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禮數的合影
英國醫學博士梅藤更(David Duncan Main)他26歲來到杭州,
創辦了廣濟醫院(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1881至1926年任院長。
圖為梅醫師查房,
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禮地向梅醫生鞠躬,
深諳中國禮數的梅醫生也深深鞠躬回禮。
或許這張照片算不上著名,
但卻給充滿戰爭與混亂的歷史一抹溫情。
梅藤更與梅福孫
1856年6月,梅藤更生于蘇格蘭的一個小村莊,中學時便爲當地的主日學校服務,17歲時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商科,在一位曾在印度服務多年的醫學傳教士影響下,對醫學和“福音複興運動”産生興趣。
“福音複興運動”是興起于1830年代的一股思潮,影響長達一個半世紀,曾風靡歐美。面對宗教世俗化後社會上出現的頹廢、消沉、道德堕落等問題,該運動主張重建信仰,以挽救世風。
畢業後,梅藤更在一家貨運公司當文書。1877年,他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學,并在當地貧民窟中爲傳教機構從事醫療輔助工作,也由此結識了護士梅福孫(Florence Nightingale Smith)。
1881年,梅藤更與梅福孫正式結婚,二人申請到印度服務。但他們所屬的聖公會在中國杭州有個戒煙所,後改稱大方伯醫院,僅有3間房,月均門診百餘人、住院20人,由甘爾德醫師主持。因夫人病重,甘爾德急于回國,于是梅藤更夫妻被派到杭州。 到杭州僅3年,梅滕更便從聖公會争取到1700英鎊撥款,建了新院,更名爲廣濟醫院。
早在明朝末年,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西醫(後文簡稱爲西醫)便傳入中國。但雍正二年(1724),因與羅馬教廷發生禮儀之争,清廷下令禁教,因此直到1805年,西醫才借“種痘術”卷土重來。
1835年,美國人伯駕在廣州開設了中國近代第一家西醫診所,首日無人應診,第二天隻來了一名患眼病的女乞丐。1859年,眼科醫局升格爲廣州博濟醫院,爲說服一名重症患者接受截臂手術,該院竟“以五十金予之”。
所以當梅滕更來到杭州行醫時,他所面對的患者是複雜的——
高層是了解西醫能力的。康熙年間,清廷将“雅克薩之戰”俘虜的俄國士兵帶回京城,收編爲旗人,并請俄羅斯派傳教士常駐北京,給這些士兵布道。沙皇爲刺探情報,特意選派了一些醫生來。他們醫術高明,能出入王府,所以高官們較信任西醫。
但中層對西醫卻半迎半拒。他們深知西醫之長,願意接受治療,但鄉紳、文士等群體的權力來自官方,西醫等技術人員到來後,與官方合作更緊密,動搖了他們的利益基礎,所以往往又持排斥态度。
至于下層,則對西醫充滿偏見。普通西醫價格高,教會醫院免費但覆蓋面小,大多數百姓難得實際體驗,往往将傳言當成事實。這些傳言有些出自中層,如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便稱,西醫割人眼球入藥。梅藤更常遇到怪事——患者去世後,家屬要求立刻帶走屍體。時間長了,梅藤更才明白,原來家屬擔心他挖走眼球。
|