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美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4|回復: 0

[戰史] 【早期近代戰史6】邦克山之戰(1775.6.17)

[複製鏈接]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12 小時前
  • 簽到天數: 951 天

    [LV.10]昇任副理

    1571

    主題

    2273

    帖子

    1萬

    積分

    超級版主

    eric、怪盜基德、黑羽快斗、KID、1412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7841

    最佳新人活躍會員熱心會員突出貢獻優秀版主論壇元老支持烏克蘭輔導長守衛達人天文學家人氣達人足球顧問戰略專家攝影達人歷史學者發帖快手總監精華專家駕駛證書好市民時尚玩家時勢評論vip籃球顧問專欄作家新聞記者收藏家工卡小說家選修顧問回覆加分達人

    發表於 2022-6-17 01:5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4-5-27 07:47 編輯

    Postedon January6, 2019 byblueberry

    17756月,大陸會議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Commanderin Chief)。華盛頓從費城出發,前往麻薩諸塞就職。他還在途中時,波士頓的民兵就已經跟英軍幹上了,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有了新的總司令呢!民兵們暫時由馬麻諸塞省議會(Massachusetts Provincial Congress)領導,省議會成立了「安全委員會」,專門負責波士頓的戰事。

    民兵們包圍波士頓後,麻薩諸塞的皇家總督托馬斯.蓋奇將軍向倫敦求援。英國議會又派來3個軍團(大約3千人),使波士頓英軍人數上升到6千人。隨軍前來的,還有3位將軍,他們將輔佐蓋奇,打破民兵對波士頓的圍困。

    3位將軍都是戰績卓著、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英國在北美的命運就要著落在他們身上了。第一位是威廉.何奧William Howe)。他出身貴族,父親是高層政要,母親與英國王室關係密切。豪家三兄弟都是英國高級軍官。威廉是陸軍少將,哥哥理查德.何奧Richard Howe)是海軍上將。威廉.何奧在「法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因熟悉北美的情況,這回被派來參戰。何奧作為軍人的資歷當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他的立場。他不是北美的敵人,而是「自由的朋友」。這位本該來「平叛」的將軍卻同情殖民地人的追求,讚賞他們為自由而戰的勇氣。也不知道英帝國是怎麼教育他的將軍們的,蓋奇夠心慈手軟的了,威廉.何奧乾脆就不贊成打這一仗。但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不贊成也得打,而且還得領頭打。

    2位將軍是約翰.伯戈因(John Burgoyne)。他有個外號,叫「約翰尼先生」(Gentleman Johnny),因為他不太像軍人,倒更像個紳士兼藝術家。他熱愛音樂,擅長繪畫,是個才華橫溢的劇作家,他寫的戲劇在倫敦各大劇院上演。伯格因熱情而浪漫、溫柔又優雅,深得女人的歡心。戰士們也都很喜歡他,因為他的勇敢,更因為他的人情味兒。第3位將軍是亨利.克林頓(Henry Clinton)。跟其他兩位比,克林頓的性格顯得不那麼可愛。他喜怒不形於色,毫無幽默感,冷面又冷血,倒是個更合格的戰爭機器。

    3位將軍的到來讓蓋奇很興奮,他立刻與他們一起研究怎麼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波士頓雖說是個半島,但跟個孤島差不多,只有西南角一條細長的「脖頸」與大陸相連。民兵們把那條「脖子」一掐,波士頓與外界的陸路聯繫就完全被切斷了。當然,形勢也不像聽上去的那麼糟糕。民兵沒有海軍,英國軍艦可以暢行無阻地往波士頓運兵運糧。從理論上說,由於源源不斷的海上供給線,英軍想在波士頓住多長時間就能住多長時間,民兵根本困不死他們。但總讓人圍在城中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政令都出不了城,還談什麼「統治」呢?

