極洲一部分的領土主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克蘭群島從1908年起就將這些領土作為福克蘭群島屬土進行管轄,直到1985年這些領地成為南喬治亞島與南三明治群島時止。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控制南大西洋的一個輔助軍事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一戰期間,福克蘭群島戰役於1914年12月爆發,一支皇家海軍艦隊戰勝德意志帝國的一支分遣艦隊。二戰時期,「埃克塞特」號重巡洋艦在1939年12月的拉布拉他河口海戰中受損,前往福克蘭群島進行修理。1942年,由於擔心領地被日本侵占,一個原定前往印度的營被改派福克蘭群島作為駐軍。
胡安.裴隆(Juan Domingo Perón),1946〜55、1973〜74年,曾3度出任阿根廷總統,民粹主義政治家,主張阿根廷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引發英國、阿根廷兩國關係的緊張
1946〜55、1973〜74年期間,曾3次出任阿根廷總統的民粹主義政治家胡安.裴隆聲稱對群島擁有主權,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1960年代,聯合國通過一項非殖民化的決議案,阿根廷更認為這對自己的立場有利,兩國間的主權爭端日趨激烈。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065號決議案,呼籲兩國展開雙邊談判,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1966〜68年,英國就移交福克蘭群島同阿根廷展開秘密談判,倫敦以為群島居民會接受這一安排。1971年,雙方就群島和南美大陸間的貿易關係達成協議,阿根廷因此於1972年在史坦利建成一座臨時機場。但是福克蘭群島那些忠誠於英國的居民們提出極大異議,並強力遊說倫敦威廉敏斯特的議會表明了拒絕立場,加上英國與阿根廷關係緊張,雙方談判一直凍結到1977年。
1979年5月3日,保守黨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入主唐寧街10號,由於英國政府面臨預算削減,而維持對福克蘭群島的統治又需要經費,倫敦再次考慮將群島主權移交給阿根廷。隨著時間推移與各自國內政局變化,英阿間實質性的主權談判在1981年再度中止,兩國矛盾不斷升級。
向民眾揮手致意的阿根廷軍政權總統加爾鐵里(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 Castelli,1926.7.15〜2003.1.16)
阿根廷出兵占領福克蘭群島及南喬治亞島
1980年代前期,統治南美各國的大多還是右翼軍人獨裁政權,如智利的皮諾契特政權、阿根廷的加爾鐵里政權等。
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達到19.2%;國民對政府支持率大幅度降低,左翼的工聯獲得越來越多民眾支持,並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來動搖掌權的軍政府。以加爾鐵里總統為首的阿根廷軍政府,為應對嚴重衰退的國內經濟形勢,決定選擇通過發動福克蘭群島戰爭來轉移國內尖銳的社會矛盾,企圖以勝利占領福克蘭及英國在南大西洋的南喬治亞島等其它領地的結果來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並挽救支持率。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群五金商人在位於福克蘭群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登陸,軍政府以他們的名義建立營地並升起阿根廷國旗。英國皇家海軍「堅忍」號破冰船搭載了海軍陸戰隊1個排的兵力,試圖前往拆毀該營地和驅逐阿根廷人。但是面對著阿根廷海軍的5000噸級運輸船「喜事灣」號運抵登陸的1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英國軍人無可奈何。
諾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 Nott,1932.2.1〜2024.11.6),1981〜83年擔任英國國防大臣
事實上,早在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就考慮從孤懸南大西洋的福克蘭撤軍(屬於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加上同年的《英國國籍法》讓福克蘭群島居民的全面英國公民權受限。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加爾鐵里軍政權誤判,用武力奪取距離阿根廷最南端僅500公里的福克蘭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
