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辛棄疾在南宋,軍營中沒人比他更有才華,而文壇上,無人比其更有軍事才能。可以說,他是典型的文韜武略的代表,他的很多作品也都出現在語文課本當中。
提到他,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愛國詞人。其實他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軍事指揮家。早年間金軍入侵,辛棄疾召集山東弟子起兵反抗。在紹興年間,前往建康與朝廷會和。不料軍中出了叛徒,他八百里奔襲敢以五十人的兵力,攪亂金軍萬餘人的營帳親手將叛徒帶到南方,任憑朝廷處置。辛棄疾滿腔熱血組建"飛虎軍",卻為自己的仕途埋下了暗礁。
(一)、在北大殺四方,在南鎮境守國
"妖雛殂江,八方沸騰。手提模糊,仗義南興。閩越荊湘,是鎮是繩。智名勇功,蔑如浮雲。"高宗早就聽說了辛棄疾的大名,對於他來投奔,自是歡喜萬分。當即任命他為江陰遷判,那時候的辛棄疾不過二十多歲,可謂是年少有為。
他懷揣著滿腔的熱血,幻想著將餘生全部奉獻給朝廷,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1. 盜連起湖湘,棄疾悉討平之
湖南乃"控交廣之戶牅,擬吳蜀之咽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不過當地山巒疊嶂,而朝廷又自身難保,疏於對此地的統治,所以賊寇禍患十分猖獗。辛棄疾主政湖南時期,對此問題頭痛不已。當地人熟悉地形,而且又有很多民風彪悍的少數民族。
對抗北邊的金國固然重要,可大後方的穩定才是能夠與敵國對抗的關鍵。辛棄疾
決議
在當地招募兵士,他們既知悉環境而且又勇武善戰。乃上書雲"乞依廣東摧鋒、荊南神勁、福建左翼例,別創一軍,以湖南飛虎為名"。
創辦一支軍隊並非那麼容易,前期必須要有大量的投入。朝野上下,議論紛繁,都不想拿出這份錢來。在辛棄疾的堅持下,朝廷終於答應建成一支一千五百人的軍隊,不過資金劃撥的少之又少。所以,辛棄疾只能自己想方設法的增加收入以支撐軍隊運轉。
辛棄疾小心翼翼,他瞞報人數為"步軍一千餘人,馬軍一百六十八人",又偷著從廣西買馬。在多方的努力之下,湖南飛虎軍終究建成。
2. 一枝獨秀始稼軒,豈料雙雙皆落敗
"軍成,鎮守一方,選募既精,器械亦備"辛棄疾對待這支軍隊,就像對待自己孩子那般。有什麼好的,都想先供給他們。同時,辛棄疾嚴抓紀律,制定了非常嚴明的獎懲之策。
而且軍隊中的士兵,也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虎軍皆選士,自謂無不一當十者"。
飛虎軍的威名,就連北方的金人都聞風喪膽。"非特彈壓蠻猺,亦足備御邊境,北敵破知畏憚,號"虎兒軍""。辛棄疾憑藉著這支部隊,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湖湘之內的盜賊,得到了很大的抑制。
不過就在飛虎軍蒸蒸日上之際,辛棄疾卻突然被調離湖南。而李椿接手的飛虎軍,又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嘉定年間,飛虎軍"一意掊斂,豐殖囊橐,巧事苞苴,侵盜官錢"已經無異於眾人也。
它的創立者辛棄疾,也因為建立了飛虎軍,仕途異常坎坷。飛虎軍並不像岳家軍那樣是辛棄疾自己的部隊,它有地方長官直接管轄,那麼為何朝廷還要調任辛棄疾,一昧的排擠他?