    1263663816240.jpg
    邦克山戰役要圖

    與波士頓隔水相望的是查爾斯頓半島(Charlestown Peninsula),它與波士頓的直線距離很近,只有大約300多公尺。島上有兩座小山丘:邦克山(Bunker Hill)和布雷德山(Breed Hill),從這兩座山上可以俯視波士頓全城,也可以俯視城外民兵的駐地。蓋奇和將軍們認為,如果占領這兩個高地,特別是邦克山,就可以憑藉有利地形攻擊城外的民兵,然後乘勝追擊,摧毀民兵在坎布里奇的大本營。如此,波士頓之圍可解。而且,邦克山無人把守,佔領它應該不費吹灰之力。

    可不知為什麼,如此機密的計劃卻讓民兵們知道了,好像民兵也派代表參加了英軍的軍事會議一樣。此時,波士頓民兵的最高指揮官是阿提馬斯.華德(Artemas Ward)將軍。麻薩諸塞安全委員會建議立刻派人佔領邦克山,防備英軍的進攻。華德提了幾個很靠譜的問題:一,民兵彈藥很少,到時候恐怕支撐不了多久;二,邦克山正在英國軍艦砲火的射程之內,民兵死傷會比較慘重;三,查爾斯鎮半島像波士頓一樣,也通過一條細「脖頸」與大陸相連。如果英軍卡住那條脖子,半島上的民兵可能全軍覆沒。靠民兵那幾桿破槍,守住邦克山幾乎不可能。如果再沒有一條安全的退路,這場防禦戰就是白送命。

    華德說完了,民兵領袖們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誰也沒戰爭經驗。這時,57歲的「老將」以色列.普特南(Isreal Putnam)發話了。他年紀比較大,人們都叫他「老普特」(Old Put)。老普特說:「咱美洲人不怕腦袋,就怕腿。要是能把腦袋和腿這兩樣東西保護好,咱就能永遠打下去。」聽了他雲山霧照的這幾句話,大家都沒吭聲,可能心裡在問同一個問題:哥,你說的是英語嗎?俺怎麼聽不懂呢?華德一拍大腿,得,既然老普特這麼高深,這場戰鬥就由他指揮吧!老普特也當仁不讓:沒問題!你們就瞧好吧!

    1024px-Array_of_American_Forces_on_the_Field_at_the_Battle_of_Breeds_Hill.png
    邦克山戰役美國民兵與英軍戰鬥序列圖

    華德和老普特都參加過「法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有一定的軍事經驗,他們盡己所能,做了比較周密的安排。老普特先帶1200人開往邦克山,華德派人守住查爾斯鎮半島的脖頸,以防英軍抄後路。616日夜,民兵們在老普特和另一位將軍威廉.普雷斯克特William Prescott的率領下,悄悄地上了邦克山。等到了山上,普雷斯克特往四周一望,突發奇想,說:「邦克山地形雖然不錯,但東南方的布雷德山更好,因為那兒離波士頓更近,對英軍的威脅也更大。普雷斯克特想去布雷德山,和老普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後,他終於說服老普特,由他帶著1000多人去布雷德山,而老普特則留在邦克山打接應,協調後援的隊伍,與布雷德山互相呼應。

    戰鬥還沒開始,民兵就暴露了他們的弱點:缺乏統一的領導,指揮官隨意改變戰鬥意圖,沒有全局觀念。事實證明,布雷克山是個錯誤的選擇。首先,邦克山比較險峻,易守難攻,布雷克山地勢平坦,易攻難守,而且,敵人可以從兩側同時進攻。其次,布雷克山離水上的英國軍艦更近,更容易受到砲火的攻擊。第三,布雷德山深入半島內部,大大加長了撤回大陸的距離,也就會加大撤退途中的傷亡。

    普雷斯克特趁著夜色上了布雷德山,開始指揮著挖戰壕,修堡壘。民兵們幹得熱火朝天的,效率很高,天亮前就修起了很像樣的防禦工事。617日,天剛濛濛亮,在海上巡視的英國軍艦發現了布雷德山上的動靜。海軍也顧不得通知陸軍,立刻向布雷德山開砲。猛烈的砲火炸毀了民兵的很多掩體牆,也削平了幾個小山峰,但沒造成很大的傷亡,大概是因為民兵們把自己的「腦袋和腿」保護得太好了。

