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0|回復: 0

[戰史] 【二戰系列19-4】轟炸日本(4)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5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1155 天

    [LV.10]昇任副理

    1816

    主題

    2661

    帖子

    2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20794

    地理學者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5-3-10 22:3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5-3-11 00:52 編輯

    原文--轟炸日本(4):B桑」來了

    2024-02-06 1257 發佈於知乎
    百里相澤

    「在高高的天空中,這些銀色的十字型飛機通體閃著光芒,從雲中飄然而出,它們的後面拖著尾跡,如同水母拖著透明的白色觸鬚。」——日本小說家竹山道雄。

    讓人感到迷惑的是,剛剛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的時候,日本老百姓對這些B-29十分好奇、著迷,甚至是仰慕;只要這些飛機出現在頭頂上,他們就會湧到街上,伸長了脖子盯著天空。

    1.jpg
    B桑來了

    日本老百姓甚至喜歡討論這些「可敬的訪客」,居然還把「超級堡壘」稱為「B桑」(「B先生」)。

    但是冷酷的現實是,自從杜立德空襲後,東京的老百姓第一次有機會看到新聞報導和他們親眼所見的事實有何差別——倒塌的住宅和建築、燃燒的廢墟,其間滿是各種瓷器、衣服和榻榻米的墊子。倖存的人們仔細檢查廢墟,挖出他們的床鋪、鞋子和鍋碗瓢盆。難民們把他們僅剩的所有家當挑在肩上,或者向鄰居兜售。

    這個狹隘的島國具有一種奇特的民族特性:當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受到攻擊時,就一廂情願地自認為堅不可摧;可是當B-29機群粗暴地摧毀了他們的安全幻夢後,日本人卻會更多地去責怪他們的領導人,而非他們的敵人。

    太平洋上的「超級堡壘」基地

    其實美國人一直都承認,依靠原有的陸基多引擎轟炸機,空襲島國日本要比襲擊德國和義大利困難得多。日本列島被一圈圈的周邊群島拱衛在中間;日本人早就把周邊的島鏈打造成了海上要塞,數十萬作戰經驗的老兵駐守在這些島上,許多島嶼還設有戰鬥機基地。

    雖然戰爭已經進入了第6個年頭,日本本土的工業仍舊沒有遭受過嚴重的襲擊;即使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戰鬥機和軍艦損失慘重,無以為繼;燃料儲備日益匱乏,連飛行員訓練的燃料都無法保證。可是直到19452月,東京還是完好無損——這會兒的柏林已經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在美國人看來,摧毀日本戰爭工業能力的唯一手段,就是在距日本本土約1500哩範圍內的島嶼上部署一種新式超遠端重型轟炸機。

    1942921日,第1B-29原型機試飛,不到兩年的時間後,航空史上最複雜的飛機就投入了量產。這架轟炸機堪稱龐然大物,翼展長達141呎(遠遠超過大多數德國轟炸機的兩倍),最大裝載重量超過13萬磅,使得其前身——B-17「飛行堡壘」(翼展103呎,裝載重量5.4萬磅)也相形見絀。

    「超級空中堡壘」配有11名機組人員,比大多數型號的B-17還要多出1名;它的速度更快(最高時速365哩),載彈量更大(有效載荷是B-17的近兩倍--10噸),作戰半徑極大(理論上可以達到3000哩,但是基本上也裝不了幾枚炸彈了)。

    2.jpg
    地面上是等待檢修的發動機,通過努力,關島地勤成功地讓發動機工作壽命延長了3倍。

    革命性的新式飛機卻不好伺候,它極度依賴龐大的地面支援體系和後勤保障系統。要知道,1B-29每小時的油耗可是14001800公升!除此之外,這個大傢伙安裝了4台萊特R-3350-23雙氣旋渦輪增壓型發動機,配有一套新穎的自動計算和同步火控系統,還有新型的加壓艙。這還沒有包括其他如輪胎、機油等其他配件呢!