(二)、直言不諱罪禍己,污濁朝堂難容身
"當渾濁成為一種常態時,清白就成了罪過"。辛棄疾和陸遊一樣,都是性格耿直之人。所以,這兩位愛國詞人,仕途都不順利。他們也同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辛棄疾,他心心念念著恢復舊土,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回到沒有異族人的家鄉。
1. 歸正之臣不獲信,半生憤慨半生愁
"以此比來,忠義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沒無一人明其心"。在南宋的朝廷中,根本沒有人能夠真真正正的理解辛棄疾的心情。他並不是隨著高宗南下的那批人,他曾經在金國的統治之下生活,屬於"歸正之人"。
正因如此,他知道金國的人的殘暴,知道他們的可恨,所以比任何人都想恢復中華。因為不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朝堂上的大臣們把當成是異己。而這些人大都是主和之輩,一昧的貪戀榮華富貴,苟且偷生。
凡是有人提出北伐,他們必定提出反對。更別提辛棄疾還有一個歸正的身份。而創立飛虎軍,辛棄疾無異於將把柄遞到歹人手中。他們正愁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制裁稼軒,正好可以利用皇帝重文輕武,提防武將的心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信任武將這是印在趙家皇帝基因里的,宋孝宗也十分忌憚辛棄疾會割據自立,因此不斷的調任他去不同的省份。
2. 同僚之間無情誼,宦海浮沉應知悉
既然廟堂之高不能容身,那辛棄疾就去往江湖之遠。淳熙六年,他擔任湖南轉運使之際,當地發生了農民起義。他與湖南安撫使王佐,被委派共同清剿叛亂。可是二人的性格都十分執拗,在王佐看來,起義之人皆是亂臣賊子,株連九族也不為過。
而辛棄疾更擅長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其眼裡,如果當地的官員做的足夠好,能夠保證百姓們吃飽穿暖,誰還會去頂著殺頭的罪過,犯上作亂。主要還是因為吏治不清明,財政不廉潔,貪贓枉法之人太多,才導致了起義的發生。
自此以後,兩個人算是結下了梁子。辛棄疾是坦坦蕩蕩的君子,他有什麼就說什麼,從來不怕得罪人。同時,也不擅長在背後給人捅刀子。其實這種正直的性格,不適合混跡官場。
後來為了建立飛虎軍,他一邊發動囚犯"以石贖罪",一邊將
稅酒
改為榷酒。王佐緊握住這次機會,不斷的參辛棄疾。再加上朝中小人旁敲側擊,添油加醋,辛棄疾被調任是遲早之事。果不其然,淳熙七年他就調任到了江西。
(三)、本願以身將國許,壯志未酬身先死
"苟富貴者,資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辛棄疾本為一介書生,為了反抗外族入侵,憤然投筆從戎。
豈料天不遂人願,一生歷盡波瀾,至死也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初心。他的後半生如此坎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創立了飛虎軍。
1.整頓吏治為佞怒,上下勾結害忠良
"時樞府有不樂之者,數沮撓之,棄疾行愈力,卒不能奪。經度費鉅萬計,棄疾善斡旋,事皆立辦"。辛棄疾為了飛虎軍的成立,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維持軍隊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源節流,以擴充財政收入。
以石贖罪和榷酒是開源,那麼懲罰貪官污吏就是節流。這些人只要下了台,對國家對軍隊百利而無一害。首先,嚴肅了官場紀律,就無人再敢私吞公款;其次,他們的財物可以充公;再次,沒有了這些人作威作福,起義叛亂就會少很多。
不僅僅是湖南,整個南宋充斥著這些蛀蟲。憑藉著辛棄疾一個人的力量,怎能扭轉乾坤。他們個個都是手眼通天之輩,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勢力。他們開始借著辛棄疾籌劃飛虎軍大做文章,如此既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又能夠讓辛棄疾下台。
2.可歌可泣英雄魂,流芳千古忠臣魄
就在辛棄疾輾轉多地為官,心灰意冷之際,
韓侂胄的上台再度引燃了他北伐的希望。辛棄疾先後被任命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還被賜予了金腰帶。
在鎮江時,辛棄疾發現自己再度遭受矇騙。儘管韓侂胄想要北伐,可是朝中大多數人並無此意願。
他感嘆劉裕道"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又聯想到自己"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正是因為這首詞,再度被朝堂上的文臣們借題發揮。
這次的他"坐繆舉,降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進寶文閣待制,又進龍圖閣、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辭免"。
等到開禧三年,朝廷再度啟用辛棄疾,可那時的他已經年近古稀,再也無法上陣殺敵。就在瀕死之際,口中還大喊著"殺敵!殺敵!"。
他當初為了大宋社稷著想,小心謹慎的建立飛虎軍。不料,還是為奸人所害。朝廷對他刻薄寡恩,用到的時候一紙調令,用不到的時候,讓他宦遊中國。可為了收復中原的夢想,辛棄疾從不會放棄任何一次機會。
這樣的人當是中華民族的脊樑,當是後輩學習的楷模。但一腔孤勇,終是錯付了南宋。
結語:
首先,辛棄疾是個歸正之臣,又力主北伐,所以在朝堂上屢受排擠;其次,他到了地方和當地官員政見不合,而又得罪了很多人。他們利用辛棄疾創立飛虎軍,大做文章。雙方勢力不斷的給其施壓,同時皇帝也並非什麼明主,一代忠臣最後落得如此下場,難免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