    海軍的砲聲把蓋奇和他的將軍們從睡夢中叫醒,他們驚奇地發現,布雷德山和邦克山上一夜之間佈滿了人,民兵顯然已經走到他們前面去了。其實,對於久經戰陣的將軍們來說,眼前的突發事件並不陌生,越在這種時刻越能體現出他們的素質和能力。一個高級指揮官,這時候應該做的事是思考,而不是反應。可惜,這一次,除了亨利.克林頓,其餘幾位考試成績都不合格。克林頓說:「現在應立刻派兵攻打查爾斯頓『脖頸』,掐斷半島與大陸的聯繫,這樣,半島上的民兵陷於孤立,不戰自破。」這是一步高招,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可以把傷亡減少到最低。這也正是華德等民兵將領最擔心的事。可是,其他3位將軍否決了克林頓的提議,他們認為應該攻擊布雷德山,因為他們覺得山上的民兵根本不經打,英軍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勝,而攻打「脖頸」風險太大。

    戰鬥由威廉.何奧指揮。也不知道是因為何奧將軍真的不想打這一仗,還是因為他的性格太保守,總之,他在這次戰鬥中表現出的最大的特點就一個字:慢。這個特點還將在他與華盛頓的交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現出來,那是後話。何奧打算帶2500人進攻布雷德山,可是,把這2500人集合起來居然用了6個小時,然後再讓士兵登船,從波士頓運到查爾斯鎮半島,直到下午1點才在半島登陸。登了陸,何奧發現,眼前的情況比自己想像的複雜得多,布雷德山根本不是那麼好攻的。何奧下令:原地休息!然後坐在那等後續部隊。

    英軍的拖拖拉拉給了民兵足夠的時間加深戰壕,也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增援布雷德山。老普特兩次搬援兵,加強了布雷德山的防禦力量。但民兵有自己的問題,也是一個字:亂。華德將軍雖是總指揮,可他真正指揮得動的沒幾個。各村各鎮來的民兵,更習慣聽自家「帶頭大哥」的話。華德的命令傳到下面,有的根本沒聽懂,有的聽懂了也沒執行,有的命令一傳十、十傳百,傳到最後,蚊子變成了大象,有的本該去半島增援的,走到一半就停下了,或者乾脆不知道去哪兒,有的就算走到地方也不知道該幹啥。在這一片混亂中,竟然湊出將近1000人來到布雷德山增援,也算是奇蹟。

    來增援的人中,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他就是約瑟夫.華倫醫生。還記得那個在「列星頓的槍聲」中起關鍵作用的大間諜頭子約瑟夫.華倫嗎?他可是麻薩諸塞省議會的主席,安全委員會的頭,革命陣營中職位最高的人。自從亞當斯兄弟和約翰.漢考克都去費城開大陸會議之後,華倫就是波士頓的領袖。那麼,他怎麼到了布雷德山呢?

    419日,也就是列星頓戰鬥打響的同一天,約瑟夫.華倫悄悄地溜出波士頓,奔往列星頓。他沒趕上那第一聲槍響,但在英軍從康科德往波士頓撤退的那一路上,華倫帶人追著英軍的屁股打。他是衝在最前頭的,在交戰中差點喪命,一顆子彈擦著他的頭髮飛過。後來,他母親聽到這件事,哭著勸他珍惜寶貴的生命,他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你兒子要去的地方。現在不是美利堅的兒女畏縮不前的時候,我要為的自由而戰,直到死亡。」

    做為麻薩諸塞省議會主席,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來組織民兵圍困波士頓,協調供給,與蓋奇談判,爭取儘早把波士頓從英軍手中解放出來。民兵決定佔領布雷德山之前不久,麻薩諸塞省議會授予華倫少將軍銜,並派他去指揮戰鬥。華倫來到邦克山,老普特和普雷斯克特都知道他的職務高,主動把指揮權交給他。但華倫說:「我不懂打仗,讓我指揮那純是瞎掰。今天我是做為普通士兵來為你們服務的。」老普特和普雷斯克特怎麼勸也勸不住,華倫來到最前線布雷德山,拿起槍,和其他士兵一起在戰壕中做準備。大家看到這個受人尊敬的大人物與自己肩並肩站在一起,深受鼓舞。