    想要讓這個毛病層出不窮的空中巨獸發揮戰鬥力,就必須依靠熟練的地勤人員,使用昂貴的配件,進行不間斷的維護。

    19448月,美軍奪取了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關島和天寧島的地形適合建造大型的B-29飛行基地,而且最重要的是這裡可以通過海運而非空運進行補給。

    從這裡出發的轟炸機已經將東京納入了1500哩的作戰半徑以內了,而從中國基地起飛轟炸日本的「馬特霍恩計畫」,因為後勤補給的極大難度,於19451月正式終止。

    然而,馬里亞納群島面臨的困難同樣令人生畏。雖然可以用貨輪將燃油和補給物資從海路運過來,而不是像在中國那樣,需要B-29自己裝載著物資飛越喜馬拉雅山脈(飛行10次運輸的物資才夠1次轟炸行動使用)。

    這仍舊是一條格外漫長的海上運輸線——從舊金山開過來要航行5800哩——B-29轟炸機大隊還不得不和其他數百支盟軍部隊爭奪有限的船運和其他資源。

    要想在距離美國本土近6000哩的幾個島嶼上,為至少1000架「超級堡壘」轟炸機建設機場和地面支援設施,這可是個超級重活兒——每一支轟炸中隊都需要兩條平行的跑道,各長8500呎,寬200呎,還要有相鄰配套的停機坪、滑行道和維護區。

    19441012日,第21轟炸機司令部的首任司令——「負鼠」漢塞爾,駕駛著1架名叫「約爾廷的約西號」的B-29轟炸機,首次降落在了塞班島的伊斯利機場。

    3.jpg
    這是建成後的露天停機坪,如同密集的蜂巢。

    按照計畫,這個基地將在1944年底前接收180架飛機和1.2萬人;但是現在這裡沒有軍營,沒有辦公樓,也沒有倉庫。

    計畫要求島上建設兩條8500呎長的平行跑道,以及80個硬化停機坪(沿滑行道鋪設的停機區)。但漢塞爾將軍發現這裡只有一條7000呎長的跑道,而且只有一部分鋪設了硬化路面,另一條平行的跑道才剛剛鋪好路基,跑道路面鋪設還完全沒有開始。

    硬化停機坪只建成了40個,當第73轟炸聯隊的B-29機群在當月晚些時候飛來時,它們只能兩架飛機擠在一個停機坪上。航空燃油存儲在停放在附近停車場的油罐掛車裡。

    延誤並非由於工兵們不努力。伊斯利機場上的推土機從624日起就開始轟鳴,但這時的塞班島上仍在進行著激烈的戰鬥,日本鬼子的防線就在北方1哩之外。

    「海蜂」們覺得自己就像早期美國西部拓荒的移民一樣,工作時時刻刻會遭到躲在叢林中的鬼子的襲擊和騷擾;晚上用泛光燈照明的時候,有時候還會招來砲擊和狙擊。

    至於關島,這個問題更加嚴重,數千名拒絕投降的日本士兵在密林中遊蕩,許多人在叢林中躲藏了幾年。

    4.jpg
    鋪設瀝青的「海蜂」們

    瓢潑大雨會把尚未鋪設硬化路面的跑道和停機坪化成泥潭;清晨,帳篷裡的人們醒來可能發現水已經漫到了帆布床上。

    對於陸軍航空隊的工程師們和他們的「海蜂」夥伴來講,巨大的工程量簡直讓人不寒而慄——機場的建設並非唯一優先的專案,馬里亞納群島同時還要做為硫磺島和沖繩島的作戰集結地——海軍和陸軍的龐大艦隊和登陸部隊都要在這裡彙集。

    工兵們對挑戰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挖掘機、推土機、鏟車、起重機、載重卡車,美國人簡直是無休止地將這些設備運到島上,在建造的高峰期裡,1000多台這樣的機器晝夜不停地運行著。

    軍官們也和士兵們一起肩並肩地在熱帶高溫下工作,他們一起駕駛著推土機鏟平灌木叢、珊瑚礁地面,挖出樹根,他們最後推平了72萬平方公尺的地面,建起了一座真正的大都市——高峰時期這裡居住了6.5萬名空軍、7.8萬名水手和5.9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

    然而,在1944年,所有的武器整備、加油、飛機維護仍舊是在擁擠的停機坪上,在熱帶的酷熱和暴雨之下露天進行的。工具和零備件都放在戶外的補給堆疊裡,裝進板條箱堆在地面上,上面蓋著防雨布。