阿根廷海軍總司令豪爾赫.伊薩克.阿那亞(Jorge Isaac Anaya)上將負責制定這次登陸福克蘭群島的計劃,即「羅薩里奧作戰」,要點如下:
出動3000人的登陸部隊,以優勢兵力迫使駐守福克蘭群島的英國海軍陸戰隊和警察投降,以減少無謂傷亡。
占領全島後應將戰俘與島上居民驅逐出境,登陸部隊於48小時內撤回原駐地。
福克蘭群島最高行政官改為軍事總督,並部署500名憲兵進行軍事管制。
1982年初,在英阿兩國就福克蘭群島歸屬問題進行的外交斡旋失敗,以及「堅忍」號破冰船對南喬治亞島阿根廷營地的軍事行動無功而返後,加爾鐵里當局最終敲定武裝攻占福克蘭群島的作戰計劃。儘管種種跡象表明阿根廷在展開進占福克蘭群島的軍事準備,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拉美組直到3月30日卻仍報告「入侵不會馬上到來」。
但倫敦政府最終還是對福克蘭群島總督雷克斯.杭特(Sir Rex Masterman Hunt)發出警告,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為此,杭特用手頭近200名兵力進行戰爭準備,並將指揮權交給駐守當地的陸戰隊指揮官諾爾曼少校。
阿根廷方面,加爾鐵里任命陸軍第5軍軍長兼福克蘭群島戰區司令賈西亞中將為總指揮官,由1艘航母、4艘驅逐艦、20艘其它艦船及登陸部隊4000人混編成第40特混艦隊,加緊實施收復福克蘭群島的「羅薩里奧」計劃。4月1日,海軍少校桑切斯.薩巴洛茲率領一支84人的特種部隊在鯡魚灣的雷克岬登陸,展開代號為「藍色作戰」的軍事行動,為攻取慕迪溪兵營、總督府及史坦利港開路。
4月2日0:15,第40特混艦隊派出的陸戰隊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4月2日6:30,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占了機場、港口。8:30,阿軍7架C-130運輸機運來3000多後援,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4月3日,阿軍約200人在南喬治亞島格呂特維肯港登陸,英守軍22人進行了抵抗,最後全部被俘。4月4日,英國駐福克蘭群島政府宣布投降。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機的代價,占領了整個福克蘭群島及南喬治亞島。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戰區(包括阿大陸沿岸200浬及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三明治群島周圍200浬水域),任命海軍的隆巴多將軍為戰區司令。
阿軍收復福克蘭群島的消息傳到國內,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5月25日」廣場,高唱國歌、歡慶勝利。全國10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持軍政府的行動,加爾鐵里的個人威望達到頂峰,再也沒有人去理會當局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失敗了。
阿軍自收復福克蘭群島至4月30日期間,為防禦英國方面的報復而不斷加強防禦,島上駐軍很快由原來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為:史坦利港和肯特山地區4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9000人;達爾文港、鵝綠1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1700人;范寧角約50人;福克斯灣、佩布爾島等地1個營及支援分隊共約2000人;另外還擴建史坦利港機場及在鵝綠、佩布爾島修建簡易機場;構築工事,部署雷達站、防空部隊;向島上運送武器、彈藥及補給品等。司令部設在史坦利港,梅南德斯准將為駐福克蘭群島軍事長官。
阿根廷軍隊占領福克蘭群島後,儘管先前保證島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將維持不變,但依然迫不及待地推行幾項不受歡迎的措施以改變當地習俗。首先是把史坦利港改名為「阿根廷港」,將西班牙文定為官方語言,以及將車輛行駛規則從靠左行改為靠右行,又把街道的位置作了改變,交通號誌也全部改為與阿根廷規定相同。除了發生少數幾起不愉快事件外,阿根廷駐軍對福克蘭群島的英國原住民基本做到了秋毫無犯,阿軍總督梅南德斯將軍則從一開始就表明史坦利港不設防。
智利的軍事強人皮諾契特將軍(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11.25〜2006.12.10)
戰爭前的外交斡旋