    再看英軍那邊,到下午2點,威廉.豪終於等到了所有的後續部隊,開始行動了。豪把部隊分成兩撥,由他和羅伯特.皮各(Robert Pigot)將軍分別率領,從左右兩翼同時進攻布雷德山。豪下令開砲,以火力掩護步兵往上衝。可是,砲剛響了兩聲就變成啞巴,原因是,砲彈帶錯了!也許豪的命令沒傳達清楚,也許管砲彈的人腦子短路,本應帶6磅的砲彈卻帶了12磅的,砲彈與砲筒不配套,沒法打。訓練有素的英軍卻犯這種低級錯誤,簡直匪夷所思。豪一面派人回去取砲彈,一面繼續組織進攻。沒砲火掩護也要上!

    c23d8fb1256a38e5-1024x682.jpg
    排列整齊往上走的英軍往上走,暴露在民兵的槍口下傷亡慘重

    民兵們知道自己彈藥有限,每一顆子彈都要發揮最大的功效。老普特和普萊斯科向戰士們發出了那道號稱「美國軍事史上最著名的命令」:等你看到敵人的白眼球時再開槍!往低處打!Don't fire until you see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 Then fire low.這一招超有效,英軍眼看著就要衝上來時,民兵萬槍齊發,立刻撂倒一大片。英軍基本上是「裸攻」,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往前走,完全暴露在對方的槍口下。民兵則有戰壕和掩體的保護,沾了大光。幾輪對射下來,英軍損失慘重,威廉.豪只好下令撤退,第一次進攻失敗了。

    民兵見英軍撤退,歡呼雀躍,慶祝勝利。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面地打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那股子興奮和驕傲就甭提了。普萊斯科提醒大家,戰鬥還沒結束,英軍會捲土重來。果然,15分鐘後,威廉.豪再次指揮士兵衝上來。民兵當然客氣,還是那一招,照準了打。又一批英軍屍體倒在山坡上,豪再次撤退。但他看出來了,民兵的火力已經明顯不足,彈藥跟不上,沒後勁兒。豪將軍把他的兩股人馬合成了一股,命令士兵上刺刀,開始了第3輪衝鋒。

    這一次,民兵沒能擋住敵人的進攻,因為他們的火藥用完了。英軍突破了民兵的防線,衝進防禦工事,雙方開始了肉搏戰。一到肉搏戰,民兵就吃虧了,英軍的槍上有刺刀,民兵沒有。普雷斯克特讓大家把槍倒過來,用槍托打,就像掄棍子一樣。可是,棍子不是刺刀的對手,越來越多的民兵倒了下去。普雷斯克特下令撤退。難得的是,他們邊打邊撤,秩序良好,撤退沒有變成潰退。儘管如此,撤退中的軍隊永遠都是最軟弱可欺的,因為人的腦後沒長眼睛。現在,輪到英軍追著民兵的屁股打了。民兵從布雷德山撤往邦克山,又從邦克山撤往查爾斯頓「脖頸」。正是這漫長的撤退路,給民兵帶來了慘重的人員傷亡。也許,他們此時才意識到,選擇布雷德山是個多麼大的錯誤。

    到下午5點,英軍已佔領布雷德山和邦克山,民兵也已經從「脖頸」撤回大陸。整個查爾斯頓半島是英軍的了,如果他們乘勝追擊,不給民兵喘息的機會,很有可能直搗坎布里奇,徹底打破包圍圈。這正是亨利.克林頓的建議。可是,優柔寡斷的威廉.何奧再次否決了克林頓的正確意見。他下令收兵,從而失去了一次消滅民兵,甚至消滅「美國革命」的機會。如果何奧的膽子大一點,那麼,華盛頓趕到麻薩諸塞時,可能就是個光桿兒司令了。