    漢塞爾將軍也只能住在帳篷裡面,食堂是用匡西特板棚房搭建的,即便是將軍們也得「排隊打飯」。這裡沒有車間,沒有設施,只有帳篷和讓人抓狂的一團亂麻。

    5.jpg
    直到19456月,關島上主要由「匡西特」活動棚屋構建成的倉儲基地才基本建成。

    即便如此,在隨後的日子裡,平均每天都要35B-29轟炸機飛抵馬里亞納群島,這些飛機都是由新訓練出來的標準11人機組自己駕駛著,經過一系列的轉場,飛過了廣袤的陸地和海洋,來到了這個擁擠的熱帶島嶼基地裡。

    這其實也是一次海上導航技術的實戰訓練,年輕的機組人員們先從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的訓練和改裝中心出發,飛越群山來到加州的馬瑟機場;繼而跨越東太平洋飛到檀香山;之後到達中太平洋的瓜加林環礁;最後飛行1500哩抵達塞班島的伊斯利機場。

    即便他們很年輕,身體處於最佳狀況,也無法擺脫高空長途飛行帶來的疲勞。而這恰恰就是他們將來轟炸日本本土將要面臨的情況——轟炸目標花不了多少時間,飛往目標和返回基地的航程才是考驗。

    初戰

    B-29「超級堡壘」耗費了巨大的研發和生產成本,擁有優異的高空性能、氣密性和精密的機載武器,這種劃時代的遠端轟炸機設計的初衷,就是作為一款高空精確水準轟炸的戰略性武器存在的。

    漢塞爾將軍,是這一理念的堅決擁護者——高空高速,意味著可以最大程度避開敵人的高射砲火和一般的戰鬥機攔截;編隊飛行組成的密集自衛火力,可以提升飛行員的生存機率;而精確水準轟炸,則可以用最小的平民傷亡來摧毀敵人的戰爭潛力。

    為了針對性的訓練這些初上戰場的新丁們的編隊飛行、集結、通信、導航和精確轟炸等方面的能力,從1027日開始,他帶領著B-29編隊對周邊的特魯克環礁、硫磺島的日軍陣地進行了多次轟炸。

    6.png
    194410月的塞班島,B-29停在跑道一側,首次出擊的目標是特魯克基地。

    數百噸炸彈扔到了地面的鬼子頭上,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僅僅是作為練手的目標的話,估計心情一定不會很舒暢。

    1031日,東京及其周邊區域出現了難得的晴好天氣。1架剛剛抵達不久的,專門進行了改裝以執行遠端照相偵察任務的「超級堡壘」,從塞班島出發,在日本首都上空32000呎高處飛過,機上4台照相機不停地拍照——這架飛機的名字叫做「東京玫瑰」。

    駕駛員斯蒂克利在東京、東京灣、橫濱上空緩緩地沿著「「8」字航線飛行,隨後向西飛過富士山,前往東海地區以及大名古屋地區的核心工業區。

    時隔兩年半,東京上空再度出現了盟軍的飛機,日本的防空司令部派出了中島Ki44戰鬥機(「鍾馗」)進行截擊,可是讓日本人無地自容的是,面對這架飛的又快又高的敵機,他們的飛機一飛過30000呎,速度就驟降;至於地面的高射砲,則是表演了一場極具觀賞性的煙火秀。

    「東京玫瑰」號在高射砲火和戰鬥機的夾道歡迎下,在東京上空飛行了30分鐘,在拍攝了數千張東京和名古屋地區的主要工業設施和航空工廠的照片後,安然返回;這次偵察行動的成功成為了後期一系列轟炸任務的行動基礎。

    當時,對於日本的工業目標的轟炸經驗基本為零,所有的轟炸目標選擇的依據都是來自於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制定計劃的人員確信,想要成功實施轟炸,首要的目標是奪取日本上空的制空權;但是在廣袤的太平洋上,目前顯然沒有哪種戰鬥機可以提供護航;僅僅依靠轟炸機的話,就需要從根本上摧毀敵人的空中力量:轟炸他們的航空工業,尤其是飛機組裝廠和發動機製造廠。

