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京都的人都知道有一條「哲學之道」,北從銀閣寺開始,沿著水道約兩公里的散步路徑植滿了櫻花。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都曾經常在此散步,後來被稱為「哲學之道」。
西田幾多郎和田邊元都是所謂「京都學派」的重要學者。什麼是「京都學派」?我們要先理解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立校傳統的差異。
日本第一所現代化的大學是東京大學,成立於一八七○年代左右。明治維新的夢想就是想要「脫亞入歐」,一切以西方文明為目標,因此東京大學的學術建置盡可能的模仿西方的學術。
在東京大學成立二十多年後立校的京都大學,則開始對於西方的學問有選擇地吸收。一開始東京大學的教員有不少是外國人,或是留洋的博士。京都大學的教員則相反,盡量以日本人為主,外國人老師和留洋的老師為輔,嘗試建立日本自己的學術系統。
西田幾多郎在哲學上建構了一個獨特的體系,在西方哲學的基礎上,也思考學、傳統中國思想,將東方和西方的哲學融合。西田認為日本人過度崇拜西洋的哲學,他則挖掘東方思想中可貴的東西,嘗試融合不同的體系。
除了哲學家外,京都學派也出現了相當知名的漢學家。日本人在大量接受西洋文化之前,本就崇尚中國文化,因此知名的學者也都相當熟悉漢學。京都大學的漢學家對於中國學問的鑽研相當深刻,而且舊學的根柢厚實,最為知名的就是內藤湖南。
內藤湖南一開始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是新聞記者出身,曾經多次走訪中國大陸,見聞相當廣博。因此內藤湖南為首的京都學派,研究特別注重實證,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並且和中國學者間有密切的聯繫,不會閉門造車。
戰後第一位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是物理學的湯川秀樹,也是京都學派的代表人物。一開始在日本學習物理學的幾乎都是留洋的海歸派,但是湯川秀樹的學術發展都在日本。湯川秀樹發現了一種新粒子,認為原子核內的質子與中子是透過「介子」才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由於一開始湯川秀樹的論文是在日本發表,沒有獲得注意,後來才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肯定,並且一九四九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這是第一個亞洲人得到這樣的殊榮。日本在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投降後,整個國家還處於修復的狀態,湯川秀樹的得獎激勵了很多日本人。
湯川秀樹曾在普林斯頓大學訪問,與愛因斯坦成為了好朋友,並且在哥倫比亞大學講學了四年,後來回國強化日本基礎物理。
京都大學在學術上的成就強調獨創,不模仿西方,在未知的領域探索,由此也獲得世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