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3-11 21:40 編輯
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1945〜2025)
原文--轟炸日本(1):「超級堡壘」的誕生
2024-02-05 22:08 發佈於知乎 百里相澤
前言
從今天開始,開始講述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轟炸日本的系列故事。
這是一個時間跨度3年多,涉及到多個軍種、產業,飛行軌跡遍佈太平洋所有戰區(中國戰區在前期是重要的前進基地)的漫長征途。
這個故事,起始於上個世紀的30年代,當時美國空軍提出了一款超級轟炸機的構想,而真正實現,則已經到了1942年。
一群平均年齡25歲的年輕飛行員,他們駕駛巨大的鐵鳥,飛越超過3000哩的單線航程,面對面日本空軍瘋狂的攔截,當日軍飛行員無法用槍砲擊落1架B-29時,他們往往會轉而採取自殺性的撞擊。
白雪覆蓋的富士山,在1945年成了美軍轟炸機駕駛員的路標,因為富士山距東京只有不到15分鐘的航程
一次轟炸任務往往需要歷時15個小時以上,太平洋的巨大空間能夠充分施展它的淫威。在硫磺島落入美軍手裡之前,日本海岸外1400哩的範圍內沒有安全的跑道可供「超級堡壘」降落。
幾乎每次任務中都會有B-29墜海,或者是機組人員通過無線電報告說他們正準備控制飛機在水上迫降,但是能夠被救回來的逃生機組比例極低……
讀過我以往的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不喜歡僅僅描述單獨的一場戰鬥,因為在整個戰爭期間,所有的戰爭指令都是相互關聯的,甚至有些慘烈的戰役從事後角度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塔拉瓦和貝里琉之戰)。
硫磺島(HBO電影「太平洋戰爭」截圖」)
我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我的文章,能夠全面的瞭解到這次戰役的前因後果,以及雙方的決策原因。同時,我也喜歡將筆墨集中在那些普通的大頭兵身上,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咱們可以直觀的瞭解到戰場的殘酷。
太平洋戰爭中那些著名的戰役:瓜島、斷頸嶺、貝里琉、馬尼拉、硫磺島等等我都會慢慢為大家展現,感謝閱讀,謝謝大家支持!
30億美元的豪賭
1932年,空中力量的先驅、退役陸軍航空兵軍官比利.米契爾就呼籲開發一型航程5000哩,載彈量10000磅,實用升限35000呎的重型轟炸機。
在那個時候,這個主意看起來過於超前和異想天開了,就像儒勒.凡爾納或者H.G.威爾斯小說裡幻想的機器那樣。
但是航空技術在20世紀30年代取得了長足進展。到1940年,在希特勒的軍隊橫掃歐洲之時,航空工程師們相信,製造一種超重型、超遠程、氣密增壓的轟炸機已經是可行的了。
在1940年期間,華盛頓與東京的關係由於日本的侵略擴張而持續惡化。
阿諾德將軍的首席參謀卡爾.斯帕茨上校。則早在1939年9月,他就建議對建造的轟炸機要求應該提高,這樣可以從菲律賓、蘇聯的西伯利亞或是阿留申群島的軍事基地出發,對日本工業區進行遠端襲擊。
在波音公司位於連頓的工廠裡,帶有輪子的千斤頂支撐著為「超級堡壘」準備的機翼和安裝好的發動機
在羅斯福總統的支持下,陸軍航空隊的領導人成功說服國會從納稅人的口袋裡再多掏一些錢出來,資助這種波音公司設計的航程和載荷都是B-17「飛行堡壘」兩倍的新型轟炸機。
到1940年9月,這類飛機的設計研究已經完善到一定程度,以至於美國陸軍航空隊和波音公司與團結飛機公司簽訂了價值為360萬美元的兩架試驗機合同。後來訂購的數量增加到了3架。
註:
團結飛機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 Corporation)成立於1923年,1943年與伏爾提合併,改稱團結-伏爾提公司,另一個名稱是「康維爾」。 該公司在二戰初期著名的產品有「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B-24「解放者」轟炸機。