    1775617日發生的這次戰鬥,被誤稱為「邦克山之戰」Battle of Bunker Hill。實際上,叫「布雷德山之戰」更符合事實。看上去,此戰以英軍的勝利、民兵的失敗而結束,但人們的感覺恰恰相反。先看傷亡數據。英軍參加戰鬥的2500人中,死傷1054人,傷亡率將近50%。民兵死傷450人,連英軍的一半都不到。威廉.何奧很清楚,雖然這組數字已經夠糟糕了,但實際情況更可怕。你還要看己方損失的是什麼人,而對手又是什麼人。在英軍的傷亡人數中,有100個是各級軍官,這才是最慘痛的損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優秀的軍官是軍隊的靈魂,他們都是可以以一當百的人。而對手呢?昨天還是農民、商人、手工業者,今天拿起槍就成了戰士,還打死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士。「業餘選手」跟「職業選手」打,武器又不在一個檔次上,「職業選手」竟然被打得這麼慘。對英軍來說,這哪裡是勝利,簡直是奇恥大辱。威廉.何奧看著屍橫遍野的布雷德山,心痛不已。他說:「這個勝利太昂貴了……」連「冷血動物」克林頓查看了戰場後都不禁動容:「如果再有幾次這樣的勝利,我們就完蛋了。」

    1280px-The_Death_of_General_Warren_at_the_Battle_of_Bunker's_Hill.jpg
    民兵指揮官約瑟夫.華倫之死

    打了敗仗的民兵們一點兒也沒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他們眼看著英軍流盡了血,這支強大的軍隊在他們眼中再也不是神話。信心,就是他們在這場戰鬥中最大的收穫。然而,他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美國革命」失去了一位最真誠的領袖:約瑟夫.華倫。華倫一直勇敢地戰鬥著,直到彈藥用盡,他還堅持與英軍搏鬥,保護其他人撤退。一個英國軍官認出了他,一槍擊中他的頭部,華倫當場死亡。英國士兵一哄而上,用刺刀猛戳他的屍體,直到無法辨認。然後,他們把他和其他屍體草草埋在一起。10個月後,華倫的兄弟們和銀匠保羅.瑞維爾來到布雷德山,扒開那座墳,企圖辨認華倫的屍體。在一堆骸骨中,保羅.瑞維爾發現了那顆他親手為華倫鑲的假牙,他絕不會認錯自己的手藝。就憑這顆假牙,他們確認了華倫的遺骸,最終把他安葬在家族的墓地。

    蓋奇將軍說,華倫的死頂得上500個戰士,可見他在他的敵人眼中的份量。他死時年僅34歲,身後留下4個年幼的孩子。由於妻子早亡,這些孩子成了孤兒。他們在華倫的兄弟、朋友的幫助和大陸會議的撫卹下長大成人。後世的美國人沒有忘記他們的英雄。遍及美國14個州的30多個城鎮和無數條街道以華倫命名,美國海軍有5艘軍艦叫「華倫號」。他的弟弟約翰.華倫(John Warren)也是一位外科醫生,在「邦克山之戰」中給民兵當軍醫,後來創建了哈佛醫學院。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布雷德山和邦克山的戰略價值並不像雙方想像的那麼重要。英軍在攻克兩座山之後才發現,其實佔領這兩個高地對衝破包圍圈沒有多大幫助,他們又放棄了查爾斯頓半島。波士頓之圍依然如故,終點又回到起點。正如一位學者所說:「這是在不該防守的山上打的一場不該發生的戰鬥。」但它仍然為雙方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蓋奇因此次戰役未能達到目的而被削官罷職,威廉.何奧繼任北美英軍總司令。民兵的強悍表現似乎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他在此後與華盛頓的較量中雖然屢屢得勝,卻又屢屢因忌憚和猶豫坐失良機,以至於贏得了每一場戰鬥的英軍輸掉了整個戰爭。剛走到紐約的華盛頓聽到「邦克山」的消息很興奮,對自己「部下」的戰鬥力有了信心。他高興得太早了,因為他很快就會發現一個真實的「大陸軍」。


    影片補充: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20 金幣 +20 貢獻 +2 愛心 +2 收起 理由
    探馬 + 20 + 20 + 2 + 2 請多發表這類的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簽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網路遊美國

    GMT+8, 2024-10-5 17:03 , Processed in 0.09314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