    位於武藏野的中島發動機工廠是個非常合適的目標——位於東京市區西北方向大約11哩,而日本30%40%軍用飛機發動機都是由這個工廠生產的。

    7.jpg
    中心部分是B-29的主要打擊目標:武藏野的中島飛機廠。地區代碼首位數字(9)表明這是一個工業目標。

    漢塞爾信奉的教條就是來一場在白天進行的高海拔,編隊飛行的精確轟炸,他打算在11月底之前派出不低於100B-29轟炸機來執行這次任務。

    這也將是杜立德之後的首次大規模空襲東京。

    麥克阿瑟將軍的空軍部隊指揮官,喬治.肯尼中將對於白天空襲東京做出了不祥的預言,他認為,如果B-29在白天編隊飛過東京上空,飛機就會像「肉鴿」一樣被紛紛擊落。

    毫無疑問,肯尼將軍的判斷對漢塞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漢塞爾當然清楚地知道白天空襲東京的風險很大,尤其是還要考慮諸如尚未完成的訓練、遙遠的距離、不可靠的發動機等等問題的綜合影響。

    但是如果他真的採取更加謹慎和安全的轟炸方案——比如夜間轟炸,那麼造成的後果會更加嚴重——因為這實際上變相承認了,第20航空隊達不到他們既定的戰略目標,進而會影響整個B-29項目的成敗。

    就在美國人緊鑼密鼓地準備轟炸行動的時候,一直被當成訓練靶的日軍特魯克基地進行了還擊,一小隊三菱轟炸機低空溜了進來,對伊斯利機場進行了攻擊,損失很輕微,但是這也是在警告美國人和他們的「超級堡壘」,在塞班可不是高枕無憂的。

    1次攻擊的日子到了,19441117日,漢塞爾終於集結了超過100架的龐大機群,每架飛機都滿載燃料和2.5噸的炸彈,在黎明的機場待命。

    激動人心的時刻並沒有到來,秋季的颱風打亂了一切,對於載重高達60噸的巨型飛機而言,順風起飛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如果想要逆風起飛,所有的飛機必須滑行到跑道另外一端,而這麼做的後果就是飛機起飛後,需要調頭完成編隊,僅僅這個過程,損耗的燃料足以影響返航了——漢塞爾極不情願地放棄了任務。

    第二天,漢塞爾發現他是多麼幸運,因為在颱風的影響下,整個塞班島上空的風向完全變了,這意味著前一天起飛的B-29機群都無法在機場上正常著陸,而且大部分飛機的燃料無法支撐到最後。

    8.jpg
    軍械員正在給炸彈安裝引信

    在隨後的1周裡,塞班島上空的氣候條件都極為惡劣,不斷集合又終止任務令所有的機組人員開始變得焦灼不安,他們開始抱怨——B-29是「從來沒離開過地面的最好的飛機」。

    1124日,感恩節,東風終於帶來了晴朗的天空。飛行人員在凌晨3點就從床上爬了起來,到了破曉時分,B-29機群在跑道上排成了長龍,巨大的發動機開始預熱,淡藍色的煙霧伴隨著咆哮聲瀰漫在了整個機場上。每架飛機都達到了極限起飛重量——140000磅(約63噸)。

    在眾多的戰爭通訊員的注視下,早晨615分,第73轟炸聯隊指揮官兼本次任務的領隊「羅西」埃米特.奧唐納準將駕駛著他的機「無畏多蒂號」率先起飛,沉重的飛機一直滑行到了長達8500呎的跑道盡頭,機輪才離開地面,順利升空。

    在他的身後,110架「超級堡壘」以30秒間隔依次升空。在攝影機和照相機密集的閃光燈閃爍下,每架飛機的順利起飛,地勤人員都會發出一陣歡呼。途中,有17架飛機因為發動機起火和機械故障返航,剩餘的94架飛機排列成緊密的隊形直奔目標——位於東京西部吉祥寺的中島飛機公司武藏野工廠。

    9.jpg
    超級堡壘編隊

    日本人做好了一切準備:從19446月開始,從中國基地起飛的「超級堡壘」就對九州進行了8次空襲,對於這種大型高空轟炸機及其性能,日本人並不陌生。

    而在地球的另外一邊,希特勒對於這種新型巨型轟炸機則是驚恐不已,一直讓他夢寐以求的「美利堅」和「烏拉爾」轟炸機竟然在敵國成為了現實;至於史達林,在得到了3架迫降在蘇聯國土上的B-29後,立即下令對其展開逆向工程。新的飛機名為圖波列夫Tu-4(圖-4),是蘇聯的第1款成功服役的遠端重型轟炸機。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人都在做些什麼——自從10月份攔截「東京玫瑰號」失敗以來,日本人改進了他們的高空戰鬥機的發動機和螺旋槳,而最具日本特色的攔截措施,則非「空中撞擊隊」莫屬——這支部隊顯然屬於神風攻擊的一個變種。