尤其是鑒於當時希特勒似乎能夠征服全世界了,所以美國軍方要求建造者們加快速度執行這項任務。
30億美元(1940年幣值:相當於現在的600億美元)砸下去之後,B-29「超級堡壘」誕生了。
1941年,當全球大戰的陰影鋪滿世界時,美國戰爭部要求波音公司加快研發進度,在測試和優化工作全部完成前就將這種新型轟炸機投產。
在波音公司華盛頓的連頓工廠,工人們佈置飛機炸彈艙內的電纜。頂端是連結駕駛員座艙與機腹的通道
1941年5月,波音接到了首批250架飛機訂單,此時距離珍珠港之戰還有6個多月。
1年後,波音已經得到了交付1644架飛機的訂單,而此時這種飛機甚至一架都沒有上過天。
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航空工業迫切要求加速現有計劃,加快裝備這種裝有4台發動機的新型轟炸機。該轟炸機將具有(當時)全世界最遠航程、最強武器裝備、以及最大的載彈量。
打造「超級堡壘」,在後來被視為飛行史上所作出的最大規模的努力。美國陸軍部指定波音航空公司為主要合約人,並指定4家主要的工廠——其中兩家還沒有建成——裝配由小型工廠網路生產的零部件。
在連頓工廠,前後機身部分在接近裝配線的最後時刻組裝在一起。巨大的工廠有4條這樣的裝配線
戰爭速度和「酷刑室」
通常情況下,新型軍用飛機的開發一般要花費5年時間;而對於「超級堡壘」,美國軍方從研發到裝備生產的時間--只給了4年。
參與設計的兩家公司的試驗機的出生受盡了分娩陣痛的折磨,原因是美國軍方想法持續不斷的變化:「一架新型飛機就像是一棵聖誕樹,人們總是想不斷地往上掛東西而且不斷地四處改變。」
飛機在第1次試飛以前,已經按照美國軍方的命令作了900多個大大小小的設計變動,而其中相當的變動是根本性質的。
團結公司的飛機,即指定的XB-32型,被設計成載彈量10噸,單航程1250哩,美國軍方對其給予的評價不高。最終只有15架B-32用於配置太平洋戰鬥區域,在二戰結束前的短暫時間內表現平平。
B-32轟炸機,活像B-24和B-17的縫合怪
「超級堡壘」的設計指標受到超遠端和巨大有效載荷雙重需要的限制。
飛機設計者們經常爭論:到底要設計多大、多重的飛機,才能滿足符合美國軍方多變的要求?而且這架超級轟炸機還必須控制性良好,滿足機動性和靈活性。
波音公司提供的設計方案,即「XB-29」,表面上看來能夠滿足上述所有要求。
XB-29的翼展141呎3吋;機身99呎長,高度相當於3層樓的建築,還有超過27呎的高聳的尾鰭。
最初,設計師們設計的空載重量為7.45萬磅,滿載燃料和炸彈時的最大重量為11.4萬磅重。
最終,投入實戰時的滿載重量將是14.2萬磅。和這個資料一比,個頭不小的B-17型轟炸機,完全成了個「小弟」(B-17滿載為5.4萬磅)。
這也導致,起降B-29的飛機跑道必須加強加固,以承受飛機起落時的巨大壓力。
為了滿足軍方的要求,波音公司設計了全新的副翼(這玩意兒要比大多數戰鬥機的全部機翼還要大)、安裝了超過任何一架轟炸機的最精細的防禦武器、不斷重新設計機艙玻璃以適應越來越高的壓力……
當中心火力控制系統被證實可行後,以上人員射擊平台方式都被拋棄了(只有尾砲由人工控制)
當這棵波音公司的「大聖誕樹」懸掛完了所有的東西後,飛機已經擁有了不少於150台電力發動機操作從火砲到起落架的各個組成部分。發動機需要的電量之大以至於不得不開發一種新型發電機來單獨供電。
波音為B-29的製造投入了兩座大型工廠,華盛頓州的連頓工廠和堪薩斯州的威奇塔工廠。
其他多家頂尖的航空工業公司也加入為其提供零部件或者發動機的行列,包括貝爾、費舍爾、馬丁和萊特公司。
在嚴密警戒之下,高度機密的B-29試驗機於1942年7月乘駁船從波音公司西雅圖工廠到達試驗基地
當這型飛機還只有幾架試驗機的時候,陸軍航空隊就為了它們未來的交付建立了一個新的大型指揮部和行政組織。招募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都在B-17和B-26飛機上訓練,其中大部分人在小轟炸機上完成訓練之前都沒有飛過(甚至沒見過)「超級堡壘」。
政府採購飛機的訂單數隨著二戰的進行不斷加倍再加倍,時間的壓力要求飛機建造者們進行一次獨特的賭博。
