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eric955168 於 2022-2-12 10:50 編輯
寶島台灣是中國人魂縈夢牽的土地,就如一時分散的家人們渴望骨肉血親重聚,並且了解彼此走過的路,互相體貼,以擁抱共同的未來。儘管如此,有關老台灣的老照片卻不多。30歲出頭的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1960年來到台灣,進行傳教工作,協助物資救濟,兩年間走遍台灣貧困的山區、農村和海邊,他個人喜歡攝影,四處拍照。他拍的這一組圖片是關於母親的。
在子女眾多貧困年代,母親的雙肩上壓著不可承受之重。當薛培德牧師觀看台灣的土地和人物時,台灣母親的各種形象,背著孩子的、辛苦勞動的、沉默的、微笑的……,吸引著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獵影的對象。
或許薛牧師並沒有刻意以母親為主題,進行攝影創作,只是極其自然地在所有角落裡看見母親的含辛茹苦的身影,並不自主地按下快門。母性是人性至高的表現,是一切愛的原點,如同初春的陽光灑在冰雪上,帶來溫暖、生機,以及改變天地的力量。儘管薛牧師相機裡的母親形像有著人類共享的情感,然而對於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們而言,母親的背後還代表了那個年代艱困持家的深刻記憶。
一位母親來自礦工家庭,用扁擔裝煤塊,背運到他處,年幼的女兒幫著媽媽鏟煤,童稚的臉龐沾上烏黑的煤渣。
一位母親帶著一對子女,提著燈籠,搭三輪車參加元宵燈會。無論媽媽或孩子,皆盛裝打扮,顯示來自富裕家庭。這種高收入的家庭在當時台灣社會極為少見,一般是地方富紳官宦之家。
一位母親工作之餘,用筷子餵食背在後頭的孩子,母親嘴角的一絲笑意中有著無限的憐惜。
一位背著孫子的阿嬤。由於兒女眾多,有時從事勞動的母親必須將幼兒交給阿嬤照顧,許多孩子成長過程中,與阿嬤關係親密,阿嬤終身勞動,滿面風霜,既是母親,更是母親的母親。 縫紉廠的女性工人,為了補貼家用,許多婦女必須投入工作,即使產後不久,也要背著嬰兒回到工廠上班,沒有生育補貼,亦無育嬰假。母親不僅是慈愛的象徵,也是萬般辛苦的代名詞。
一位年輕的母親用花布將孩子裹在背後,裝載了自己無限的愛意。母親樸實的身影,堅毅的臉龐以及充滿安全感的孩子,優美祥和的畫面,令人動容,猶如一闕永恆的生命樂章。 幾位婦女在溪邊浣紗,傳統母親的角色除了養育子女外,也要肩負沉重的家務。母親堅實的背影,映著點點波光,令人動容。
一位母親與友人一邊交談一邊哺乳。公開哺乳輕鬆平常,社會習以為常。通常婦女與友人坐在街邊閒聊,嬰兒偶有哭鬧,即餵乳安之,母親角色即此,無人為怪。
一位母親背著孩子在夜市賣鳳梨。工作中的母親,無論是在工廠上班,或在市場賣東西,都必須背著孩子從事勞動。
一位以表演傳統歌仔戲為生的母親,在後台帶著兩個孩子。歌仔戲班應各地廟會之邀,到處巡迴演出,母親只能帶著孩子四處奔波,稍為年長的孩子有時也會加入母親的工作,幫忙掙幾分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