    為了在高空獲得更好的動力和速度,這支部隊的飛機拆除掉了所有的武器和裝甲板,還專門練習了高空撞擊機動,也就是將「超級堡壘」脆弱的尾部作為主要目標。

    龐大的機群抵達了富士山附近,這座高大的活火山是空襲東京最合適不過的路標了,飛行在2700033000呎高空的飛行編隊遇上了第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自然障礙——亞同溫層颶風。

    當飛機轉向目標時,飛行員們感覺到飛機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側面漂移;隨即,駕駛員和投彈手都遇上了大麻煩——在對流層和同溫層的邊界邊緣,時速高達150哩的大風推動著轟炸機以平均450哩的時速飛速地掠過地面目標,如此高的速度下,投彈手幾乎沒有時間調整好諾頓瞄準器去瞄準目標並釋放炸彈。

    10.jpg
    白雪皚皚的富士山,是美軍轟炸東京時最好的路標

    除了無法對抗的高空急流,機組成員還在竭力和目標上空的惡劣天氣進行抗爭,只有幾名投彈手透過幾乎凝固不動的雲層縫隙瞥見了武藏野工廠,僅僅就是一瞬間,目標又消失在了雲層下。

    24架轟炸機依靠目視或者雷達,要嘛乾脆就是憑藉直覺,向著可能應該大概的目標地點投下了炸彈,其餘的飛機連主要目標都找不到,機組人員只好向著(他們認為是)的東京碼頭地區投彈。

    轟炸效果可想而知,機組投下了近1000枚重磅炸彈,只有48枚落在了大致的目的地區域,還有3顆是啞彈。

    11.jpeg

    而卯足力量對機群進行截擊的日本防空部隊,高射砲火照例猛烈而毫無準頭;當天唯一一個擊落成績是由第47「震天」航空隊的三田義雄取得的,他駕駛他的「鍾馗」,從後上方俯衝撞擊了薩姆.瓦格納中尉駕駛的「幸運愛爾蘭人號」飛機A-26號)的尾部,三田的飛機當即炸成了一團火球,拖著長長的濃煙墜入大地。

    瓦格納中尉起初還在駕駛著飛機飛行,他曾經試圖轉向返航,但是嚴重受創的飛機已經撐不住了——它在距離東京灣約20哩處墜毀,機組無人生還。

    返航途中,還有兩架飛機墜入了本州以南的洋面,執行救生任務的潛艇搜索了這裡,一無所獲。

    而命運的安排就是那麼的讓人無語——其中1艘執行救生任務的潛艇——「射水魚號」,它在海面搜索了兩三天,連片救生衣的殘骸都沒有找到;結果就在1127日晚,它在本州海域,用6枚魚雷幹掉了「信濃號」——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儘管這次空襲效果很一般,所幸的是機組損失也不大,但是不管怎麼樣,至少美國人終於開始再度轟炸東京了,陸航總司令阿諾德將軍更是向羅斯福總統宣稱:「日本帝國沒有哪個部分,可以逃脫我們的轟炸了。」

    12.png

    高層看重的是政治意義,但是戰場的指揮官不可能老是拿「意義重大」來交差——1127日,漢塞爾再度組織了對武藏野工廠的轟炸——這次出動了81架「超級堡壘」。

    只有展示出來了從馬里亞納群島出發轟炸東京的可行性,才能讓那些質疑者們閉嘴,並保持住第20航空隊的獨立性,這些飛機也就不會被派往其他戰場。

    1127日的轟炸行動甚至還不如第1次——東京被雲層遮蔽得嚴嚴實實,而高空的220哩時速的狂風讓第一次轟炸時遇到的急流如同和緩的春風,機群被狂風推搡著以超過500哩的時速掠過了目標上空,武藏野工廠再次毫髮無損。

    美國「超級堡壘」的機組人員永遠無法想像,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狂暴而神鬼莫測的高空風暴會給他們帶來多麼大的麻煩。

