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5|回復: 1

[經典傳奇] 古老疍家人,最後的水上生活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949 天

    [LV.10]昇任副理

    1571

    主題

    2271

    帖子

    1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7841

    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2-3-31 21: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2-3-31 23:28 編輯

    儲百亮ADAM WU
    2017124

    24RIVERLIFE-1-master1050.jpg
    大塘鎮這個水上村落的居民是疍家人。這個古老的民族分佈在華南地區,在沿海的水道上謀生。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中國大塘——陳家宏(音)的家族在中國南方的河流上謀生已有六代之久,他們的木船既用來打漁,也用來居住。但陳先生說,他將是最後一代過這種水上生活的人。

    「他們不再打漁了,家裡沒人要繼承這種傳統。」陳先生說。他現年55歲,長年累月的划船和拖網作業讓他雙手嶙峋粗糙。

    廣東省大塘鎮還有十多名男女居住在這條河上,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最近有人辦喜事,他們聚在一起放鞭炮慶祝。他們的社區大約有200艘船浮在水上,漁民會到河堤上整理捕獲的魚和蛤。但是就像這裡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這對新婚夫婦也不打算像這樣生活在水上,陳先生說道。

    「我們的文化快要滅絕了,因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會進城去工作,」一個女人聽到了我們的談話後說。像這裡的許多居民一樣,她不好意思跟外人說話,只透露自己姓林。

    「看看我們的手,就知道我們做的是辛苦的體力活了,」林女士一邊說一邊伸出長滿老繭的手指。「我們是靠天和靠水吃飯。」

    這個水上漁村的居民屬於疍家人,一個曾經分佈在華南各地的古老民族。疍家人在沿海的水道上謀生,在社會邊緣生存下來。但廣東是一口製造業和城市增長的沸騰大鍋。城市化發展吞噬了一度安靜的鎮子,疍家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

    大塘鎮對面岸邊的一座水泥廠將濃煙排放到空氣中。沿河一座座公寓樓拔地而起。北河定時漲落、多鹽分的河水是這些居民的生命線,這條河被疏浚、被污染、被過度捕撈,還擠滿了船。

    「很多上岸了的疍家人不讓子女知道以前是疍家人,」廣州大學研究疍家文化的教授吳水田說。「疍家這個水上生活,在消失。作為文化也是在消失。」

    然而,疍家人很少對放棄過去的生活表示遺憾。他們漂泊的生活幾乎沒有為懷舊留下什麼餘地,哪怕是記住他們的民歌——鹹水歌。很多人說,在船上打漁和居住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保護文化。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過舊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是我們唯一掌握的技能,」陳先生說。「如果年輕一代不想要,我們也不想保留我們的傳統。」

    24RIVERLIFE-2-master1050.jpg
    修理漁船。漁民現在使用舷外馬達在這裡的河流移動或出入海灣,但這些船看起來仍然像上個世紀的遺跡。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快速駛過跨越大塘鎮河道公路大橋的司機,可以看到三三兩兩停靠的漁船,以及可以供4人以上居住的大型家庭船屋。

    但是這裡的疍家人社區形成了一個涵蓋河流和岸邊的緊密網路。河岸上雜亂地分佈著漁網、家禽籠舍和棚屋。疍家人餵養雞和鴨以獲得額外的食物,它們在沿岸遊盪。每戶人家似乎都養著一條或者兩條狗。

    在最繁忙的捕魚季節開始之前,一些居民修理了他們漂亮簡單的木船。他們把硬木板刨成嵌板,用膠水和石膏填滿12英尺長的船體上的裂縫。雖然漁民們現在使用舷外馬達在這裡的河上走動或出入海灣,但這些船看起來仍然像上個世紀的遺跡。

    「我沒有跟任何人學過;就是慢慢地就會了,」正在修理一艘船的4名男子中的一人說道。他只說自己姓林。像他們的大多數漁船一樣,這艘船的船體前部也鑽了一些孔,創造了一個空間,可以讓儲存在裡面的魚保持鮮活,在市場上賣出更高的價錢。但他甚至沒有試過將捕魚的技術傳給兩個兒子。

    「我爸說,打漁沒前途,」25歲的電工陳建初說。他是順便來這裡幫岳父修船的。「你這一路走來,看到有幾個90後在這裡打漁?」

    24RIVERLIFE-4-master1050.jpg
    整理捕獲的蛤。這個地區的經濟繁榮起來,但疍家人還是處在底層。其中數千人依舊生活在華南沿海的水上,不過具體數目並不清楚。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水上,一戶戶人家在船屋裡睡覺、做飯和看電視,有些船屋很大,足夠一家四口甚至更多人生活。船上的小爐子可以減輕冬天的嚴寒。船主通常是比較年長的人,照顧著父母不在身邊的孫輩,這些父母是去工廠或商場打工了。