波音公司已經通過B-17「空中堡壘」證明了它能夠製造出優異的轟炸機,但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開發新機種的同時就開始上馬大規模生產的裝配線。
而在戰爭時期,在拿到完整藍圖的1年前,波音公司就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
當一些波音公司的工程師們籌備建造第1架B-29原型機的時候,其他工程師將一架按1:1複製的飛機作為靜態測試機身,進行極度嚴酷的試驗。
為了模擬飛機從急劇俯衝拉升時所承受的壓力,一架B-29的機翼在30萬磅水壓下彎曲了將近100吋後毀壞了
在一間被戲稱為「酷刑室」的測試廠房中,整個機身被用各種方法扭轉、撕扯,用航砲射擊,主要構件和管線被炸得支離破碎,看在機身結構斷裂以前能承受多大的打擊。為了檢測壓力工作艙的整體性,工程師們逐漸向艙內注入壓縮空氣,直到艙體著火。儀器則一一精確記錄下易受攻擊點,並不斷改進。
波音公司的設計者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新型飛機需要全新的更高功率的發動機,他們也知道在哪裡可以得到它。
「颶風R-3350」,萊特航空公司自1936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完善一種新型複合發動機。
「颶風」每台裝有兩排共18個汽缸,緊密壓縮在一個圓形的曲柄軸箱周圍。它還擁有兩台超級渦輪增壓器。這樣在空氣稀薄的高空中可以增加功率。
每台發動機轉動4個直徑為16.5呎的螺旋槳葉片,功率2200馬力——兩倍於B-17發動機。理論上,巨型螺旋槳、增壓器以及結合鎂金屬的輕質結構——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強有力的空氣製冷發動機。
但是,這種輕質結構事實上證明代價更加昂貴——在某些方面上甚至是致命的。
鎂是一種要比鋁輕1/3的金屬,工程師們考慮在飛機的任何可應用的地方使用它。但是,鎂製曲柄軸箱在實際使用時特別脆弱,無法承受18個強力汽缸的反覆重擊。
而且更致命的是,鎂極易起火。最終,這些鎂製曲柄軸箱不得不被拋棄。
在實驗機階段,起火的危險一直存在並且無法徹底矯正,差點危及到整個價值30億美元的「超級堡壘」項目。
「颶風R-3350」極容易過熱著火的原因很明顯:發動機壓縮太大,各個部分緊密擠塞在一起,以至於沒有足夠的空氣能冷卻汽缸。
然而,即使知道了問題所在,設計者們並不能立即給出解決的辦法,發動機起火問題在飛機開發過程中始終難以解決,並一直伴隨著飛機的戰鬥生涯。
波音公司首席試飛員,艾德蒙.艾倫(圖上),1943年2月18日,他和其他10名B-29研發小組成員死於發動機事故
伴隨著磕磕絆絆的設計-改進-再設計-再改進歷程。1942年9月11日,「超級堡壘」的試驗機終於飛出波音公司西雅圖工廠。下午3:40分,公司首席試飛員,艾德蒙.艾倫,輕鬆開啟油門,第一次駕駛B-29飛機。75分鐘後,他安全著陸,宣佈「它飛起來了」。
起飛的「超級堡壘」
B-29確實飛起來了——並且飛得很好——但是,這離實際飛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943年2月,1架B-29早期原型機在試飛中墜毀,夷平了西雅圖市郊的一座肉類加工廠,整個項目中最優秀的試飛機組和工程師連同地面上的21名平民死於非命。
事故現場,當救火隊盡力幫助陷在建築裡的工廠工人們時,豬群正站在破碎的圍欄上
即便如此,項目並沒有因此而放慢腳步。當第1架B-29在1943年7月交付時,飛機還有許多小毛病。而此時全國各地的生產線已經開始加大馬力生產,飛機的設計改動將一直持續到參加實戰。
它比此前所有批量生產過的飛機都大得多。飛機全長99呎、翼展140呎。空機重量7.45萬磅,但是戰鬥載荷時的起飛重量通常至少有12萬磅,超過14萬磅則是家常便飯。將這架「超級堡壘」抬離地面所需的巨大推力來自4台2200馬力的萊特R3350星型發動機。
在波音公司西雅圖工廠外面的院子裡,一名職員在登記一船43呎長的水準尾翼,排出上裝配線的次序。