    日本人的海上反擊

    當來自馬里亞納群島的B-29飛臨東京上空時,所有的日本軍政要員們都十分清楚——這標誌著大日本帝國末日的來臨。

    對於日本本土的日本軍隊來說,他們實際上沒有任何可以用來抵抗像B-29的武器;而日本的每一個軍事意義重大的地區都在B-29航程以內,至於高度工業化的本州,那裡正是東京所在地。

    可以預見的是,無止盡的炸彈將如同暴雨一樣從天而降,徹底粉碎日本的戰爭潛力,並摧毀他們的一切希望。

    13.png
    日本人的防空演練,一本正經但是毫無用處的作秀

    不肯坐以待斃的日本人打算從源頭上終止空襲,1127日,就在第2次空襲的轟炸機編隊正在裝載炸彈時,兩架來自於硫磺島的雙引擎日本轟炸機Ki-67「飛龍」)低空突襲了伊斯利機場,1超級堡壘被炸毀,11架受損。

    突如其來的猛烈空襲給了塞班島上的美國守軍一記響亮的耳光——島上的防禦體系漏洞很大——雷達仍舊裝在板條箱裡面,所有的人都疏忽大意,居然認為硫磺島到塞班島720哩的距離是日軍無法越過的天塹。

    還是1127日,15架零式戰鬥機潛入了美軍防線,突然襲擊了機場,這次幹掉了3B-29,兩架被嚴重擊傷。

    不過這次日軍沒能占多大便宜,重新部署就位的美軍防空體系發揮了作用:6架日軍飛機被高射砲擊落,趕過來的海軍戰鬥機又打下了4架。

    漢塞爾將軍當時就在最佳位置目睹了這次攻擊——1架從他的頭頂掠過的零式戰機朝他的吉普車開火,司機被迫把車開到了溝裡面躲避——那架零式戰機打空子彈後,居然降落在了美軍機場上,駕駛員跳出來用手槍和守軍對射,結果當然是被打成了篩子。

    為了保護容易受到攻擊的B-29基地,海軍在塞班島的北面和西面都部署了裝有雷達的驅逐艦,前出的海上雷達可以讓打算低空偷襲,以避開陸基雷達的日軍戰機無所遁形。

    14.jpg
    被摧毀燃燒的B-29

    漢塞爾將軍也不是一味的被動防守,他兩次出動B-29中隊,聯合新駐紮在塞班島的B-24「解放者」轟炸機,不斷攻擊硫磺島的機場;空軍的反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日本人堅持不懈地修補受損的飛機跑道,繼續採取小規模空襲的方式進行報復,尤其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日本的飛機特別活躍。

    一直到19451月初(美軍2月開始進攻硫磺島),日本人一直在進行空中突襲,他們一共摧毀了11架「超級堡壘」,還有43架嚴重受損。

    日軍取得成果最大的一次空襲行動是1944年的聖誕節,25架敵機溜了進來,他們撒播了金屬箔片,雷達螢幕一片模糊,操作員沒能及時發現並發出警報。

    當敵機突然飛臨基地上空時,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用於維修保養的泛光燈給敵機照亮了目標,日軍飛機投下了小型炸彈並用機槍掃射地勤人員,兩架「超級堡壘」被炸毀,還有13架受損;而最嚴重的損失來自於1架滿載燃料並裝載了3噸燃燒彈的B-29,這架飛機燃起了沖天大火,把旁邊一輛加油車也點著了。

    15.jpg

    如果聽任大火蔓延,一架挨一架排列在跑道邊的轟炸機估計都無法倖免,關鍵時刻,「海蜂」們衝了上去,他們開著推土機,冒著頭頂上亂飛的炸彈,把燃燒的飛機殘骸推離跑道,並堆積在一起;其他人用開著高舉鏟鬥的鏟車,鏟鬥裡裝滿了沙子——一鏟又一鏟的沙土被傾倒在燃燒的殘骸上,直到火焰最終熄滅。

    「他們做了我所見過的最完美的工作。」漢塞爾將軍在事後如此地誇讚這些「海蜂們」,但是,面對他的轟炸機組,他實在是找不到任何機會來誇他們了。

    武藏野工廠在反覆的空襲中一直屹立不倒,幾乎都快成為第20航空隊的不祥之地了……

    未完待續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5-4-27 10:47 , Processed in 0.0731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