    「柴火都是在水裡撈上來的,」在一個船屋裡照顧孫輩的56歲的梁桂妹說。「如果上山去撿柴火,岸上的人不讓。」

    她還說:「現在魚變少了,我們生活都很困難,但是我們沒有文化,只能打漁。」

    如今,許多疍家人寧願稱自己是「水上居民」——官方文件中的稱呼——因為他們的傳統稱呼(普通話裡的疍家人)似乎有些貶低的意味。他們的起源並不明確,相關的理論非常豐富。其中一種將他們的祖先追溯為來自東南亞的移民。

    與大多數中國人不同,疍家人很少說普通話——這是在中國佔據顯著優勢的國語——只有用廣東話才能輕鬆交談。即便是在說廣東話的廣東,這種情況也實屬少見。

    「水上人在艇上的生活是岸上人以前是很瞧不起的,」謝棣英說。她是廣東省省會廣州一名退休文化官員,過去幾十年裡一直在記錄和保存傳統的疍家鹹水歌,推動它們的復興。

    「這給他們造成的心理陰影很大,」她說。「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上一輩是水上人。」

    直到上世紀50年代之前,在華南沿海居住的疍家人都要比現在多得多,當時廣州周邊生活著大約10萬疍家人。除了捕魚,他們還通過在廣州周邊的水路運送商品和乘客來謀生。

    共產黨取得政權後,曾經有過討論,要將疍家人與西藏人等其他群體一起列為中國官方的少數民族之一。最終,他們被歸為一個貧困的漢族分支,政府開始將他們轉移到岸上,將他們的孩子送進學校。

    24RIVERLIFE-3-master1050.jpg
    15歲的陳偉星(音)在父母的漁船上收漁網。疍家社區的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打算在水上生活。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但在船上生活的疍家人依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這個地區的經濟繁榮起來,疍家人還是處在底層。有數千人依然生活在華南沿海的水上,不過具體數目不詳。

    廣東的疍家人有許多在小公寓和船屋裡交替生活,他們載著船屋在沿海河流的上下游遷徙,以接近最佳的捕魚點。

    「以前我們可以唱鹹水歌,現在也很少有人會唱了。我不會了,」60歲漁民譚永強說。但他表示,捕魚成了他骨子裡的習慣。「你就是威脅說要殺了我我也幹不了別的,」他說。「這是我唯一會的技能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0 金幣 +10 貢獻 +2 愛心 +2 收起 理由
    探馬 + 10 + 10 + 2 + 2 感謝您的分享~

    查看全部評分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11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893 天

    [LV.10]昇任副理

    1450

    主題

    2950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0344

    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推廣達人宣傳達人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智商很高的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監督員好市民工卡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2-3-31 21:38:4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探馬 於 2022-3-31 21:40 編輯

    鹹水歌
    鹹水歌 - 項目簡介 - 澳門文化遺產網 (culturalheritage.mo)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項目簡介:
    鹹水歌,又稱“白話漁歌”,是本澳漁民平常生活交流和娛樂的一種口頭文化表現形式,主要流行於珠三角地區,源遠流長。歌謠採用廣州方言演唱,沒有音樂,分長句、短句兩類,按照歌頭、襯詞或敘事需要而配搭不同的音調和拉腔,形式以男女互答對唱為主,也有獨唱。題材主要圍繞鄰里交流、男女感情、婚嫁、喪葬等內容,其特點是自由度高,隨編隨唱,因字落腔,節奏流暢靈活,反映漁民在搖晃的船上生活時對搖擺及划漿這種節奏的共鳴及感受。

    存續狀況:
    鹹水歌在本澳早期的漁民族群中廣泛流傳,近年因受到漁民群體縮減、漁民生活方式轉變、機械漁船使用等因素影響,現今本澳漁民在出海靠岸時已不傳唱鹹水歌,雖然仍有少數漁民能夠唱頌,但其傳承方式只憑記憶口傳身授,傳承群體多局限於家庭成員內。

    重要價值:
    鹹水歌是本澳漁民群體的傳統口頭對唱表現形式,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而其歌唱內容反映了澳門漁民對日常生活事物的情感表達和認知,是本澳漁民文化的活態體現。鹹水歌是本澳漁民族群身分認同的載體,具有探索本澳漁業和本土音樂發展的研究價值。


    為己而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4-10-3 20:59 , Processed in 0.09308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