第1次見到這架新飛機時,飛行員和機組人員都目瞪口呆。那修長的機身,龐大的有機玻璃花房式機頭,巨大的機翼和襟翼,以及聳立著的3層樓高的機尾,都讓他們讚嘆不已。
新生產的B-29「超級堡壘」異常寬敞的駕駛員座艙類似溫室,其窗子在3個方向上都具有可視性
靠著前三點式起落架,飛機驕傲地站立在柏油停機坪上。用平頭鉚釘連接起來的鋁合金機身如同拋光過的白銀那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大部分新手都是在B-17上訓練的。而「超級堡壘」在所有方面都要大得多,重量更達到了B-17的兩倍。飛行人員們知道自己的性命有賴於那4台強大的18缸引擎,還有槳葉尖端距離遠達16呎,如同獨木舟一般大小的螺旋槳。
在堪薩斯州的斯莫基希爾基地的一間模擬高空的實驗室裡,一名砲手用火砲瞄準器練習
爬進機艙後,他們發現自己更喜歡這架新飛機了。兩個寬敞的機艙通過炸彈艙上方的一條爬行管道連接到一起,這讓全部11名機組人員都有了足夠的活動空間。
艙室可以加熱,還是氣密加壓的。即便是在外部溫度只有攝氏零下70度的30000呎高空,他們仍然可以舒舒服服地穿著襯衫坐在座位上。
巡航時,他們不用戴氧氣面罩,還能自由地抽煙。腰部和尾部機槍手坐在氣泡形有機玻璃窗內,視野良好,他們坐在這裡就可以通過電動遙控系統同時控制多個.50口徑機槍塔。
發動機的雜訊被擋在外面,這很令大家滿意,機槍也不會像無氣密的B-17上那樣就在耳朵旁邊炸響。置於圓錐形有機玻璃機頭前部的駕駛艙,在各個方向上的視野都很好,尤其是上方和下方。正副飛行員會有一種幾乎飄浮在長長機身前方空中的奇怪感覺,有人說駕駛「超級堡壘」就像是「坐在門前走廊上帶著房子飛起來」。
在波音公司的威奇塔工廠,一具重達17噸的機翼緩緩下降插進炸彈艙
即便是最有經驗的B-17飛行員,在試飛B-29之前也需要接受幾個星期的課堂教學。每一階段的學習都要認真關注一長串知識點。
起飛滑跑距離很長,超過1哩,引擎會吼叫著使足力氣,把這台巨大的機器抬離地面。
然而一旦升空,B-29就會靈敏到令人吃驚的地步。「這是我飛過的最大、最重、最強有力的飛機,」一名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如此回憶他第一次駕駛B-29飛行時的情況,「然而它的反應非常棒,控制手感柔和而精確。」
它還很快,其地面速度(注)很容易就能超過每小時300哩(注:地面速度:航空術語,指飛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與其相對的是「空速」,即飛機相對於氣流的速度。)
它的速度、航行高度和位置合理的50機槍塔令這款飛機的綽號名副其實:「超級堡壘」將會是個砸不爛的硬核桃,對敵人的戰鬥機和高射砲來說都是如此。
堪薩斯州的威奇塔工廠建立於緊張的戰時條件下,於1943年4月產出首架B-29飛機。
部隊急需B-29投入現役,這迫使美國政府採取了前所未見的措施。戰爭部在飛機還沒有完成測試的情況下就簽發了超過1000架的採購訂單,打算等它們上天後再進行必要的改進。
設計—測試—製造全流程的速度被加快到和平時期的差不多兩倍。這種做法風險很大,浪費很大,卻是唯一能讓B-29在1944年春季參戰的方法,堅持這樣做的除了羅斯福總統之外還有許多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B-29的服役,是第2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全國動員方式的縮影。
飛往亞洲
當同盟國首腦在埃及開羅開會時(1943年11月的「六分儀」會議/「第1次開羅會議」),羅斯福總統向蔣介石保證,將會有數百架B-29進駐中國,並向日本本土列島發動持續轟炸。
蔣介石之前總在抱怨盟軍對中國的支援不夠,並威脅要和日本議和(但並未明言)。羅斯福常常告訴他的軍隊領導人,從中國機場出發轟炸日本將會激發和鼓舞中國人民的士氣。
而無論是B-17還是B-24,其航程都不足以完成此項任務。因此從一開始,將B-29部署到中緬印戰區的做法就是一場政治賭博,意在安撫國民政府,令其繼續打下去。
此次行動被賦予代號「馬特霍恩」(Matterhorn)。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