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4-12 17:54 編輯
原文:利沃尼亞騎士團的挫敗──楚德湖之戰
諾夫哥羅德王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涅夫斯基(Aleksandr Yaroslavich Nevsky)於1240年7月在涅瓦河畔擊敗芬蘭主教湯瑪士(Thomas)領導的瑞典軍隊後,使自己威名遠播,與此同時卻導致他與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包雅爾間的衝突更形嚴重。此時,羅斯諸公國正經受過蒙古人的入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也在涅瓦河之戰中受到損傷,久已覬覦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廣大領土的利沃尼亞騎士團代理團長安德烈亞斯.馮.菲爾本(Andreas von Velven)、丹麥王國的石勒蘇益格公爵艾貝爾(Abel)與愛沙尼亞公爵卡努特(Knud)、多爾帕特主教赫爾曼一世.馮.布克斯霍夫登(Hermann Ivon Buxhövden)接納來自普斯科夫的羅斯王公雅羅斯拉夫.弗拉基米羅維奇(Yaroslav Vladimirovich)後,便決心趁機入侵羅斯。
十字軍首先將目標放在普斯科夫公國。1240年9月,十字軍進佔伊茲博爾斯克,並將來自普斯科夫的援軍擊敗,接著便迅速進圍普斯科夫。經過1周的包圍,普斯科夫市民在雅羅斯拉夫.弗拉基米羅維奇的撮合下,以交出人質為條件,向十字軍投降。十字軍由於獲得雅羅斯拉夫.弗拉基米羅維奇的幫助,因此只在普斯科夫留下極少的駐軍。十字軍一連串的勝利,使得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內部為了戰和產生分裂,主戰的王公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遭到主和的包雅爾驅逐,被迫離開諾夫哥羅德共和國,返回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然而十字軍並不因此停手,而是繼續向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壓迫,試圖再進一步切斷諾夫哥羅德的貿易路線。
1241年3月,由於丹麥國王「勝利者」瓦爾德馬二世(Valdemar II Sejr)去世,其子石勒蘇益格公爵艾貝爾與愛沙尼亞公爵卡努特相繼被召回丹麥王國,以防止內戰爆發。利沃尼亞騎士團雖然損失丹麥盟友,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個不利因素,反而認為這是他們奪回愛沙尼亞的天賜良機。利沃尼亞騎士團趁機暗通不滿《斯坦斯比條約》且有意征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丹麥貴族,打算共同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動手。於是,利沃尼亞騎士團與多爾帕特主教赫爾曼一世.馮.布克斯霍夫登、愛沙尼亞的丹麥貴族及愛沙尼亞人聯手,向諾夫哥羅德城進逼。十字軍占領了納瓦爾以東的卡累利阿,並在科波列修築城堡,以作為南侵的基地。
1242年春,十字軍方面在多爾帕特主教赫爾曼一世.馮.布克斯霍夫登的指揮下再度展開行動。他們在多爾帕特要塞南方大約20公里處,將諾夫哥羅德的駐軍擊敗,並朝諾夫哥羅德方向進發。隨著十字軍的步步進逼,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維契便召回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請其率領諾夫哥羅德軍隊抵抗來犯的十字軍。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接受邀請,並要求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同意向羅斯求援,以抵抗十字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於是同意所請。1241年底,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將納瓦爾以東的十字軍擊敗,接著於次年3月朝普斯科夫進軍,並將之收復。之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領一支小規模的偵察部隊進入多爾帕特主教領,但遭到多爾帕特主教赫爾曼一世.馮.布克斯霍夫登擊敗。
楚德湖位置圖
多爾帕特主教赫爾曼一世.馮.布克斯霍夫登於是率領所部兵馬,聯合利沃尼亞騎士團、條頓騎士團與丹麥騎士,一同追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取得弟弟安德烈二世.雅羅斯拉維奇(Andrey II Yaroslavich)率親兵隊增援下,於1242年4月5日在楚德湖畔與十字軍列陣對峙。由於當地才剛入春,因此楚德湖面還是結上厚重的冰層,因此湖面尚可通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決心利用有利地勢,一舉殲滅來犯的十字軍,於是他下令部隊後卻,以引誘條頓騎士團追擊。十字軍為追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便主動追擊至結冰的湖面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見十字軍已進入自己預想的交戰地點後,便將主力部隊投入,與十字軍在結冰的湖面上交戰。濕滑的湖面使十字軍的重裝騎士難以施展,經過幾個小時的苦戰後,十字軍因久戰困乏,不得不開始後退休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見狀立即下令弓兵掩護騎兵出擊,使騎兵得以突入戰陣,打亂十字軍的陣勢。經過一連串騷擾,十字軍的戰線終於陷入混亂,失去秩序的十字軍便試圖穿越結冰的湖面退回陣線。不過,由於春季溫度略高,湖面的冰層也在經歷這一連串戰鬥後變得益發脆弱,因而當十字軍的重裝騎士穿越湖面退出戰場時,結冰的湖面終於因無法承受而碎裂,導致十字軍損失慘重。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冰封的楚德湖上將十字軍擊潰後,並無意挑戰條頓騎士團,於是主動與條頓騎士團議和。由於此時來自東方的蒙古人也正銳不可當地向東入侵,因此交戰的雙方都無意在彼此身上消耗實力,因此雙方一拍即合。交戰雙方於是相互釋放戰俘,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並主動退出普斯科夫,以便將力量專注於東方。然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發覺自己並非蒙古人之敵,因而放棄以武力與硬拼的想法,轉而以外交謀略與蒙古人妥協。於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迅速地向蒙古稱臣,並因此逐漸成為羅斯諸公國與金帳汗國間溝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