阿根廷出兵福克蘭群島,迅即引發的國際震盪遠遠超乎加爾鐵里軍政府的想像。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認為,英國身為最大的前殖民帝國應以外交方式解決爭端,用武力尋求從地區性強國收復屬地的做法,相反會讓阿根廷獲得更多道義支持。在南美大陸,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都支持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不支持的是智利,因為從1970年代起智利跟阿根廷爆發過邊境衝突。智利的皮諾契特將軍和阿根廷的加爾鐵里將軍都是獨裁者,但是聖地牙哥更擔心的是萬一阿根廷戰勝英國,回過頭來會威脅智利的國家利益。因此智利後來向英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戰時協助。譬如阿國空軍只要一起飛,英國在外海的艦隊就會收到智利的預警通知,這對英國遠征軍的重要性體現在福克蘭群島戰役期間的一次戰例上:6月8日,智利空軍曾將南部的雷達站關閉24小時進行維修保養,英國皇家海軍輔助艦隊中的「Sir Galahad」號與「Sir Tristram」爵士號就在這一天中被擊沉。
備註:
事實上早在1818年智利脫離西班牙獨立之後,在經濟以及政治上都與英國保持密切關係,英國曾在1879〜83年智利與秘魯、玻利維亞爆發的「硝石戰爭」(也稱「南美太平洋戰爭」、「第2次鳥糞戰爭」)中支持智利一方,智利擊敗秘魯、玻利維亞兩國,獲得原屬祕魯的阿里卡省以及原屬玻利維亞濱海省的安托法加斯塔,佔領整個阿他加馬沙漠
對於位在南美大陸南端的火地群島(Archipiélago de Tierra del Fuego),智利與阿根廷兩國自1881年起分別佔領,智利佔領整個火地群島2/3,阿根廷佔領1/3,以比格爾海峽至合恩角為界
隨著1880年代,火地群島發現黃金以及1945年發現石油,1970年代,火地群島中的倫諾克斯(Lennox)、皮克頓(Picton)、努埃瓦(Nueva)3島以及其他島嶼歸屬未明確劃分,兩國時有爭端,1977年,英國作為第三方的仲裁者,自然也是偏向智利一方,1978年智利與阿根廷瀕臨戰爭邊緣,直到1985年兩國於梵諦岡展開談判,領土問題才獲得解決,火地群島中的倫諾克斯、皮克頓、努埃瓦3島以及其他島嶼歸智利所有
而在福克蘭戰爭期間,智利也為英國提供許多的軍事情報,這也是英國能擊敗阿根廷的原因之一
而作為一個老牌民主大國卻遭軍事獨裁者入侵,又讓英國博得美國及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同情與支持。大概是基於傳統的「門羅主義」出發,雷根政府沒有對阿根廷的入侵行動提出直接譴責,國安團隊對福克蘭群島爭端的看法分成兩派,海格國務卿希望通過外交調停來解決,並積極化身成柴契爾夫人很反感的英阿衝突間的「調停人」。強硬保守的國防部長溫伯格與柴契爾夫人氣息想通,努力強化推動五角大樓為英國的軍事行動提供衛星情報(美國動用了設在全球的47個監聽站中相當一部分專門截聽、破譯阿軍的密碼通信,向英國提供情報。美國還發射了幾顆高性能的偵察和氣象衛星,如「KH-11大鳥」偵察衛星可以把偵察到的圖像用數據記錄下來,用定向波束不斷把戰況發往英國統帥部與特混艦隊。);後勤支援(提供使用亞森欣島上軍事設施的便利,使英國在跨大西洋的萬里遠征中獲得了一個最有戰略價值的中間站。亞森欣島自1815年以來一直是英國的軍事基地。1962年,英國為節省軍費,在保留主權的條件下將該島租給美軍使用。);並切斷對阿根廷的軍火供應。法國在戰時,乾脆對阿根廷停止供應致命的「飛魚」式空對艦飛彈,密特朗總統並在柴契爾夫人揚言動用核武的脅迫下向英國開放飛彈機密參數。美國則向英國提供大量的「響尾蛇」導引飛彈,柴契爾夫人曾在回憶錄裡寫道,「如果沒有『響尾蛇』飛彈,我們就不能收復福克蘭群島。」5月3日,當華府內部對福克蘭群島爭端有分歧時,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甚至慷慨地對英國提出,願意提供1艘航母,用作特遣艦隊的機動跑道。
一直使用英語作母語的英裔福島居民則以「擁有英國文化身份是不可忽視」為由,堅決反對阿根廷的武力占領,所以倫敦在外交處理時集中於主張「福克蘭英國人享有聯合國民族自決」的原則,英國民眾也普遍支持政府採取軍事手段收復屬地。
費南多.貝朗德.泰瑞(Fernando Belaúnde Terry,1912.10.7〜2002.7.4),曾於1963〜68、1980〜85年兩度擔任祕魯總統,在福克蘭戰爭中扮演第三方調停角色
英國和阿根廷的外交關係在衝突發生後事實上已中斷,解決福克蘭群島問題的外交努力只能借某些國家扮演第三方來進行,主要調停國是秘魯和瑞士。最後,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認為爭取和平的努力沒有奏效,第三方調停人的努力也不能阻止軍事衝突。一份由秘魯總統泰瑞起草的和平解決福島的方案被英國、阿根廷同時拒絕。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